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职业流动与工资决定机制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17/40624217/b_40624217.jpg)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移民,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举世瞩目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些从农村和农业当中逐渐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早期进入当地的非农产业,到后期大规模流向经济发达区域的非农产业,为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这个特殊的迁移群体在中国研究界被冠以“农民工”的称谓。时至今日,农民工已经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88亿人,在7.76亿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约为37%,其中,在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分别为65.9%和40.5%(国家统计局,2019)。
长期以来,农民工从事的非农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缺乏福利保障、缺乏劳动安全的低端职业,而这种职业分布特点进而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历经4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农民工群体内部也开始呈现出职业和工资分化趋势,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开始呈现出“去体力化”特征(王超恩、符平,2013);另一方面,农民工内部基于不同职业、不同就业形式等的工资差距日趋凸显。究竟什么因素制约着农民工进入高层次职业?农民工是否可以通过职业流动实现职业地位的上升,以及工资的增长?在农民工内部的工资差距背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不可观测的生产率特征发挥了哪些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围绕农民工内部的异质性变化趋势,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深入探讨影响农民工职业选择、职业流动,以及实现职业和工资收入上升的机制,对于构建适合农民工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推进其市民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