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蒙娜丽莎

Mona Lisa
作者/【意]列奥纳多·达·芬奇 创作时间/1503—1505年
尺寸/77cm×53cm 现收藏地/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作者 其画如其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同时他也研究自然科学,涉及众多领域,堪称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而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更是如画中人物的微笑一般,神秘莫测,更如同他本人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品赏 微笑的背后
关于蒙娜丽莎的人物原型,众说纷纭,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她是佛罗伦萨商人焦孔多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丽莎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为她画像的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岁的时候。据说在此前不久,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夭折,她因此闷闷不乐。为了使模特一展笑颜,画家还请来乐师和喜剧演员,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它在人像绘画技巧上达到顶峰。
《蒙娜丽莎》出现后,西方绘画从“画神”到“画人”,凸显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宗旨。
钟爱的作品
《蒙娜丽莎》可以说是达·芬奇最喜爱的作品,画家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边。直到达·芬奇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才从其弟子手中买下。后来这幅画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图解油画

1 头饰
头发边轻轻撩起了一层薄纱,更添妩媚。
2 眉毛
没有画眉毛,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3 胸部
微卷的头发垂落在半袒的胸口,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美。
4 双手
双手造型准确、质感细腻,符合解剖结构。
5 衣着
富有韵律感的衣褶取代了妇女肖像作品上常见的珠光宝气。
6 嘴巴
嘴角神秘的微笑若有若无。
7 背景
背景山水如薄雾笼罩,幽深茫茫。据说隐藏有神秘的图案。
细节 背景中的山水轮廓


画面上,蒙娜丽莎优雅地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背景是起伏的远山、蜿蜒的小路和潺潺的流水,山水的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柔和的光线笼罩着整个画面,蒙娜丽莎的形影自然交融。
细节 神秘的微笑

中世纪的肖像画通常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而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目光柔和,面带微笑,展露着绘画中前所未有的人性。尤其是嘴角的那一抹浅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这“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温柔腼腆,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讽和揶揄。
细节 最完美的一只手

蒙娜丽莎端坐在椅子上,她的左臂搭在椅子的扶手上,右臂倚靠阳台的挡墙,右手十分自然地搭在左手上,这样的姿势据说是为了用毯子遮住她的肚子。蒙娜丽莎的右手,柔嫩、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被誉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完美的一只手”。
技法 金字塔形构图

中世纪教会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在《蒙娜丽莎》之前的肖像画中没有一幅将整个人物的半身如此充分地展现于画面中,以纯粹自然的姿势完整地表现胳膊和双手。在呈三角形的构图中,蒙娜丽莎的头和双手既优美又突出,她似乎坐在露台上。远远望去,背景是一片起伏的山峦和河流,空旷而深远。
人物两边的远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上,右边视平线显得较高,左边的视平线则比较低。这样的处理有非常奇特的效果: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会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会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随之变动。
技法 明暗渐进法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会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蒙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曾在笔记中叹惋“画作永远不可能有镜子中人物那样的立体性”,但相对于当时的其他画作来说,达·芬奇对空间感的运用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比如在对边线的处理上,你会看到蒙娜丽莎脸部的边线是模糊的,造成一个明显的体积向画面深处延伸的空间效果,这便是“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
这种明暗渐进画法由达·芬奇首创,为了追求真实的表达效果,他反复修改和刻画这幅肖像,最终被现代X光证实油层达到了二十层以上,画面中几乎见不到笔触——所有的绘画痕迹都被细致地抹平了。
技法 透视法
近处的物体颜色会显得明亮且鲜艳,远处的物体则对比很弱且呈现蓝灰色。这样的刻画会大大增加作品的空间感,这种方法被称为“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这二者都为达·芬奇发现并运用到画作中,在《蒙娜丽莎》中也有所体现:背景中的山水,随着用色的深浅不同,视觉上向远处延伸,幽深茫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