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祖先:中华姓氏寻根举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后稷(jì)后裔

后稷,周朝始祖,姬姓,是有邰氏之女姜嫄非婚所生。为尊者讳,古人演绎出姜嫄出于好奇踩巨人脚印而生后稷的神奇故事。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小时候被母亲遗弃,所以名弃。后来姜嫄被帝喾收留,成为帝喾的元妃,后稷顺理成章地成为帝喾的养子。后稷长大后,善种五谷稼穑(sè),教给民众耕种之法,因此被尧拜为农师,负责掌管农业,被后代奉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从氏——出自姬姓。后稷后裔从和的支孙以从为氏。周平王的幼子精英被封于枞邑(今安徽省桐城市),侯爵,其支孙称枞氏,后去“木”称从氏。

纵氏——从氏一支后裔以纵为氏。后人有清朝新泰知县纵翼。

古氏——亶,姬姓,称古公,相传是后稷十二代孙,周文王昌的祖父,周部落首领,从今陕西省旬邑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定国号为周,后来被周武王加称号为周太王,其一支后裔以古为氏。名人有隋朝兵部侍郎古道。

吴氏——中国第九大姓氏。周太王的长子太伯,自动让贤于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辗转东南,被封于吴(今江苏省无锡市东),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吴氏。名人有战国改革家吴起、唐代画家吴道子、《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近代画家吴昌硕、现代画家吴冠中。

柯氏——仲雍第五代孙吴王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被周成王拜为大夫,号称柯相,其支孙以柯为氏,是为姬姓柯氏。名人有南明兵部尚书柯夏卿、抗倭抗葡名将柯乔。

寿氏——吴伯周章的十四世孙叫寿梦,主政吴国时国力强盛,与楚抗衡,所以春秋吴国自寿梦始,其支孙以寿为氏,是为姬姓寿氏。名人有西晋梁州刺史寿良、清朝禹州知州寿致浦。

延氏——吴王寿梦少子札食采于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及州来(今安徽省凤台),故称延州来季子,其后裔以延为氏。名人有汉朝京兆尹(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延笃。

钮氏——吴国一名将军叫宣义,因祖上是从事钮柄制作的工匠,就以钮为氏,是为姬姓钮氏。

要氏——吴国刺客要离,在伍子胥授意下,成功刺杀吴公子庆忌后自刎而死,后人以祖名为氏。

阎(闫)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太伯的曾孙仲奕被周武王封于虞(史称北虞国),侯爵,称虞内侯,都城设在阎乡(今山西省运城市东部),其后代以都城为氏。晋成公的儿子懿食采于阎邑,其后裔以采邑为氏。1977年大陆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将阎简化为闫,如今阎、闫通用。名人有唐代画家阎立本。

宫氏——虞仲之子被封于(tónɡ,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后被晋国所灭,其后裔之奇逃亡虞国,被拜为虞国大夫,与百里奚一起辅佐虞君,去“邑”以宫为氏,是为姬姓宫氏。名人有清朝福建省巡抚宫梦仁。

郭氏——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周文王姬昌的二弟虢仲,被周武王封为西虢(今陕西省宝鸡市)公,三弟虢叔被周武王封为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公,他们的后裔以虢为氏,后改郭氏,是为姬姓郭氏。名人有唐代名将郭子仪、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岑(cén)氏——渠是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被周武王封于岑(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子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岑氏。名人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宰相岑文本。

南宫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宫子,又称南宫括,其后裔以南宫为氏。鲁国孟僖子之子敬叔居于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鲁国大夫阙居于南宫,二人的后裔都以居地为氏。

芮氏——周文王的卿士良夫被周成王封于芮(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伯爵,称芮伯,其一支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芮氏。名人有汉代吴郡太守芮珍。

万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出自姬姓芮氏。芮伯万宠姬成群,被母亲芮姜赶出了芮国,住到了同出一姓的魏(今山西省芮城县),芮伯万的一支后裔以祖名为氏,史称万氏正宗。毕万的支庶后裔以万为氏。名人有现代剧作家万家宝(曹禺)。

管氏——商亡后,周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负责管理朝歌。为监督武庚,周武王在朝歌以东设卫国,由三弟管叔鲜(周文王的嫡三子)掌管;在朝歌以南设鄘国,由五弟蔡叔掌管;在朝歌以北设邶国,由八弟霍叔掌管。三国对朝歌形成合围,史称“三监”。周武王驾崩后,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四弟周公旦监国,代行天子之事。排行第三的管叔顿生不满,于是联络蔡叔、霍叔和早有异志的武庚,加上奄国、蒲姑、丰、淮夷等东夷方国发起叛乱。周公旦在召公支持下,平定了“三监之乱”,杀死了武庚和管叔,然后把殷商旧地一分为二,让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继承殷祀,建立宋国;把“三监”旧地和其他殷商旧地合并成立卫国,封同母幼弟康叔为卫侯。管叔后裔以管为氏,是为姬姓管氏。名人有齐国名相管仲。

阴氏——管仲七世孙管修,在“田代姜齐”后被齐侯所逐,逃到楚国,被楚肃王拜为阴邑(今山东省平阴县)大夫,后裔称阴氏,是为姬姓阴氏,史称阴氏正宗。伏羲部落阴康氏,建有阴康国(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蒲峪乡),其后裔以阴为氏,是为风姓阴氏。名人有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鲁氏——周文王嫡四子周公旦,被周武王封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侯爵。后来,周公旦东征灭掉了参与“三监之乱”的奄国,派长子伯禽带着“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来到奄国故土,在自己的初封地上建立鲁国。鲁国被楚国灭掉后,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鲁氏。名人有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鲁肃。

周氏——中国第十大姓氏,出自姬姓。周公旦次子君陈被派往新都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继为周公,其后裔周公黑肩在政变中被杀,族人为避祸改为周氏。东周首任天子周平王的次子姬烈,被封于汝坟(今河南省叶县东北),侯爵,当地人称他为周家,于是衍生出周氏。东周被秦国取代后,末代天子周赧王的后裔改称周氏。名将周昌的子孙也以周为氏。后人有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现代文学家周树人(鲁迅)。

