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过五十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8章 祛魅

不知道是祛魅还是开始有了脾气,开了三本新书。纳博科夫短篇集、雨果《悲惨世界》、世界千年经济史。

开始觉得文笔就那样啊,没那么非学不可了。

更多的是想把意思表达清楚。有没有华丽辞藻、美感、哲理,真的跟我无关。短期内,是不可能学会的,所以放弃吧。

多在认知、思想上下功夫。说白了,现在需要的是实战,不是多看了。

需要使劲的写,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会写的场景、词汇,要用笔记记下来,方便下次遇到,某书用过,就摘录下来,先死记硬背到几个相关的词,再遇到同类场景,写吐了,后面遇到更新的表达方式,再融合。

最好的写作场景,还是根据电影、小说,先流水账,把剧情复述,其次熟读后,把里边涉及的思想,或者有趣的常识,摘录出来,加强记忆,形成未来自己创作的素材基础。

一周不要写太多了,写一部电影即可。先看它至少三遍,然后用周末或者心情好的那天,赶紧的写出来,万字左右,也就3-4小时,如果灵感爆发,能写2万字。小说的话,要困难点,除非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话,复述出来,需要不少时间,还没有试过呢,有机会找部电影来试试水,那种300-400页的小说。

本来打算利用假期写部电影的,结果还是缺乏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老这样,没有自觉性。不是说泄气话,就这样的自控能力,真的很难做成大事,必须得改正。就算不写电影,写随笔2000字,怎么都应该抽时间来写,管他有没有价值啊,本来都没有指望赚钱了,还考虑那么干嘛啊,内耗就内耗,能把当天,不写的理由,写出来也行啊。

开新书是真的错了,开新电影也是错了,现在进入温故时代了。

追新闻,不是我的走法了,我适合慢热型,所以搞考古,是个不错的方向。

就是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已经有得理论。新闻这类主要是有这么个,但细节,以我的条件和认知,也没有办法掌握。

好像有个大佬说过,他不看近五十年的作品,只看经典(老古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作为普通的读者、学者,压根就掌握不了那些细节,别说互联网信息是公开的,就算是公开的,找全信息也是很麻烦的,而且有些信息还是被过滤过的。要么有些信息就在某些评论或者小社群里边,10多亿的人,社群假设人人都有10个,那不得100多亿的小社群,普通人,怎么全部加入呢?就是自己的10个小社群,都没有时间全看。

所以就放弃看时事新闻的路线,是个不错的办法,就只看历史了。何况能把这些历史都看清楚明白,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把已经有的书、下载的电影,反复看,看到把他们的剧情和知识点,都用随笔写出来,要是看到的足够多,总会有一些联想吧,我就不信不能碰撞出一些火花。

昨天刚看完的思想史,里边就说到弗洛伊德、达尔文,当然不仅仅是这俩,还有不少大人物的,他们当今出圈的观点,好像要是不是他们独创,也是整合了好几个人的观点,靠他们扩大的。真第一个提出某个想法、词汇、概念的,发而不是最出名的。

问题在哪里?因为提出的人,未必是把证明、细节说清楚的人。因为需要证明啊!光提出一个想法,但是证据、分析、实战都没有,那没法让人信服啊,所以得靠拿出实践和数据的人,自然大家更认可有结果的人。而且普及这俩观点的人,也不是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当时作品出炉的时候,听说也不是最火的,反而是利用他们的做科普的人,意思就是把他们原著看懂的人,然后做二次复述的搞出来靠谱读物,反而销量更高,至今可能看他们的原著的人,也不如随机看的科普带上的书多。

这就是类似于推书人。没法提出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但可以靠科普别的人的思想致富。因为原著多多少少,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而且动不动上千页,普通读者是没有那个耐心,就需要评论人概括中心思想,一句话读完一本书。知道简单的结论和几条细节,就能忽悠不少人了,稍微推理的,跟人互动的时候,基本能冒充大佬了。

我恰好不是能推理的人,所以我只能老实的多看原著,甚至多读几遍,没办法啊,没有天赋,只能跟他们比内卷,卷时间、卷记忆。

有啥办法,比不过他们天赋异禀的人,我就做牛马好了。勤奋的超过昨天的自己吧。

好比开始写这个随笔集,开始我也不知道能写到现在的近27万字啊。可能有人瞧不起这些成果。

要自己瞧得起,要是我坚持到写到上百万了呢?上千万了呢?

难道一直都是车轱辘的话题吗?我不信,一定有一些价值在,只是我暂时没有时间来梳理。

所以当天看到的,有趣的、有价值的,最好立马来复述,或者想到的痛点,写立马写出来。

可能最终都不如梦境。你别说,又几天没有做梦了。能把梦境记得描述到千字,可能比我这个3-4000字的随笔、复述电影剧情,可能有意思得多。

还是回到我的主题思想。信息已经过剩了,不管是理论、小说,都已经看不完了,现在需要的是摘取出来。

意思人现在要出位,还是需要些自己的独特幻想故事才行。哪怕是被人解读后发现,都是什么故事套路、或者用某部做原型的二改,但总归是自己的,叫不叫原创,我虽然没有把握,但比复述常识和人家的故事情节,一定好不少。

我现在需要的是耐心,还有搞大纲,或者说找一个原型小说,然后把它的场景、人物、框架扣出来,然后用我的人物去填充,可能开始一段时间是需要的,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想法,一定是跟原型小说有区别的,可能在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的地方,就会走岔路,后面的结果就是不同的了。

所以我现在不需要看太多的老外电影了,而是要更多的熟悉本国的、本地的、身边的环境和人物,要去找到我想表达的点。

我目前想写的,一个是跟某女星的故事;一个是某个嬢嬢的故事,这嬢嬢比我大不了几岁;一个是某领养的表妹故事;当然最重要是我的故事,要么亲身的,要么幻想的,一个现实一个浪漫,就差文笔成熟了。

耐心,要么无压力。人家迅哥儿不少文章,都是挤出来的,我就不能挤吗?还真的不能,我可能需要安稳,毕竟我的性格是慢性子,越快我脑子的越空越茫然,反而不是好事。

所以写作之前,我需要更多的准备,还是没有放开吧,我的想象力,远不止如此。放不开的原因,还是缺乏表达自信。啥时候打开话匣子,就是我成熟的时候。

我发现了,全记忆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很多素材,其实没什么用,纯知识,自己看就好了。

所以大家打发时间看的是什么?就是看那个人的故事,人的过程,面对困难,怎么去克服,或者遇到幸福的时候,怎么跟人分享的,这些才是大家爱看的吧。纯知识科普,直接用AI或者查字典即可,要什么小说家啊。除非可能比较深度的点,但这时候,需要的是也不是普通作家了。

所以到了终极社会,人人按需分配的时候,都自我实现的时候,一定都是写自己的故事或自己幻想的故事,这样才有独特性,人人都来借鉴你,再结合到自己的身上,再去做新创作,这样延绵不断,只是那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的读者。假设人一本书看三遍,一年30本,从认知到看书的重要性后开始,就算18岁吧,看到68岁,50年,1500本,差不多就是1500个读者,就很不错了。至于纯物质的享受,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满足,不要只看半截啊,不是说基础物质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