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职业流动与工资决定机制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17/40624217/b_40624217.jpg)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书基于分别在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开展的一手微观调查数据,应用职业决策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职业上升影响机制模型、工作搜寻模型、工资函数和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工资差别分解模型,考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不可观测的能力等因素对样本地区农民工进入不同非农职业,进而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影响,并比较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在职业选择、职业流动和上升机制上的差异。进一步地,在对样本自选择问题进行校正的基础上,运用工资函数对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进行无偏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工资差别分解法,考察农民工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就业形式之间工资差距背后的形成机制。
本书是对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职业选择、职业流动和工资决定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为农民工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为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转型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对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本书对不同区域农民工在职业上升和收入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有约束进行考察,所得结论对于改善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劳动力市场效率,促进地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也形成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围绕以下领域开展:
第一,结合采用输入地和输出地抽样策略,分别在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区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在输入区域按照行业、企业类型等进行配额抽样,形成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一手调查数据库。结合全国层面和样本地区层面的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农民工在规模、流动区域、行业与职业、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以及工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布特点和趋势。
第二,建立基于样本选择性偏差纠正的农民工职业选择模型和工资决定模型,评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等因素对农民工非农职业选择和非农收入的影响。重点比较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以及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之间在职业选择机制上存在的差异。重点考察正规教育、职业培训、语言技能等人力资本,以及原始和新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工资效应。
第三,应用搜寻持续时间模型和职业流动模型,分别考察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和职业流动行为的规律和成因。重点考察农民工的不同工作搜寻渠道对工作搜寻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渠道的搜寻效率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异质性。以社会经济地位变化来衡量职业流动的方向,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考察农民工职业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检验职业流动频次对职业地位上升的影响。
第四,运用基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工资差距分解法(Melly, 2005;Firpo et al.,2009),分别针对农民工在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两类职业之间、受雇型和自雇型职业之间,以及工会化和非工会化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包括特征效应、回报率效应和残差效应在内的工资差距成因。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工资分布区间农民工工资差距的变化特征,以及工资差距背后的成因中基于个人可观测特征差异、不可观测特征差异和工资回报率的差异各自的比重和变化。
第五,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民工非农职业发展和工资提升,以及改善其在劳动力市场上整体绩效的举措,并为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转型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三、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首先,以往研究仅限于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进行粗略划分,缺乏对职业的细分研究。本书在非农职业分类方面,将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职业分布特点,并综合借鉴国家统计局的职业分类体系和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国际职业编码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 of Occupational Code)。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法,评估农民工进入不同层次职业的影响因素,这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
其次,以往研究多验证了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民从事非农工作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些结论,研究多数得出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更为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以改善社会资本的分布不均等政策建议。然而,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可观测的因素之外,不可观测的能力因素是否对农村劳动力进入不同非农职业产生了影响?或言之,进入不同非农职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存在自选择偏差?进一步地,在矫正了样本自选择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工资函数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决定机制进行无偏估计,考察可观测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特征在工资回报方面发生的变化。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对以往政策建议产生重要的修正作用。
再次,伴随着农民工在职业分布、就业形式分布等方面的多元化,农民工内部的工资差距问题日趋凸显。以往研究多关注农民工和城市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基于校正了样本选择偏差后的工资方程,本书将运用基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工资差别分解法(Melly, 2005),进行基于职业类型、基于不同就业形式、基于劳动力市场不同制度安排的农民工工资差距的分解,进而检验农民工群体内部是否存在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也是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差距研究领域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领域的重要补充。
最后,以往文献所采用的数据或来自农民工的输入地调查,或来自农民工的输出地调查,这两种方法在操作的可行性、所收集数据的全面准确性、样本的代表性等方面各有利弊,其所适用的研究主题也各不相同。针对我们的研究目标和农民工向中西部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两种抽样策略的优势,扬长补短,我们采取了流入地抽样和流出地抽样相结合的调查策略,分别抽取了代表农民工典型流出地的陕西和甘肃,以及代表农民工典型输入地的北京和苏州,以期达到提升农民工实证研究的科学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