凡氏——周公旦三子凡伯被周成王封于凡(今河南省辉县西南),畿内诸侯,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凡氏。

蒋氏——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周公旦四子伯龄被周成王封于蒋(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后被楚国所灭,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蒋氏。

定氏——出自蒋氏。周公子伯龄的后裔封于定(今陕西省华阴市定城),其后裔以定为氏。后人有明朝广德州同知定定。

将氏——蒋氏后裔以将为氏,是为姬姓将氏。宋大夫栾氏后人有将(chú),其后裔以将为氏,是为子姓将氏。后人有汉代燕王相将渠。

邢氏——周公旦五子邢苴被周成王封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邢氏。名人有北朝文学家邢邵。

茅氏——周公旦六子茅侯,被周成王封于茅(今山东省金乡县、巨野县之间),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茅氏。代表人物是桥梁专家茅以升。

茆(mǎo)氏——茅氏的一支后改为茆氏,是为姬姓茆氏。

胙(zuò)氏——周公旦七子胙伯被周成王封于胙(今河南省延津县胙城),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胙氏。

祭氏——周公旦八子祭伯被周成王封于祭(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祭氏。名人有东汉征虏将军祭遵。

訾(zī)氏——祭氏后人认为“祭”字不祥,改称訾氏;周朝大夫封于訾(今河南省巩义市),其后裔以封邑为氏,为姬姓訾氏。夏朝訾陬国后裔先后称訾陬氏、訾氏,是为姒姓訾氏。纪国有訾城,后被齐国所灭,后裔以訾为氏,是为姜姓訾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shí)出自该氏。

宰氏——周公旦后裔周公孔任周朝太宰,被称为宰孔、宰周公,其后裔以官职为氏,是为姬姓宰氏。名人有孔子弟子宰予、明朝四川省都督同知(都督的副官,从二品)宰用。

蔡氏——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周文王嫡五子蔡叔度被周武王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侯爵,后因参加“三监之乱”死在流放地。随后,周公旦命蔡叔度之子仲继任蔡侯。春秋时期,因受楚国逼迫迁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称下蔡,后被楚惠王所灭,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蔡氏。名人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汉末文学家蔡文姬、现代教育家蔡元培。

辰氏——蔡国公孙辰的后裔,以辰为氏,是为姬姓辰氏。名人有隋代画家辰子奇。

梦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六子曹叔振铎被封于曹(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曹国公孙被封于梦(今山东省曹县北),其后裔以封邑为氏。吴王寿梦的支孙,以梦为氏。南宋进士梦仲才出自该氏。

成氏——周文王七子郕叔武,是周武王的异母弟,被封于郕(今山东省宁阳县、汶上县一带),伯爵,其后裔去“邑”为成氏,是为姬姓成氏。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成公绥、明朝内阁首辅成基命。

霍氏——周文王八子霍叔处,是周武王的异母弟弟,被周武王封于霍(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伯爵,因参与“三监之乱”被废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伯,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霍氏。名人有西汉大司马大将军(西汉最高军事武官)霍光、大司马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霍去病。

康氏——周文王嫡九子康叔被周武王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侯爵,其支孙称康氏,是为姬姓康氏。名人有近代思想家康有为。

卫氏——“三监之乱”平息后,周朝在殷商故都朝歌建立卫国,将康叔移封于卫,其后裔以国为氏。名人有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丞相卫绾,西晋太保(三公之一)卫瓘。

冷氏——康叔的后裔被封于冷水,其后裔以封地为氏,称冷氏。周朝大夫泠州鸠的后裔,先后称泠州氏、泠氏、冷氏,是为姬姓冷氏。历史人物有宋朝“冷面”监察御史冷世光。

鹿氏——康叔的后裔被封于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市),其后裔先后称五鹿氏、鹿氏,是为姬姓鹿氏,史称鹿氏正宗。名人有五代词人鹿虔扆。

渠氏——康叔后裔东周时期被封于渠,伯爵,为畿内国,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渠氏。名人有明朝大同总兵渠家桢。

孙氏——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卫武公之子惠孙的孙子伍仲以祖字为氏,又叫孙仲,是为姬姓孙氏,被奉为河南省孙氏正宗。比干被杀后,其后裔自认本是王孙,以孙为氏,是为子姓孙氏。齐大夫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赐孙氏,是为妫姓孙氏。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以孙为氏,是为芈姓孙氏。历史人物有兵圣孙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革命先驱孙中山。

析氏——卫国公子黑背,字子析,其支孙取名析朱,后裔以析为氏,是为姬姓析氏。楚国大夫析公臣出自该氏。

常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卫康叔封之子被封于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其后人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常氏,史称常氏正宗。恒氏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为常氏。名人有出使西域的汉使常惠、唐代诗人常建。

凌氏——卫康叔的支子任周朝凌人(主管藏冰之政),其后裔以官职为氏。京杭大运河泗阳段称淩水,当地居民在汉末战乱中外迁,为便于联络,以居住地为氏,后简称凌氏,是为姬姓凌氏。名人有明代文学家凌濛初。

石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卫康叔封的八世孙公孙碏,字石,卫国大夫,其支孙以字为氏,是为姬姓石氏。宋国公子段,字子石,其支孙以石为氏,是为子姓石氏,史称商丘石氏。名人有西汉丞相石庆、北宋镇安军节度使石守信、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汲氏——卫宣公晋的太子食采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支孙以汲为氏,是为姬姓汲氏。300年后,卫国已衰,齐宣公姜积的支孙受封于汲,支孙以封地为氏,是为姜姓汲氏。名人有汉朝主爵都尉(九卿之一,掌管诸侯王及其子孙封爵夺爵事宜)汲黯。

宁氏——卫武公赐其幼子季亹(wěi)食采于宁邑(今河南省获嘉县、修武县一带),季亹的侄子跪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宁氏,史称宁氏正宗。名人有唐朝谏议大夫(专掌议论的官员)宁恺。

