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视障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运动在儿童的身心发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视障儿童粗大运动、精细运动以及其感觉统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发展水平不仅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其心理行为发育水平的重要内容。运动能力是视障儿童认知发展、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领域成长的重要基础,需要家长和教育康复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
视觉的减弱或丧失对视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低龄视障儿童,他们探索事物和周围世界的欲望和心理动机被阻碍,导致他们主动活动的概率大幅度降低,运动能力通常较普通儿童发育迟缓。手眼功能欠协调也会影响他们的精细运动能力。
一、视障儿童粗大运动能力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粗大运动能力主要包括反射和姿势移动能力。其中反射能力如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多在儿童12个月以前被整合,成为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在此不再赘述。姿势是指儿童持续控制自己身体的重心和保持平衡的能力;移动是指儿童从身体的一个支撑面转移到另一个支撑面的能力。稳定的姿势控制和移动能力保证了人体能够在各种体位下以及动态的运动中,双手能够解放出来,完成各种精细操作,如洗脸、刷牙、穿脱衣物、如厕、写字、弹琴、打球、跳舞、跑步等。因此,可以说粗大运动是精细运动的基础,粗大运动的发育与儿童自发的运动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低龄儿童因为看到身边鲜艳的物体想要获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伸手,如果无法达到,他们就会使用翻滚、爬行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这种“自然”的刺激在儿童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的粗大运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而由于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各种信息难以通过视障儿童的视觉通路传入大脑,而听、触、嗅等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相对不足,如果没有进行特别针对性地训练,视障儿童会因为缺乏“吸引”而不会主动活动,粗大运动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锻炼,就可能导致发育比普通儿童落后。国外有学者对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粗大运动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1。
表2-1 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贝利)粗大运动发展的比较 (个月)
注:1. 摘自《视力残疾与人类发展的探求——来自婴幼儿研究的洞察》(宇佐见芳弘译,241页)。
2. 月龄是以半个月为单位,四舍五入计算的。其中3例早产儿是用了更正月龄,其中1例,2岁之前,不能抓着站立。另外1例,在可以完成行走前也不能进行两手支撑走的动作。
3. []里面表示的是丹佛式发展筛选测试的数值。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能够看出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但这并不说明视障儿童的骨骼、肌肉、关节本身有结构性或发育问题,我们通常更多考虑的是和他们锻炼的“自然”机会是否关系密切。因此,这也成为视障儿童粗大运动训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就是根据儿童粗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刺激物,促使他“自发”或“被动”进行运动锻炼,从而促进视障儿童粗大运动的发展。
视障儿童粗大运动发育的好坏关系到个人今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抬头、爬、站、走、跑、跳、伸手、握、抓东西等基本动作掌握年龄较晚或完成质量不高,对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影响,因此,及早开始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视障儿童粗大运动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岁以内以促进其卧位、坐位、屈膝立位到站立等姿势运动发育为主,见表2-2。
表2-2 0~1岁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及训练方法
1~6岁则以促进其步行、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物、单腿站立、跑、跳等转移运动能力发育为主,见表2-3。
表2-3 1~6岁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及训练方法
请家长注意,上述运动应在对儿童进行保护、避免其受伤的状态下进行。同时应伴有详细的解释,告诉孩子现在正在做什么、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即使在他年幼听不懂的时候),并加以语言的鼓励,让儿童感到运动锻炼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二、视障儿童精细运动能力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精细运动能力既是日常活动的重要基础,为今后的日常生活自理(如饮食、洗漱、穿脱衣物等)、学习(如写字、手工)、游戏等提供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精细运动的主要执行器官是手,手是人体中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器官。儿童精细运动发展主要包括手部单手动作、双手协调、触觉识别以及手眼协调等方面。儿童精细运动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即:
①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纯到复杂的规律。
② 精细运动的发展与粗大运动的发展关系密切。
③ 精细动作发展与姿势、移动和视觉功能三方面是协调发展、共同发育的。
④ 手识别物体的能力随着手操作能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
视障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来说普遍有些滞后。视觉障碍会影响他们获取和使用物体的兴趣,同时也会降低他们对物体信息的获取和将其从环境中剥离出来的能力。因此,视障儿童手部“自发”的运动练习往往进行得少而缓慢,如果不注重针对性的精细运动能力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造成精细运动能力相对滞后。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视障儿童的视力这么不好,他们怎么能够看清楚这些细小的东西并完成精细动作呢?其实这个理解是有误区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虽然视障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低于视力正常儿童,但相对之下却好于粗大动作的发展(Danielle et al,2000)。这可能与精细动作较少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容易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儿童乐于尝试练习有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视障儿童可以快速阅读和书写盲文、弹奏乐器、做手工、修理电器等。这说明,通过训练,他们的精细动作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也为其综合能力发展提供基础。
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开始于先天性条件反射。如抓握反应,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过程逐渐发展到有目的地抓握物品,再发展到利用这个物品作为工具从事某些行为。如握住一支笔来进行书写、画画,握住球形门把手来开门。因此儿童精细运动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的随意性、准确性和目的性也日益提高,为他们正常生活和学习技能提供基础。
