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突击队与读书小组
黄立新,厂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工都乐于叫他“黄叔”。黄叔在厂里的资格老,很受大家尊重,处事“有牙力”(粤语,说话顶用的意思)。早在1958年,东升电器厂的前身——社会福利五金制品厂成立时,黄叔已经是这儿的负责人了。他很支持年轻人变革创新,在困难的时候总是给我们打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厂的时候,团支部几个委员都已经是老青年了。1973年,我接任团支部书记后,很快就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基本上是厂里的青年积极分子参加,也有像卢师傅那样的老团干,队员都能吃苦,颇有战斗力。突击队每周组织义务劳动1~2次,清理车间、仓库搬运、矽钢片卸车和突击安装电焊机等等。大多都是在职工下班后连续干,一直到晚上的八九点才结束,周日临时有任务就要马上回厂,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广州市民政局政治部学习简报(1977年6月)
当然,即便大家有积极性,思想工作也是要走在前面的。1976年的春节期间,我在2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春节将过。今年自己有进步,用了几天的时间,访问了老工人、青年工人、干部等三十多户人家,了解了不少情况,加强了联系。通过此事,我深感过去工作做得太不够了,圈子搞得太小,对毛主席的话学而没用,怎样相信群众、发动群众,想得很少,怕不只是认识问题,和世界观也有很大的关系。能否真的做到亲者疏、疏者亲?”
1977年6月,民政局政治部编印的《学习简报》登载:“东升电器厂青年读书小组共有成员七十多人。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后,他们紧密结合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实际,重点选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文章。他们的做法较细,集体研究,定出学习要点和每个要点的主要内容,做到中心发言与普遍讨论相结合。”
读书小组成立于1973年,由厂团支部发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由我担任团支部书记。读书小组最初仅有十几人,后来不断发展到近百人,占全厂青年人数近80%。与此同时,团支部还自办刊物,取名《青年生活》。青年工人投稿热情很高,思想评论、长短诗词、散文小说和科普知识等等,各种内容和体裁都有,文风也挺生动活泼,有些作品放在现在,即便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也未必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刊物从1974年开办,一直坚持到1978年,刊出了近50期。
作为学习提高的一种途径,我也参加了投稿,如《青年生活》第1期(1974年12月)有一篇我写的短文《谈谈对困难的态度》:
你当过学生吗?想一想,那时候最常见是什么困难呢?你大概会掰起手指数:功课多来又不会做,和同学、老师关系有时不够好啰……
现在呢?你可能又会觉得以前的困难有点微不足道了。踏入社会后,接受了新事物,然而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正由于缺乏毛主席所说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经验”,有的同志对一些问题就感到惊讶,怎么会这样!有的陷入沉思,为什么呢?有的着急,到底怎么办哪?问题解决不了即成困难,有的同志百思不得其解,苦恼,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工作。比如,学政治理论或业务技术,有的同志觉得自己笨,学了也记不住,加上身体条件限制,心急又自卑。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的词曲家叶奕绳,小时笨得很,边学边忘,后来狠下决心,不怕别人嘲笑,把要学的写在纸上粘在墙上,日夜对墙苦读死记,这就是古人说的“粘墙细读”。如今许多像大庆王铁人式的优秀工人,文化低,通过刻苦学习,就能攀上理论山,拿下技术关!新中国工人钢铁般的决心和毅力,昔日的苦学寒儒岂能比拟。不过倒给我一个启示:只能通过努力学习与实践,而绝不是“天才论”所谓的“特别灵”。
有青年朋友问:怎样才能搞好同志间的团结呢?人民内部一定要团结。然而,人民内部也有是非问题,在原则问题上,要出以公心,站在党的立场上,该批评就批评,该斗争就斗争。如果搞折中,面面俱圆,只能是害了同志,又害了自己。
任何斗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坚持原则,暂时受到一些讽刺打击、非难和冷落,正说明斗到要害了。为了革命的利益,心里是非常坦然的。当然和老好人的“群众关系”相比是逊色了,然而前者才是真正的群众关系。