世氏——卫国世叔的后裔,先后称世叔氏、世氏,是为姬姓世氏。宋国世父胜的支孙以世为氏,是为子姓世氏。秦国大夫世钧的支孙以世为氏,是为嬴姓世氏。名人有明朝刑部尚书世家宝。

承氏——卫国大夫成,字叔承,世称成叔承,其支孙称承氏,史称承氏正宗。名人有东汉侍中(供皇帝指派的散职)承宫。

礼氏——卫国大夫礼孔、礼至的后裔以礼为氏,是为姬姓礼氏。名人有东汉东莱太守礼文伯。

开氏——卫国公子开方的支孙以开为氏,是为姬姓开氏。名人有宋朝英州刺史开赵山。

裘氏——卫国大夫食被封于裘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后裔以封地为氏,史称裘氏正宗;鲁隐公建有菟裘城(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史称菟裘国,其后人称裘氏,是为姬姓裘氏。宋国大夫仇牧,在“南宫之乱”中遇难,其子仇仲逃亡宋国的附庸萧国,改仇氏为裘氏,是为浙江省子姓裘氏。名人有西汉中郎将裘寿。

弘氏——卫国大夫弘演的支孙以弘为氏,是为姬姓弘氏。唐代,为避皇太子李弘的名讳,弘姓有的改为李姓,有的改为洪姓。几代后,少数人改回弘姓。

戚氏——卫国大夫孙林父被封于戚(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遗址),其支孙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戚氏。名人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通氏——一位卫国大夫受封于通邑(今河南省淇县北阳镇),其后裔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通氏。有个部族首领被黄帝封为彻侯,其后人以彻为氏,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汉代改彻氏为通氏,彻侯被公认为得姓始祖。名人有清代大觉禅师通琇。

长氏——卫国大夫宁武子(宁俞)的儿子,叫宁长牂,其后裔以长为氏,是为姬姓长氏。名人有明朝凉州总兵长夕虎。

冉氏——周文王嫡十子季载因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被周公旦举荐为司空,封于聃(dān,一说今河南省平舆县,一说今湖北省荆门市),伯爵,是周成王六卿之一,其后裔去“耳”以冉为氏,是为姬姓冉氏。后人有南宋内江令冉虚中。

冼氏——周文王十子季载的裔孙被周厉王降封于沈子国(今安徽省临泉县),沈子国后裔、河北省真定人沈汭随秦将赵佗兵进岭南,然后定居下来,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其后裔先称洗氏,在清初改洗为“冼”,是为广东省冼氏。名人有音乐家冼星海。

郜氏——周文王十一子郜叔被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郜氏。名人有元朝诗人郜知章、明朝兵部尚书郜光先。

浩氏——唐代进士郜虚舟,为避难改为浩氏。周朝宗室被封于浩(今甘肃省永靖县),后建造了浩亹城,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浩氏。名人有汉代青州刺史浩赏。

雍氏——周文王十二子雍叔被封于雍(今河南省焦作市南),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雍氏。雍氏名人有汉朝什邡侯雍齿、唐朝怀州刺史雍希颙。

毛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周文王十三子毛叔郑封于毛(今河南省原阳县),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毛氏。

毕氏——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因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被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公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毕氏。名人有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北宋宰相毕士安。

魏氏——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春秋初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投奔晋国,因战功被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北),后代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魏氏。名人有唐朝谏议大夫魏征、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

冯氏——中国三十大姓氏之一。毕万后人魏长卿食采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市,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后代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冯氏。郑国大夫冯简子的支孙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冯氏。汉朝太史令司马迁入狱后,其长子司马临为避难改姓冯,是为妘姓冯氏。名人有东汉太尉冯石、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清代抗法名将冯子材、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

新氏——毕万的后人封于新田(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南),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新氏。明朝南城县教谕(主管教化)新度出自该氏。

令狐氏——毕公高的后裔魏颗,因功被晋景公封于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后代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令狐氏。名人有唐朝宰相令狐绹、令狐楚。

庞氏——毕公高的庶子彪被封于庞乡(今陕西省韩城市繁庞),后裔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庞氏,史称庞氏正宗。名人有东汉太尉(掌管军事,三公之一,相当于宰相)庞参、三国时期蜀汉军师中郎将庞统、北宋宰相庞籍。

信氏——魏国被秦所灭后,魏公子信陵君的后裔为避难以信为氏,是为姬姓信氏。后人有宋朝画家信世昌、明朝进士信廷献。

原氏——周文王十六子原叔被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原氏。名人有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原杰。

酆(丰)氏——周文王灭姒姓崇国后,改地名为酆邑(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的丰城)。周武王将周文王十七子叔酆封于酆(今陕西省山阳县),侯爵。周武王的长子周成王诵执政后期,因酆侯酗酒误事被废黜,其后裔散居各地,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酆(丰)氏。少昊后裔被封于丰(逢,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称丰伯、逢伯,因参加“三监之乱”被废,其后人以故国为氏,是为嬴姓丰氏。郑穆公之子姬平,字子丰,后代为七穆之丰氏,是为姬姓丰氏。名人有宋朝英州知州酆康、现代画家丰子恺。

郇(huán)氏——周文王庶十八子葡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伯爵,后代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郇氏。晋武公灭郇,赐给了大夫原氏,世称郇叔,其后裔以郇为氏。名人有明朝鸿胪寺(九寺之一,掌管外交、宗教、互市事宜)少卿郇旃(zhān)。

赖氏——周文王十九子叔颖被周武王封于赖(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子爵,史称赖子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人南迁鄢(今湖北省宜城市),以国为氏,是为姬姓赖氏。炎帝后裔烈山氏在商代建立厉国(今山西省介休市),商亡后南迁赖乡(今河南省鹿邑县),因赖、厉相通,也称赖国,后来迫于周朝压力,一支南迁今湖北省随州的厉山店,另一支北迁齐国赖亭(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姜姓赖氏。名人有汉朝交趾太守赖先、宋朝地理学家赖文俊。

