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业的全媒体转型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全媒体被公认为报业转型的一条必由之路,而iPad、平板电脑等新型终端的出现,也为报业的全媒体转型点燃了希望之光。在这一浪潮中,只有占领平台,完成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和产品再造,并实行统一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向全媒体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报业转型 全媒体战略 内容平台 全媒体人才
雷蒙德·威廉斯在《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中有关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共同催生社会生活面貌的预言,如今得到证实。在数字媒介技术和信息多元化需求的双重合力下,媒体间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而全媒体也被公认是报业转型的一条必由之路。
其实早在2006年下半年,英国的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就已踏上全媒体改革之路,而《今日美国》也于2008年下半年尝试推进产业链重构。2009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理念,成为我国首批向全媒体转型的媒体之一。那么究竟全媒体的内涵是什么?报业的全媒体转型之路又该如何推进呢?
一 全媒体概念演进
“全媒体”,是指打通传统媒介界限,在数字介质上,构建全新的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内容平台,并打破原有的刊发和播出频率,实现全天24小时滚动内容提供。[1]全媒体的理念核心就在于: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及渠道的融合,探索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全媒体的“全”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从传播载体上,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诸多传播形态和终端形式的总和;从传播体验上,则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形象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体验;从传输网络上看,它包括了传统发行网、局域网、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及其他类型的无线网际网络,等等。[2]由此可见,全媒体是实现媒介融合的过渡阶段。
全媒体的理念是从西方引进的。21世纪初,媒介生态环境剧变,报业发展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手机等移动通信业务的巨大冲击。《迈阿密先驱报》的资深专家查克·费德利曾经指出,报业目前已进入发展困境,每一家报社都不得不为生存考虑,视频新闻几乎是所有报社的唯一亮点。[3]美国媒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也认为,新一代报纸记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视新闻一样的文件,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他还认为文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但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同时,视频材料可以为文字新闻提供更多的视觉表达,视频新闻部分取代文字新闻将是必然趋势。[4]
在媒介生态日趋数字化的语境下,为了适应数字报业转型的需要,一些报业集团纷纷成立多媒体中心,开始了全媒体报业的实验性探索。如《那不勒斯每日新闻报》成立多媒体中心,要求记者同时采集视频新闻、广播新闻和摄影新闻。2004年11月底,《华尔街日报》网站推出视频平台,在网站的首页显示播出视频框,网民可以点击观看最新视频新闻。2006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开始播放视频新闻。这一年,美国有61%的报业网站可以播放视频新闻。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报业网站都设有不同模式的视频新闻发布平台。
在全媒体的编辑模式方面,《今日美国》的做法也值得借鉴。该报头版实行标题化、简约化的编辑手法,头版通常只显示标题和副标题,有的配上一两句的简讯,最长的文字消息也不过三五百字,而记者所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相关内容则“链接”到网络上。该报几乎所有的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均开设了新闻博客,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资料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了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仅使稿件变得短小精悍,而且在不减少新闻数量的基础上,使得报纸版数得以减少,降低了成本,在使新闻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开发利用的同时,又适应了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而我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地处东北的《沈阳日报》率先尝试全媒体化运营。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报业在全媒体运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07年6月《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成立,负责报纸与手机、网站等部门的联动发稿。同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首次设置视频记者岗位,《新京报》和《京华时报》等报社也相继推进视频记者岗位的专业化进程。次年7月,随着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记者的身份也悄然转型,记者不再局限于向某家媒体供稿,而是面向多个全媒体终端发布——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这支全媒体记者队伍以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依托,以视频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标志着国内数字报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报业近期的目标无疑是全媒体,其基本思路应是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新闻在第一时间通过个人终端抵达个人用户,随后在报业网站上滚动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