0~3岁是婴幼儿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0~1岁的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神经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环境刺激及与婴幼儿之间交流对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婴儿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干预组与对照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时首先沟通、精细动作功能区出现显著差异,出生后10个月时大脑解决问题功能区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婴幼儿进行计划性、针对性地早期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6岁,儿童通常会表现为“操作技能”的飞速发展,他们的双手技能、手的灵巧性、手眼协调能力、物品操作能力等都会迅速提高,而且与日常生活、娱乐、运动等技能之间产生密切联系。
视障儿童精细运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视力障碍的影响,他们手眼协调、触摸认知能力和完成复杂动作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他们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较普通儿童滞后,触摸物体能力的发展受到视觉和认知的限制,精细运动的发展受到想象和操作的限制。这会影响他们完成精细动作特别是复杂动作的能力。研究表明,当同龄的普通婴儿已形成眼手协调,会伸手抓物品,会把物品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的时候,视障儿童的双手却还像新生儿那样握着拳头,向上置于肩上(Sykes, 1988)。日本学者五十岚对先天全盲儿童及对照组儿童(实验时遮住眼睛的儿童)进行触觉图形认知测试,认为先天全盲儿童的认知具有模糊性,他们仅仅依靠触觉对长度、角度、大小等图形特征提取时存在困难,表现在对近似图形的识别和对旋转图形同等看待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视觉相对于触觉可以观察到更远更广阔的范围,普通儿童很容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主动进行探索。视障儿童特别是全盲儿童则只能靠听或随意触摸找到物体,如果没有成人的引导,离他们较远或无声的物体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面对初次接触的某种触感的物体,如黏的、冰冷的、有颗粒感的物体,视障儿童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而不愿意触摸。因此,他们主动通过手接触到的事物种类要少于普通儿童。另外,普通儿童在视觉和手的配合下,不但可以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质地等特性,还可以从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理解这些物体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物体进行综合理解。对于儿童来说,摆弄物体,它们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特点,将不同的部分进行拆卸组装,这无疑是个新奇的体会,促使他们不断地“主动”探索,从而进一步促进精细运动的发展。但视障儿童在手部运动时缺乏视觉的引导,导致动作难度大幅度增加、准确性不足,也很容易让他们特别是低龄儿童失去兴趣,影响手部运动的练习机会。因此,家长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游戏项目,引导儿童接触不同触感的物品,并和他们一起锻炼手指,这将对儿童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盲文技能是视障儿童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技能之一,精细动作的发展是视障儿童学习盲文的重要基础。即将入学的孩子可以开始为盲文学习做准备了,这个阶段学习的是“前盲文技能”。孩子掌握前盲文技能是建立在感知觉(特别是触觉)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双手的协调配合、准确定位、感知和分辨点位是辨认盲文的基础,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则关系到今后书写盲文时的质量。
三、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是在人们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在各种自发和被动的活动中,人体的各种反应作为新的刺激反馈给大脑,促使大脑做出更为有效的反应来适应所需。这种不断反馈和调整的模式使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愈来愈强。各种原因导致输入的感觉信息在大脑难以进行有效的统合,导致机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的情况,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可以表现为本体感觉失调、前庭感觉失调、结构和空间感觉失调、听觉系统失调和触觉系统失调几方面。
(1)本体感觉失调 主要表现为俯卧时抬头困难,坐姿不稳会东倒西歪,容易摔跌,或踮脚行走,或喜欢蹦跳。对动作、速度和力度的控制较差,如动作模仿不到位,跑起来难以按照口令停止,用力过大导致玩具损坏。喜欢他人用力推、挤、压自己的身体等。
(2)前庭感觉失调 主要表现喜欢自转,转久不觉头晕。喜欢看、玩转动的东西。经常喜欢攀爬高处,但平衡能力较差,走路东倒西歪,连走带跳,经常碰撞东西。颈部挺直时间较同龄儿童短,常垂头。
(3)结构和空间感觉失调 主要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准确地阅读文字材料,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目等。
(4)听觉系统失调 主要表现为常会不自主地掩耳朵或按压耳朵。有些孩子表现为对尖锐或拉高的声音不反感,甚至喜欢,或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有些孩子则对很小的声音感兴趣。也有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话听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5)触觉系统失调 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偏食,暴饮暴食,或在害怕紧张的时候喜欢咀嚼、吮吸手指、啃咬指甲、触摸生殖器等。对某种感觉特喜欢,如玩沙子、刮挠东西,但对某些质地的用材如糨糊、橡皮泥等拒绝使用。
视觉障碍为视障儿童的自然探索带来了不便,多数视障儿童不愿意主动离开父母的身边进行爬行、独立行走等活动,较少的运动可能会导致他们身体的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和触觉输入严重不足,当遇到需要视觉参与的手眼协调、双侧协调能力和运动等进一步加强感觉统合时,他们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日本学者汤浅他(1979)曾从“平衡感觉”“跑步能力”“敏捷性”“精致性”几个方面对视障儿童进行了测试。在他的测试中,5岁普通孩子单足站立的平均时间为50秒左右,但5~6岁视觉障碍幼儿中30秒以上单足站立保持者仅有20%左右,全盲儿童中单足站立保持者基本都是10秒以下。同时,在测试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视觉障碍儿童在姿势调整能力上较为迟缓,表现为动作笨拙,不善于保持一定姿势。
视障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视障学生由于在婴幼儿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感觉统合训练,在他们年龄增大特别是进入学校后这方面的问题就会逐渐凸显出来。因为参加学习时,需要高级感觉统合能力以及注意力、自我控制等的共同能力参与,那么感觉统合能力的不足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学习障碍、行为和情绪问题,如难以长时间关注教师和学习任务、对某些活动和某些事物产生抵触心理、情绪难以控制等。
综上所述,对于视障儿童来说,他们的粗大运动、精细动作和感觉统合能力一般较普通儿童为弱。因此,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运动能力进行训练,对视障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