幸氏——周文王之子偃因镇守雁门(今河北省沧州市)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氏,是为姬姓幸氏。名人有唐朝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长官)幸南容。

召(shào)氏——周朝宗室召公奭(shì)被周武王封于燕,伯爵,作为太保辅佐周成王未到任,只得让长子姬克代理。后来,周武王将王畿附近的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后为雍城)作为他的食邑,其后裔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召氏。名人有召穆公(召虎)。

邵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召氏。召氏后人加“邑”称邵氏。名人有北宋哲学家邵雍。

盛氏——出自姬姓。召公奭的支孙称奭氏,为避汉元帝刘奭之讳,鉴于古代盛、奭同音,改称盛氏。郕叔武建立的郕国被齐国灭亡后,其一支后裔称盛氏。名人有东汉司徒盛允、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

燕(yān)氏——召公奭的长子克,代父亲管理封国燕(今北京一带),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燕氏。名人有北宋龙图阁直学士、画家燕肃。

鞠氏——燕易王的长子升,与弟弟哙争夺王位失败逃到辽东,改称鞠氏,是为姬姓鞠氏。名人有汉朝尚书令(少府属官,主管文书与传达命令)鞠谭。

麹(qū)氏——出自鞠氏。汉朝尚书令鞠谭受东平王刘云谋反的牵连被削职为民,后来率儿子迁居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改姓麹。历史人物为高昌王麹文泰。

贝氏——克的后裔召公康,封支庶子孙于(今河北省清河县),作为燕国附庸国,后被齐桓公所灭,其后裔以国为氏,后来去“邑”称贝氏,是为姬姓贝氏。名人有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谯(qiáo)氏——召公奭之子盛封于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其后裔以封国为氏;曹国大夫封于谯邑(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谯氏。名人有三国名士谯周、后蜀国君谯纵。

晋氏——周成王在镇压唐侯叛乱后,封三弟唐叔虞于古唐国,侯爵。唐叔虞薨后,长子燮继任唐侯,迁到晋水之滨,将国号“唐”改为“晋”,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晋氏。名人有西汉淮南名士晋昌。

解(xiè)氏——唐叔虞的次子良食采于解邑(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其后裔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解氏。名人有明代文学家解缙。

杨氏——中国第六大姓氏,出自姬姓。周宣王把小儿子尚父(又叫长父)封在杨(今山西省洪洞县),爵位为侯。春秋时期,强势的晋献公将杨国灭掉。晋灭杨后,晋武公次子伯侨被封于杨(古杨国),伯侨之孙姬突食采于杨国境内的羊舌邑,其后裔称羊舌氏,成为晋国政治明星,也是晋侯限制众卿的一支力量,后来被以赵简子为首的“六卿”灭掉,其残部逃到陕西省华山一带,以故国为氏,形成了著名的“弘农杨氏”,史称杨氏正宗。名人有隋文帝杨坚、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明朝内阁首辅杨士奇。

扬氏——古代杨、扬不分,杨国一支后裔以扬为氏,是为姬姓扬氏。名人有汉朝思想家扬雄。

恽(yùn)氏——西汉中郎将杨恽获罪被汉宣帝腰斩,其子为避难以恽为氏。楚成王熊恽的支孙以祖名为氏,是为芈姓恽氏。

羊氏——晋靖侯的后裔突,采食于羊舌(今山西省曲沃县羊舌村),其后裔迁居山东省新泰市羊流,以羊为氏,是为姬姓羊氏。名人有西晋开国元勋羊祜。

贾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唐叔虞幼子公明被周康王封于贾(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南),伯爵,后迁到今山西省襄汾县贾罕村,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贾氏。名人有西汉文学家贾谊、《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应氏——周武王四子达被封于应(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应氏。名人有东汉学者应劭。

韩氏——中国三十大姓氏之一。周武王五子韩叔被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侯爵。周宣王又将韩国迁移到韩阳(今山西省永济市韩阳镇),后被晋国所灭,其后裔以国为氏。晋武公的叔父姬万采食于韩原,其曾孙韩厥任晋国大夫,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韩氏,被奉为韩氏正宗。《说文》中说:韩,井垣也。惠连后裔有善于筑韩者,以韩为氏,是为董姓韩氏。名人有战国法家韩非、秦末军事家韩信、唐代文学家韩愈。

何氏——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出自姬姓韩氏。末代韩王安时期,公族大夫韩瑊(zhēn)与韩非一起执掌国政,因与韩王安政见不同,退隐韩原。韩国灭亡后,韩瑊和妻子逃亡安徽省庐江,为躲避秦朝的追杀,考虑到韩、何同音,韩瑊改称何氏。名人有唐朝宰相何进滔、南宋天文学家何承天。

蔺氏——晋国大夫韩起的后裔韩康,因功被赵襄子赐采食于蔺地(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其支孙以采邑为氏。名人有赵国丞相蔺相如。

翟氏——出自姬姓。周成王封次子于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子爵,世称翟子,后亡于郑武公,后人以故国为氏。黄帝后裔被周朝封于翟,后被晋国所灭,子孙称翟氏。周代设有翟者,负责教授宫廷舞蹈、祭祀烹煮牺牲、驾御仪仗翟车、为车辇绘画装饰等,其后裔以官职为氏。名人有西汉丞相翟方进、隋末瓦岗军首领翟让、明朝内阁首辅翟銮。

单(shàn)氏——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伯爵,其后裔以封国为氏。蚩尤直系后裔善卷,是尧舜时期的贤哲,古代善、单通假,后人将善卷居住地称为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其后裔称单氏。名人有东汉车骑将军单超、隋末瓦岗军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

靖氏——单国国君单靖公的支孙,以祖父谥号“靖”为氏,是为姬姓靖氏。齐国国相田婴,谥号“靖”,史称靖郭君,其后裔以祖父谥号为氏,是为妫姓靖氏。名人有明朝鸿胪寺卿靖洪。