种种困难,多而复杂,一篇小文,先谈到此。总的来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主席这一教导是我们对待困难的根本态度。
在整个局系统中,我们厂青年业余学习是组织最严密、参加人数最多、学习内容最系统,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之所以能做到,充分体现了组织者的毅力和智慧。
有一段时间读书小组处于低潮,仅有一半的人坚持下来,有些学习骨干见状想放弃了,主张人来多少算多少“听其自然”。团支部的几个核心骨干,在经历这些曲折起伏后没有泄气,而是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寻找青年学习教育的规律,改进创新学习方法。他们在总结中提到:“青年人学习具有许多特点,如:喜欢政治道理简单明确,讲述一针见血,不啰啰唆嗦;喜欢时间安排适当,使他们能统筹安排私人事务;喜欢增长各种各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喜欢安排严谨又具有突击性。”四个“喜欢”是摸索出来的,真可谓实践出真知。
随后,读书小组从具体环节入手:首先是抓住骨干、巩固核心。由原来5个后来8个学习积极分子组成骨干组,分别由他们带领8个学习小组,他们带头先学一步,负责辅导、答疑工作;其次是制定学习计划,研究思想动态;再次是做好思想工作,具体帮助到个人。具体方法有六点:一是分期学习,每期学习12节(每周1节),每期学习结束放假1个月,以消除长期学习的疲劳感觉,并有消化、复习的时间;二是在放假期间,骨干组制订下一期的学习计划,做好工作安排,不打无准备之仗,以保证学习质量;三是建立考勤制度,克服学习散漫现象,保证学习秩序正常;四是组长负责,克服管理不细致现象;五是分散讨论,提出问题,目的是经过小组讨论,共同吸取明白的部分,提出疑问的地方,促进思考;六是分析解答疑难问题。
当时的学习内容,也涉猎很广。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其他学科涵盖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医学等等。负责讲课的青年人都认真准备,引用的材料很丰富,这样大家才爱听,并即便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水平也是蛮不错的。学习内容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成了那个年代精神上的“有机”食品。
年轻人,激情与生俱来,青春就是燃烧的烈焰。读书小组的积极分子小宇,在“红五月”的假期里,伏案疾书,激扬文字,写下了读书小组的学习小结,并即兴创作了《献给青年业余读书小组的歌》(节选):
树上的百灵鸟喳喳叫,
青年节的赛诗会开得真热闹,
一首首诗一曲曲歌,
比得那百灵鸟掩羞飞逃。
啊!我不禁唱上一首,
献给青年业余读书小组,
夸咱们青年业余读书小组好。
下班的铃声刚响,
我急忙背起我的挎包。
“哎,我说小李,
你怎么下班就打冲锋,
铃声刚响,
你就这样往家跑。”
老师傅擦着油污的手,
对着我直把头摇。
师傅的脾气我可知道,
下班总是不慌不忙,
早上他来得最早。
我忙说:“师傅别误会,
今天是我们青年学习小组活动日,
要是回家我才不这样跑。”
师傅听罢哈哈笑,
左右摇的头变成上下捣。
“原来是这样,算我没有调查就乱放炮。
快去,快去吧!
你可要认真学好,
明儿回来,
也帮助帮助我开开窍。
哈哈哈……”
看!
十几个青年围坐一堂,
十几双手都捧着学习资料,
十几双眼睛在凝眸思考,
十几个青年都在开动大脑。
集思广益,
这个学习方法真见效。
别看满屋子“臭皮匠”,
加起来除三,
这诸葛亮也不少。
十几张嘴畅所欲言,
十几张脸膛眉开眼笑。
你提醒我,
我启发你,
问题越谈越清楚,
认识越学越提高。
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理想,
国际的形势,
革命的发展,
绝不是没有关心的必要!
青年人的心胸,
不能把这些问题闪抛。
要努力在理论上学懂弄通,
在实践上成为行动的指导。
毋庸讳言,在那个历史年代,读书小组是在“左”的思潮氛围中度过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留下那个时候的印记。客观地看,由于当时工厂企业是处在“政治舞台”的最基层,对上面“抓革命”的事,下面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反倒减少了那些“极端”的影响,让职工能够自发地投入“促生产”的惯性中去。
通过自觉学习和实践锻炼,读书小组中有19人加入了党团组织,39人成为各车间的学习和生产骨干。1976年2月,在市民政工业公司首届团代会上,我被推选为市民政工业公司团委副书记(兼职)。青年突击队、业余读书小组的经历,使我对“坚持”这两个字刻骨铭心,这成为我实践中“知难而进”的不竭力量之源。
思之得
有研究学者提出,不要把“文革”和“文革时期”等同起来,不要把“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与这十年的整个历史等同起来,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这观点体现了历史的逻辑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