二 全媒体战略转型
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媒体战略的转型,我国以南都报业和杭州日报集团为代表,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路径。南都报业在新一轮的全媒体转型中,制定了发展战略目标:“在确保传统报刊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优先做好跨媒体融合,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最终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报系在坚持报刊主业的同时,通过合作、自建、兼并等方式,构建起了以奥一网为枢纽的联通网络、广电、无线、移动、户外文字、音视频融合的数字业务主平台。一般而言,报系的多元化战略是从三个层面逐步推进的。
一是跨区域办报。2003年以来,南都报系从省内省外两方面着力突破我国报业“一城数报”鼎立的区域分隔型产业布局。在省际跨区域扩展方面,早在2003年,便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京报》,2007年又与云南出版集团合办并控股《云南信息报》,2010年初为上海《新闻晚报》提供改版服务,6月又开始为贵州《黔中早报》提供改版顾问服务。在省内跨区域扩展方面,2006年与肇庆市委合办《西江日报》,之后又实行“省版+大珠三角城市读本模式”,即“2+6(珠三角城市日报群)+2(港澳)”的模式,与其母报《南方日报》一起联合进军珠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办报的战略,强化了《南方都市报》总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该报的品牌,使该报在内容生产理念及能力、运营管理模式方面均取得了领先优势。[5]
二是跨行业拓展。除了立足报业之外,南方报业还积极探索跨行业运营。早在2001年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之时,就与上海复星集团展开战略合作,实行管理层持股制度。此后,南方报业还成立了户外新媒体公司,重点拓展户外LED项目,并策划大型的活动和论坛,如金枕头、博鳌房地产等大型论坛等。通过多方面拓展,实现了跨行业运营。
三是跨媒体融合。实现跨媒体的融合是南都报系全媒体战略的重要举措,2009年,南都报业与广东电台新闻台合作创办《南都视点·直播广东》栏目,每天播出半小时节目,12月,又与潮声卫视合拍《商帮之旅》。此外,该报还与珠三角各城市电台、电视台,开展从栏目到频道的整体性合作,真正实现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类型的融合。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方面,2009年,南都报业入股凯迪网,探索网络言论价值产品化的路径。与此同时,南都报业与电信部门进行合作,由奥一网发布覆盖早、中、晚三个时段的南都手机报。此外,还开发了针对iPhone等多款智能手机的手机阅读器客户端,实现手机上网阅读功能,并在奥一网与手机阅读器上共同开通南方微博,正式步入微博时代。近期,南方报业还与深圳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手持阅读器项目,尝试向其他类型的手持终端进行业务拓展。
在报业的跨媒体布局转型方面,《杭州日报》同样做出了前瞻性的探索。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建国曾说:“无线移动终端,是未来媒体必争之地,报业不能轻易放弃。”[6]作为一家地方性报纸,《杭州日报》自2006年起就开始了“1+6”的跨媒体布局:报刊主业+广播、电视、移动媒体、户外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这一布局模式,基本涵盖了现代传媒目前所有的形态。
除作为主业的报纸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外,在广播业务方面,该集团旗下《都市快报》与杭州交通经济广播《交通91.8》共同投资组建都快交通91.8传媒公司。在电视业务方面,2008年开始参股华数数字电视集团,在此基础上,《都市快报》还组建了视听中心,独立制作电视节目“快报时间”,并通过华数零频道播出。2010年与杭州市文广集团组建楼市传媒公司,运营66房产电视频道。在移动媒体业务方面,除了与各类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报之外,该集团还积极开发手机阅读和电子书阅读产品。2010年10月,该集团与汉王合作,旗下6份报纸成功登陆汉王书城。《都市快报》也面向iPhone推出客户端。在户外媒体业务方面,该集团推出了城市电视、阅报栏等电子屏类产品,组建了900个由LED构成的阅报栏,目前正进行第二代改造,并将要添加视频信息。[7]自此,杭报集团的全媒体战略思路可以归纳为“先进入,全尝试”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带了初步的效益。
三 全媒体运作模式
在信息时代,谁占领平台,谁就将掌握未来的整个市场,腾讯、阿里巴巴、苹果等企业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南方报业和杭州报业的全媒体转型也启示我们,全媒体的战略取向应该采取“媒体+平台”的模式。
1.全媒体平台再造
所谓的平台模式,是以对传统产业造成颠覆性破坏和整体重构来获得发展的,如维基百科对传统百科全书产业的颠覆。全媒体时代的平台建设,应突破媒介范围内的局限,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基础平台+应用平台”的模式。
基础平台建设,以架构基础网络,提供基础产品和服务为主,但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建设。而应用平台建设,则依托基础平台,通过内生和与产业生态中的伙伴合作,搭建各种功能或专业性的平台,开发应用服务产品,与终端用户连接。[8]
应用平台可分成两级:第一级应用平台,以内容平台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内容平台、支付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可提供多项服务的多元化平台;第二级应用平台,则以商务平台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涵盖媒体平台、经营平台和广告平台的多元化平台。
南方报业采取的就是从内容平台建设入手,搭建一个由“内容平台+中央数据库+以奥一网为入口的有线及无线移动互联网”共同构成的全媒体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生产。