营氏——周成王卿士营伯的后裔以营为氏,是为姬姓营氏。齐国大夫食采于营丘,其后人以采邑为氏,是为姜姓营氏。后人有明朝真州知州营世宝。

蓬氏——周武王的后裔被封于蓬(今四川省蓬安县),是巴国附属国,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蓬氏。新朝时期的隐士蓬萌出自该氏。

荣氏——周成王卿士被封于荣邑(今河南省巩义市),称荣伯,其后裔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荣氏。音乐家荣援受黄帝之命,与乐官伶伦共同铸造了12个铜钟,以和五音,被奉为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荣氏始祖。

翁氏——周昭王瑕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其后裔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翁氏。夏朝贵族翁难乙的后人以祖名为氏,是为姒姓翁氏。

家氏——周孝王辟方的儿子家父,世为周卿,后裔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家氏。名人有宋朝渠州知州家定国。

詹氏——周宣王封支子志宏(弘)于詹(今陕西省东北部),侯爵,后代世袭周大夫。周幽王姬宫湦(shēnɡ)当政时,身为少师的志宏辞职返回封地,其后裔以詹为氏,是为姬姓詹氏。名人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芳氏——周朝大夫方叔薨后,被周宣王追封为豫章伯,子孙世代享受周制的第三等爵位,其后裔分别称方氏、豫氏、章氏,其中一支方氏族人因避祸加“艸”字头改称芳氏,史称芳氏正宗。名人有汉朝幽州刺史芳乘。

豫氏——出自姬姓。方叔被追封为豫章伯,其后裔以豫为氏。毕氏春秋刺客豫让出自该氏。

项氏——姬姓将领季毂被周朝封于项(今河南省项城市),子爵,后被鲁国灭掉,继而被楚国占据,成为楚襄王的陪都,项国后人以国为氏。历史人物有西楚霸王项羽。

余氏——中国五十大姓氏之一。申伯联合犬戎灭亡周幽王政权后,立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与其对立的北虢公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两王并立,天下大乱。21年后,余臣被晋文侯所杀,其后裔由余逃亡西戎,后来代表西戎出使秦国,被秦穆公看中留下,拜为上卿,其后裔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余氏。名人有南宋名将余玠。

佘(shé)氏——出自姬姓余氏。余氏后人余昭元为建立西晋立下殊勋,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姓佘,封镇海大将军。人皇氏的后裔先称人氏,失去帝位后改称佘氏,是为风姓佘氏。后人有明朝南京通政司(掌管内外奏章和密封申诉)左通政佘可材。

宜氏——泰伯之孙被周朝封于宜(今江苏省镇江),称宜侯,其后裔以封地为氏;周平王宜臼的后裔以宜为氏,是为姬姓宜氏。楚国大夫食采于宜城,其支孙以采邑为氏,是为芈姓宜氏。名人有清朝广西巡抚宜思恭。

辜氏——周桓王庶子林开的后裔林正,任唐朝江南道观察使,因受当地豪绅诬陷被朝廷下狱,沉冤昭雪后被唐太宗赐姓辜,意思是无辜蒙冤。

惠氏——东周第五任天子姬阆(lánɡ),得谥号“惠”,史称周惠王,其支孙以祖父谥号为氏,这是姬姓惠氏,也是惠氏的主脉。陆终的次子叫惠连,他的后代先后称有惠氏、惠氏,这是董姓惠氏。名人有清朝翰林侍读惠士奇。

鉴氏——周惠王姬阆的幼子叫姬带,被封于甘(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史称甘昭公。他的后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办了制作铜盆、铜镜的作坊,人称鉴匠,其后裔称鉴氏,是为姬姓鉴氏。姬姓鉴氏多尊奉姬带为得姓始祖。

王氏——中国第一大姓氏。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任周朝司徒,时人仍称其为“王家”,族人于是以王为氏,秦末从洛阳迁往山东省琅琊、山西省太原,是为姬姓王氏。齐王田建之子升、桓改为王氏,是为妫姓王氏。比干因直谏被商纣王所杀,其后裔自认有王族背景,于是以王为氏,是为子姓王氏。新朝王莽赐燕嘉以王氏,前蜀王王建赐一批义子、养子、义孙以王氏。历史人物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诗人王维、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朝氏——周景王庶长子子朝争夺王位失败,被迫逃亡楚国,其后裔称朝氏、晁氏、鼌氏,史称朝氏正宗。卫国大夫史朝的支孙以朝为氏,是为姬姓朝氏。名人有宋朝湖州刺史朝思诚。

晁氏——出自姬姓。朝、晁通用,子朝和史朝部分后裔改称晁氏。名人有汉朝政治家晁错。

阳氏——出自姬姓。周景王将幼子樊封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市),史称阳樊,后裔称阳氏。鲁国大夫季孙阳虎(阳货)的后裔称阳氏。名人有唐朝国子监祭酒阳峤、明朝太常寺少卿阳二敬。

滑氏——周朝封公族于滑(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伯爵,后迁于费(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被晋国所灭,滑国子孙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滑氏。名人有明代医学家滑寿。

巩氏——周敬王的卿士简公被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义市),称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鉴于周王室历次内乱多因贵族而起,便在用人上重诸侯、轻王族,结果被王族子弟刺杀,他的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巩氏。名人有汉朝侍中巩攸。

苌(chánɡ)氏——周敬王执政时期,晋国发生“六卿之乱”,周敬王派大夫苌弘出面调停,晋国赵氏首领赵简子实施反间计,苌弘被多疑的周敬王所杀。他被杀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心”“苌弘化碧”即由此来。其后裔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苌氏。

别氏——古代把嫡长子之外的儿子称别子。别成子的支孙以别为氏,是为姬姓别氏。后人有南宋参知政事(宰相)别之杰。

富氏——出自姬姓。周朝大夫姬辰被封于富邑,人称富辰,为保护周襄王战死沙场,史称春秋第一忠臣,其后裔以封邑为氏。鲁国大夫富父终甥的后裔先后称富父氏、富氏。名人有北宋宰相富弼。

