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成本会计的对象、职能和任务
一、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与费用。成本会计是指以成本和费用作为对象,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成本核算信息的一种专业会计。因此,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成本与费用会计,其对象也就是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对象如图1-8所示。
图1-8 成本会计对象
成本会计可以分为狭义成本会计和广义成本会计。狭义成本会计主要是指成本核算,即对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归集、记录、汇总、分配,最终确定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广义成本会计除了指产品成本的计算、核算以外,还包括对成本的计划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七个成本会计环节。成本会计环节是指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属于事前成本会计工作;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属于事中成本会计工作;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属于事后成本会计工作。
(一)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成本的有关数据及其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结合企业发展前景及应采取的各种措施,通过一定程序、方法和模型,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的科学估计。
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企业不仅应该在成本决策之前进行成本预测,为成本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还应该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成本预测,以便及时掌握成本变化趋势,为进行成本事中控制提供帮助,从而保证企业完成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有助于企业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有利于选择最优方案,并可以提高企业降低成本的自觉性。
(二)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目标要求,运用专门方法,对有关生产经营的成本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其他方面的要求,通过成本预测,确定生产经营的几个备选方案。对这些备选方案,必须运用专门方法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通过从技术上、经济上的分析论证,可以确定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进行成本决策,确定最优方案,制定目标成本。做好成本决策对于企业正确制订成本计划,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指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方案和目标,具体规定计划期内各种生产耗费水平和各种产品成本水平,并提出实现规定成本水平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成本计划执行的过程,也是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成本计划是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基础,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具有重要作用。会计期末,当企业计算出实际消耗的各种生产费用后,可以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成本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
(四)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预先制定成本标准作为各项费用消耗的限额,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费用严格控制在限额标准之内,随时揭示和及时反馈实际费用与限额标准之间的差异,并系统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消除生产中的损失和浪费。
企业应在规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内,分别制定有关成本标准,包括原材料、燃料、工资等的费用消耗标准和数量消耗标准,并根据制定的标准控制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以保证完成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水平。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过程中进行的成本控制,属于成本的事前控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费用控制在限额标准之内,为成本的事中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事后分析,都属于成本的事后控制。进行成本控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和不断降低成本。
(五)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审核,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适当的方法,归集和分配各成本计算对象所应负担的成本费用,以计算出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成本核算是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的反映,也是对成本控制结果的反映。通过成本核算,我们不仅可以考核和分析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揭露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制定产品价格提供依据。
(六)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全面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系统地研究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和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成本分析包含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如产品成本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的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具体进行成本分析时,可以将实际成本核算资料与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水平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分析,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明确影响成本升降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新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七)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将报告期的成本、成本效益的各项实际完成指标同计划指标、定额指标和预算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一项工作。
在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将成本、成本效益的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可以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强调的是,成本考核要与一定的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成本考核,用经济、行政手段进行激励,可以调动各成本责任单位与全体员工更好地完成成本计划的积极性。
成本会计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放松或削弱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利于加强成本会计工作。成本预测是成本会计的第一个环节,它是进行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中心地位,它既是成本预测的结果,又是制订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最基本的环节,它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资料,是开展其他环节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成本计划能否得到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和成本计划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成本分析,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原因,制定和执行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成本;通过正确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工作业绩,才能调动各部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控制,为切实执行成本计划,实现企业既定目标提供动力。
二、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职能与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
(一)反映职能
反映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耗费,以及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核心内容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之上。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情况的日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就需要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这对成本会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成本会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现状的核算资料外,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能正确地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已从事后反映发展到了分析预测未来的事前反映。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反映过去同预测未来是密切联系的。要进行成本预测,必须了解能够反映成本水平现状和历史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据以分析未来的成本状况,以及为实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提供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因此,对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耗费的反映,提供实际的成本资料,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
(二)监督职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首先,成本会计应从经济管理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或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在反映各种生产经营耗费的同时,进行事前的监督,即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度和企业的计划、预算及规定等为依据,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限制或制止违反政策、制度和计划、预算等的经济活动,支持和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成本会计要通过成本信息的反馈,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督,也就是通过对所提供成本信息资料的检查分析,控制和考核有关经济活动,从而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方面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的目标进行。
成本会计的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正确、及时的反映,监督就失去了依据,就无法在成本管理中发挥制约、控制、指导和考核等作用;而只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使成本会计为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使反映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可见,只有把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的任务
根据我国现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本会计的根本任务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尽可能节约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一)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的基础。企业只有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才能保证盈亏计算和存货计价的正确性,有效地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为成本的预测、决策和成本目标的规划,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正确的信息。为此,企业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规定,依据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成本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采用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及时地计算产品成本,这也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二)开展成本预测,进行成本决策
做好成本预测和决策工作,是成本会计适应社会生产发展而承担的新任务。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有着密切联系,加强成本预测是优化成本决策的前提,而优化成本决策是加强成本预测的结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为企业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指明方向。
开展成本预测,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预测,而且要在产品投产前进行预测;要充分占有资料,并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提高成本预测的准确程度。
进行成本决策,要收集有关信息资料,通过经济评价,合理判断,做出正确决策。决策的结果必须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资源上充足,并有具体行动规划做保证。
(三)制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实现目标利润而制定的成本控制指标。目标成本制定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因此,目标成本的制定,必须以可靠的数据为依据,必须切实可行,既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又是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这样制定的目标成本才能真正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
成本控制是在目标成本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目标成本的实施过程。加强成本控制,必须对目标成本的分指标进行归口分级控制,以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对象,结合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效控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效果出发,立足于成本效益的提高。
(四)做好成本分析,严格成本考核
成本分析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成本水平等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差异,分析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现代企业应建立成本责任制,把成本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层次和各相关人员,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以提高全体职工降低成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成本考核是成本责任制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考核,可以分清责任,正确评价各责任单位工作成绩,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只有通过成本考核,把成本管理的好坏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使企业全员改进工作,努力降低成本,不断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