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的发展特点
一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一阶段青年学生越来越重视他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一方面,强调尊重和保护,强调有选择网络道德生活的自由;另一方面,对自己应对网络行为负责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要遵守的网络道德问题一般会采取理性的态度,开始重视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不以传统的权威的意见为唯一的依据,不会人云亦云。
二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取向更具多元化
随着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观念思潮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多维性。尤其在网络社会中,青年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环境的同时也被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信息裹挟,这对他们网络道德发展造成强烈的冲击,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取向多元化。
三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发展更具开放性
网络社会没有边界,一网走天下,开放性和共享性是它的主要特性。青年学生成为网络新生代,网络道德的发展也呈现开放的特点。青年学生不再拘泥于古老的传统道德,越来越追逐新思想新思潮,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发展更具开放性。
[1]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3页。
[3] 龚天平:《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 [澳]汤姆·弗雷斯特、[澳]佩里·莫里森:《计算机伦理学——计算机学中的警示与伦理困境》,陆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5] 陆俊、严耕、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6] 李士群:《网络道德》,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7] 刘利萍:《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8]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9] 尹翔:《网络道德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0] 孙立新:《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规范》,《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1] 李玉华、闫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12] 黄河:《网络虚拟道德的内在理论及其论域》,《理论导刊》2018年第9期。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215页。
[14] 殷正坤:《虚拟与现实》,《光明日报》2000年3月28日第3版。
[15] 向元琼:《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现》,《前沿》2012年第22期。
[16] 奚冬梅、王民忠:《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哲学关系辨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