桂氏——周天子的后裔季桢曾任秦国博士,在秦朝“焚书坑儒”中被杀,其弟季眭为逃避株连,带着四个儿子逃亡,按自己名字“眭”的读音,将长子改姓名为桂奕,定居幽州(今河北省范阳县),为季桢守墓。次子改姓名为昋(ɡuì)突,三子改姓名为炅(ɡuì)奖,四子改姓名为炔(ɡuì)奘。后人有明朝江南大儒桂彦良。

暴氏——大夫辛被东周封于暴邑(今河南省郑州市北),公爵,世称暴辛公,后被郑国吞并,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暴氏。名人有西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相当于副丞相)暴胜之。

息氏——妫姓息国被周朝灭亡后,周武王将周文王庶子羽达封于息(今河南省息县西南),侯爵,后被楚文王灭掉,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息氏。后人有宋代名士息道龙。

蒿(hāo)氏——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也称蒿京,居住于此的宗族成员以蒿为氏,是为姬姓蒿氏。齐国有蒿邑(今山东省泰安蒿里山),当地居民以邑为氏,是为姜姓蒿氏。后人有明朝淮安府通判蒿宾。

留氏——周朝公族大夫食采于留邑(今河南省偃师市),乃王畿之邑,其支孙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留氏。卫国大夫留封人的后裔以留为氏。名人有南宋宰相留正。

桃氏——周朝大夫食采于桃丘(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其支孙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桃氏。

米氏——周朝设有舍人,又称米史、粟史,负责掌管国库的九谷六米出入,其后裔以官职为氏,称米氏。楚国芈姓的一支以米为氏。名人有宋代书法家米芾。

粟氏——周朝粟史的后裔以官职为氏。

道氏——周朝封公族于道(今河南省确山县道城),春秋时期被楚国兼并,道国王族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道氏,史称道氏正宗。名人有楚国大夫道朔。

顿氏——周武王封公族于顿(今河南省商水县),子爵,西周末年为陈国所逼,南迁今河南省项城市西南,称南顿国,后被楚国吞并,王室遗民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顿氏,史称顿氏正宗。

习氏——东周一位公族被封于习(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少习山),侯爵,习国灭亡后,其后裔以故国为氏,是为姬姓习氏,多尊奉东汉陈国宰相习响为得姓始祖。

樊氏——鲁献公具的次子仲山甫因辅佐周宣王有功,被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省济源市),其后裔以樊为氏,是为姬姓樊氏。名人有西汉左丞相樊哙、东汉太尉樊陵。

皮氏——出自姬姓樊氏。仲山甫的后裔樊仲皮任周朝卿士,因是次子,只能封在外地,食采于皮氏邑(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其后裔称皮氏。名人有汉朝谏议大夫皮究。

郎氏——鲁懿公戏之孙费伯食采于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后裔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郎氏。名人有唐代诗人郎士元。

朗氏——郎氏后裔改称朗氏。名人有明朝都察院司务(司务厅官员,从九品)朗青。

臧氏——鲁孝公称的儿子子臧被封于臧地(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臧氏。名人有诗人臧克家。

展氏——鲁孝公的幼子叫伯展,伯展的孙子无骇被鲁隐公赐为展氏,是为姬姓展氏。名人有明朝御史展毓。

柳氏——出自姬姓展氏。伯展的孙子展禽被封于柳下(今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有坐怀不乱之美称,得谥号“惠”,史称柳下惠。展禽的支孙以柳为氏。名人有唐朝宰相柳璨、文学家柳宗元、兵部尚书柳公绰、“柳体”书法创造者柳公权。

施氏——鲁惠公之子尾生,字施父,其五世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施氏,号称施氏正宗。“殷民六族”中有施氏,为子姓施氏。名人有东汉太尉施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闵氏——鲁庄公同薨后,公子斑继位,被叔父庆父所弑,庆父扶持公子启继位。两年后,公子启又被庆父所弑,谥号“闵”,史称鲁闵公,其支孙以祖父谥号为氏,是为姬姓闵氏。名人有孔子弟子闵子骞、明朝刑部尚书闵珪。

贲(bén)氏——鲁国公族县贲父的支孙以贲为氏,是为姬姓贲氏。名人有汉朝期思侯贲赫。

公氏——鲁定公将侄子衍、为封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其后裔以爵位为氏,是为姬姓公氏。名人有明朝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仅次于左右副都御史)公勉仁。

松氏——公氏的一支因称呼不便,改为松氏,是为姬姓松氏。帝喾的老师赤松子的后裔以松为氏。始皇帝嬴政封禅泰山时,曾在今普照寺一棵松树下避雨,因此封此松为五大夫,当地人以松为氏。后人有隋代名士松赟、明朝长芦盐官松冕。

哀氏——鲁国国君姬将,谥号“哀”,史称鲁哀公,其支孙以祖父谥号为氏。鲁国大夫哀骀它的后裔先后称哀骀氏、哀氏。名人有宋朝词人哀长吉、明朝云南省按察使(主管省刑法的官员)哀凯。

衷氏——南唐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贡举事宜)尚书哀愉,因感觉“哀”字称呼不便,特请皇帝赐姓衷。衷氏名人有明朝南京兵部尚书衷贞吉。

符氏——鲁顷公仇的孙子公雅,任秦国符玺令(掌传达皇帝命令与调兵的凭证“符”和“玺”),其后裔以符为氏,是为姬姓符氏。名人有东汉名士符融。

闻氏——出自姬姓。鲁国政论家少正卯,世称“闻人”,其后裔先后称闻人氏、闻氏。鲁国太史左丘明因撰有《春秋左氏传》,被称为“古之闻人”,其后裔先后称闻人氏、闻氏。郑国贵族被封于闻邑(今河南省荥阳市虎牢关),后被晋景公夺走,其后裔以封地为氏。历史名人有东汉太尉闻人袭、爱国诗人闻一多。

