中国财经热点问题透视(2018—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消费升级

中高端消费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既是市场的自我调整,也是消费者的自主创新。所谓市场自我调整,是指基础消费缺乏弹性,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而奢侈消费边际效用递减,不可持续,只有中高端消费稳定持久,潜能巨大,驱动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来源。而消费者自主创新是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关注精神世界,追求健康文明与积极向上的新型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前后出现了三次消费升级:第一次消费升级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时期,消费者对食品和日用消费品需求上升,进而拉动轻工纺织产品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第一轮经济增长。显然,第一次消费升级是标准的物质消费结构变化。

第二次消费升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的前期,“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分别是当时的标志性消费品,作为一种时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阶段后期的消费特点是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这一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当然,这次消费升级还是物质结构范畴,但已经为中高端消费提供了较高水平的物质基础。

第三次消费升级出现在2000年左右。以1999年我国首个“十一”长假黄金周的“井喷式旅游”为标志,具有品质及人文内涵的中高端消费不期而至。在之后的几年中,随着私家车的逐渐普及,休闲度假、旅行探险、自驾远足日益兴起。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群体开始讲究生活品质,比如住宅已不再简单的以面积大小论英雄,居住环境、物业水准开始被消费者所关注。

资料链接

民宿逐渐成为旅游新宠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发展很快,许多旅馆拔地而起,有效解决了游客的住宿需求,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不满足于简单的住宿需求与农家乐,对享受休闲时光、体验当地风情及感受文化韵味的诉求促使民宿应运而生。一些商家审时度势,瞅准机遇,抢先引入最初流行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民宿(Minshuku)模式并形成今天的民宿小镇。目前,在北京怀柔,上海田子坊、外滩,浙江西溪、西塘、南浔、莫干山及云南大理、丽江等风景名胜地区,已经有整片老旧住宅被商家租赁后作为民宿改造、装修出租;辽宁本溪、盘锦等地也有不少档次较高的田园宅院出租,深受游客欢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些民宿还兼有民间工艺、田园采摘、插花茶道、西点制作、手工巧克力、艺术沙龙等专业体验服务项目,成为崭新的旅游业态。

尤为重要的是,本轮消费升级与网络经济和人工智能同步,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促使本轮消费升级有了质的飞跃,文化娱乐、网络在线、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旅游度假等消费成为主角,其中各项消费还延伸出许多分支。相应地,IT产业、汽车产业、文化产业以及房地产业也是风生水起。而且,与前两轮消费升级的大众化不同,以中高端消费为载体的第三次消费升级具有明显的精英化与内生性特质,这种特质的出现也是部分人对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一种积极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高端消费是消费者内在诉求的自我提升与开拓,这种需求不是刚性消费的简单数量叠加,而是消费质量的创新性提升,进而激励技术进步,促进观念转变,盘活存量资源,催生新业态,创造就业,增加税收,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