秋氏——鲁国大夫仲孙湫的孙子胡,任陈国卿士,以湫为氏,后裔去“水”称秋氏,是为姬姓秋氏。历史人物有近代女杰秋瑾。

孟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古代兄弟排行以孟(伯)、仲、叔、季来表示。鲁桓公的长子庆父,在叛乱失败后逃亡,改称孟孙氏,其后裔称孟氏。卫襄公没有嫡子,他的庶长子姬絷(zhí),字公孟,因病让位给了弟弟姬元(卫灵公)。姬絷的孙子姬驱以公孟为氏,后裔简化为孟氏。历史人物有亚圣孟子。

仲氏——鲁国大夫庆父(字共仲)、鲁国公子彭生(叔仲氏)、郑国大夫祭仲的支孙以仲为氏,是为姬姓仲氏。宋国公子皇野(字子仲)的支孙以仲为氏,是为子姓仲氏。仲由,字子路,史称仲子,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门生,其后裔以仲为氏。

叔氏——鲁桓公之子叔牙的后裔以祖上排行为氏,鲁文公之子叔肸的后裔以祖上排行为氏,颛顼帝的孙子叔歜(chù)的后裔以名为氏,是为姬姓叔氏。后人有鲁国大夫叔鞅。

季氏——鲁庄公同的幼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世代在鲁国执政,称季孙氏,后简称季氏,史称季氏正宗。吴王寿梦的四子季札,多次推让王位,以有远见而著称,其后裔以其排行为氏,是为姬姓季氏。名人有国学大师季羡林。

抗氏——鲁国大夫被封于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抗为氏;卫国大夫三伉的后裔以抗为氏,是为姬姓抗氏。汉代抗徐改姓杭,从此抗、杭不分。后人有明代孝子抗良玉。

亢(kànɡ)氏——抗、亢同音,一支抗氏称亢氏。名人有明朝河南省知府亢孟桧。

伉(kànɡ)氏——抗、伉、亢同音,一支抗氏改称伉氏。名人有汉代汉中大夫伉善。

诸氏——鲁国大夫食采于诸邑(今山东省诸城市),其支孙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诸氏。越国大夫诸稽郢(柘稽),是越国五大夫之一,其支孙以祖名为氏,是为姒姓诸氏。名人有明朝兵部主事诸燮。

鄂氏——晋哀侯光担任太子时,被封于鄂(今山西省乡宁县),后继任晋侯,被曲沃武公姬称所杀,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东鄂。黄帝之子被封于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侯爵,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西鄂。楚国国君熊渠的次子熊挚红被封于鄂(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为芈姓南鄂。鄂王岳飞被冤杀后,其子岳霖、岳震、岳霆的后裔改姓鄂。名人有汉朝开国功臣鄂千秋。

侯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晋缗侯被晋武公所杀,其支孙逃往他国,以爵位为氏,是为姬姓侯氏。郑庄公赐共叔段的儿子共仲为侯氏,是为姬姓侯氏。仓颉原为侯冈氏,其支系以侯为氏。名人有东汉大司徒侯霸、唐朝兵部尚书侯君集。

邴(bǐnɡ)氏——晋国大夫邴豫被封于邴(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其后裔以邴为氏,是为姬姓邴氏。齐国大夫邴(zhǔ)被封于邴(今山东省费县东),其支孙以邴为氏,是为姜姓邴氏。东汉名士邴原出自该氏。

胥氏——晋国大夫胥臣,协助晋文公成就诸侯霸业,官拜司空,世代为晋国大夫,其支孙以胥为氏,是为姬姓胥氏。胥氏名人有明朝监察御史胥必彰。

续氏——晋国大夫狐鞠采食于续,世称续简伯,其支孙以续为氏,是为姬姓续氏。舜的“七友”续牙的后裔以续为氏。后人有南北朝后赵文人续咸。

步氏——晋国大夫叔虎的孙子扬,被封于步邑(今山西省临汾市),人称步扬,其后代以邑为氏,是为姬姓步氏。名人有三国时期吴国骠骑大将军步骘(zhì)。

招氏——晋国大夫步招的后裔以招为氏。陈国公子招因杀人被放逐到越国,其后裔以招为氏,是为妫姓招氏。名人有汉朝大鸿胪(九卿之一,掌管礼宾事务)招猛。

蒯(kuǎi)氏——晋国大夫得是一员战将,被晋文公封在蒯邑(今河南省洛阳蒯乡),人称蒯得,其支孙以蒯为氏,是为姬姓蒯氏。名人有汉初谋士蒯通、明朝工部(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左侍郎蒯祥。

矫氏——晋国大夫矫父的支孙以矫为氏,是为姬姓矫氏。名人有明朝苏州知府矫顺。

栾氏——晋靖侯的孙子宾被封于栾邑(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其后代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栾氏。齐惠公的儿子坚,字子栾,其支孙以栾为氏,是为姜姓栾氏。名人有唐朝棣州刺史栾濛。

郤(xì,郄)氏——晋献公将公族叔虎封于郤邑(山西省沁水县下游一带),子爵,史称郤子,其后人以封国为氏,是为姬姓郤氏。郤氏后裔有晋国上卿郤缺。

籍氏——晋国公族伯厣(yǎn),以正卿的身份参与国政,还负责管理晋国典籍,其后代以籍为氏,是为姬姓籍氏。后人有明朝徽州知府籍甚。

席氏——出自姬姓籍氏。籍氏后人籍镶,为避项羽(名籍)的名讳,改为席氏。名人有北周骠骑大将军席固、明朝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成员,正一品)席书。

舜氏——晋国大夫舜华以贤闻名,其支孙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舜氏。明代刻漏博人舜用禹出自该氏。

槐氏——晋国大夫富槐的后裔以槐为氏,是为姬姓槐(huí)氏。楚怀王熊槐的支庶后裔称槐氏,是为芈姓槐(huái)氏。名人有宋朝尚书郎槐京、明朝太平府推官槐天锡。

官氏——晋国公族食采于王官城(陕西省澄城县),其支孙以采邑为氏,是为姬姓官氏。周朝大夫刘康公担任官师,其后裔以官职为氏,是为祁姓官氏。楚国上官氏的后裔简称官氏,是为芈姓官氏。名人有明朝楚党魁首、太常寺少卿官应震。

曲氏——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其后裔先后称曲沃氏、曲氏,是为姬姓曲氏。夏桀的大臣曲逆食采于曲逆河(今河北省保定市),商灭夏后,其后裔以曲为氏,是为姒姓曲氏。《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云南省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出自该氏。

党氏——出自姬姓。晋国大夫被封于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其支孙以党为氏。鲁国大夫被封于阙党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内阙里),其后人称党氏。历史人物有金代文学家党怀英。

掌氏——出自姬姓党氏。古代党、掌相通,鲁国一支党氏称掌氏。名人有北宋工部侍郎掌禹锡。

仉(zhǎnɡ)氏——掌氏的一支称仉氏,是为姬姓仉氏。历史人物有孟子的母亲仉氏。

嘉氏——出自姬姓。晋国大夫嘉父的支孙以祖名为氏。燕太子丹玄孙姬嘉的支孙,以祖名为氏。明朝渑池县训导嘉缙出自该氏。

旷氏——晋国乐师师旷的后裔以旷为氏。古旷国(今安徽省庐江县)贵族以国为氏。明朝余干知县旷彦温出自该氏。

邝氏——旷氏一支后裔称邝氏。名人有明朝兵部尚书邝埜(yě)。

提(dī)氏——晋国勇士提弥明的支孙以提为氏,是为姬姓提氏。名人有清朝刑部右侍郎提桥。

郑氏——中国三十大姓氏之一。周宣王静封异母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部),是为郑桓公。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其后裔以国为氏,是为姬姓郑氏。商王武丁之子子奠建立郑国,后被周朝所灭,子姓郑人被迁往渭水上游。随后,周武王封姜尚少子井叔于郑(今陕西省凤翔县),负责管理子姓郑人,史称西郑,后来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后裔先后称郑井氏、郑氏。名人有唐朝宰相郑朗、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郑板桥。

喻氏——郑桓公立族人为喻氏,是为姬姓喻氏。汉景帝时期,为避皇权使喻之讳,喻姓被迫改为谕姓。后来,汉朝苍梧太守谕猛改回喻姓,因此喻姓后人视喻猛为始祖。名人有宋代建筑学家喻皓、明朝兵部尚书喻安性。

俞氏——喻氏后裔去“口”称俞氏。远古名医跗(fú),精于俞(穴道)经,人称俞跗,是黄帝时代三大名医(雷公、岐伯、俞跗)之一,其后裔先后称俞跗氏、俞氏。历史人物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yóu)。

兰氏——郑文公的宠妾燕姞梦见一株兰草,不久产下一子,取名兰,即公子兰,后来继任郑国国君,史称郑穆公,其支孙称兰氏,是为姬姓兰氏,史称兰氏正宗。名人有明代医药学家兰茂。

良氏——郑穆公兰多子,其中七个儿子的后代作为郑国世族掌控朝政,以至于把国君架空,史称“七穆”。公子去疾,字子良,后代为七穆之良氏,是为姬姓良氏。东汉学者良燮出自该氏。

游氏——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游氏。名人有汉朝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次官)游寻。

印氏——郑穆公之子公子舒,字子印,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印氏。名人有南宋户部侍郎印应飞、首任澳门同知印光任。

国氏——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国氏。齐国上卿国共伯,被周天子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赐其后人为国氏,是为姜姓国氏。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国渊出自该氏。

产氏——公子发之子公孙侨,字子产,郑国上卿,执政三十余年,是春秋政治家,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产氏。后人有明朝兵部主事产麟。

段氏——中国一百大姓氏之一。郑庄公的同母弟共叔段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是为姬姓段氏。名人有唐朝宰相段文昌、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

太叔氏——共叔段被郑庄公封于京邑(今河南省荥阳市),世称京城太叔,其后裔以太叔为氏,是为姬姓太叔氏。

京氏——与段氏同源。共叔段又称京城太叔,他的一支后裔以京为氏。名人有南宋宰相京镗。

经氏——出自京氏。汉朝魏郡太守京房,独创了京氏《易》学,得罪了宦官石显和其他治《易》的权贵,被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的罪名杀害,其后裔为避难改称经氏。

蔚氏——郑桓公的儿子公子翩,被周宣王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并为其设置了蔚州,史称蔚翩,其后裔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蔚氏。名人有宋朝保静军节度使蔚昭敏。

如氏——郑公子班,字子如,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是为姬姓如氏。

茹氏——三国时期魏国陈郡丞如淳的后裔,加“艸”头改为茹氏。名人有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茹瑺。

尉(wèi)氏——郑国大夫尉止、尉翩担任尉正(掌管刑狱的官员),其后裔以尉为氏。古代郁、尉同音,郁华的一支后裔称尉氏,是为姬姓尉氏。

堵氏——郑国大夫泄寇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县),人称泄伯、堵叔,其后裔以封邑为氏,是为姬姓堵氏。元代诗人堵简出自该氏。

郏(jiá)氏——郑国大夫郏张被封于郏地(今河南省郏县),其支孙以封地为氏,是为姬姓郏氏。名人有北宋《吴门水利书》作者郏亶(dǎn)。

操氏——郑国大夫食采于鄵邑(今河南省宝丰县),其后裔去“邑”称操氏,是为姬姓操氏。名人有隋代义军领袖操师乞、明朝监察御史操钦。

西门(西)氏——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以西门为氏,其中一支称西氏。名人有魏国邺县令西门豹。

綦(qí)氏——姬姓后裔姬霖因战功卓著,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齐郡济南大夫,赐予綦毋姓氏,其后裔简化为綦氏。名人有南宋兵部侍郎綦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