内容平台的搭建是全媒体网络的重点,采用全媒体技术平台以后,可以实现一个产品多个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多媒体中心旗下的各类媒体,如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都可以使用由统一的内容平台所生产的媒介产品及服务。
中央数据库是内容平台实现交互的核心,它包括了内容、用户、商户数据库及各种应用平台数据库的整合。其中线索库是网络化的、实时动态的报料平台;原创库则将信息采集和媒介剥离,使素材信息实现条理化、结构化、智能化;中央库,即待编稿库,形成分类存储的初加工内容产品;应用库,即集成平台,编辑可按用户需求和信息接收端指标,对内容产品分类加工。
“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则是整个全媒体网络运行的基石,它包括个人平台、待编稿库、资料中心等9个功能模块,容纳了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实现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统一。[9]
然后,在已经搭建的内容平台层面,通过提供一种支撑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合作及利益分配机制,为全媒体中心的良性运作提供外部性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性平台,让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主动吸附到本平台上,并通过相互合作,掌控更多来自各类终端的信息源,完善中央数据库和应用平台网络,实现产业链的延长。
2.全媒体流程再造
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可以概括为:前端全媒体采集,后端流媒体制作,终端互动式体验。以国内较早成立的烟台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为例,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后,在其创建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这个统一的内容平台上,集团记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采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在内的相关素材,并将素材录入全媒体数据库,随后将这些素材二次编辑和加工,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并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发布。烟台日报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数字化传播流程。
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新闻中心由三部分组成,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总编室负责总体指挥及协调各子媒体的运作;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工作;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
在全媒体流程再造过程中,全媒体组织再造是关键一环。全媒体中心可设置中央编辑部(包括总编室、采集室、数据库部、数据挖掘部等)和运营部两个大部门。在办公方面,目前较为常见的是建立同心圆式的办公室,如烟台日报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10]
3.全媒体产品再造
全媒体产品再造也是全媒体运作中的重要环节。经过全媒体化运作,南都报业的全媒体资源实现了如下转变:重点要闻与奥一网、南都网、南都手机报等实现有效链接。“南方周末时事60分”与南方电视台初步达成共建意向。受众可通过手机(下游,即时阅读)、网站(中游,中度阅读)、报纸(上游,深度阅读)三种方式实现三层阅读。
iPad报则是全媒体产品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形式。2010年7月初,苹果平台期刊服务商“中文报刊”上线后,南都报业、解放报业、宁波报业等媒体都相继推出iPad报,截至2012年1月,我国通过其上架的报纸已达104份,而这一数字仍在更新。
iPad报将报纸的版面语言、互联网的特性(简洁明了的排列格式、海量的条数优势)及iPad的介质特性结合在一起,既充分体现了传统报纸版面语言“悦读”的魅力,又将互联网互动、超链接、多媒体的特性以及iPad轻盈、随心所欲的特性融入其中,使手持化新闻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
在内容版块设置上,iPad报融合多媒体的阅读方式,其中《宁波播报》的内容设置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报新闻版块,设有热点新闻、本地新闻、国际国内、I拍的图片视频四个频道;互动版块,包括论坛、微博、报料、投票等内容;生活版块,则包括天气、交通提示,与宁波网链接的房产、汽车、金融、义务红娘、法院执行等服务。在页面设置上,《宁波播报》中间区域实行小图加标题、摘要的形式,右侧互动分类区域聚合最新热点话题及互动内容,左侧为集团各报及手机报等电子版点击阅读区域及生活服务板块。该报支持当天及近三天报纸的原版下载阅读。
iPad报的诞生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且也带来了受众特点的变革,它使受众,从被动信息接收走向主动的信息寻求;从信息接受群体化走向信息的个性化;从满足事件的结果走向更重视事件的发展;从单纯“我说你听”走向信息既接受又传播。iPad报实现了传授的快捷化,文本的搜索化,参与的互动化,阅读多媒体化,信息的选择化,它代表了未来报纸手持式阅读的一种发展方向。
四 全媒体记者培养
全媒体人才即“全能记者”,是报业最终完成全媒体转型的支撑力量。
何谓“全能记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史蒂芬·奎恩博士认为,“全能记者”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既能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第三个层次是既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最理想状态就是传媒集团能拥有所有这三个层次的记者。”[11]
全媒体运作要求一线记者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的转型,要求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同时采集图文、视频、音频信息。《华盛顿邮报》对记者进行技术轮训,培养记者的电视新闻采集与制作技术,每周指定5名记者专门采集视频新闻,目标是培养100名专职视频新闻记者。《坦帕论坛报》对60名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进行了摄像技术培训,目标是让所有记者都成为视频新闻的高手。而《杭州日报》也要求一个记者必须同时负责三个栏目的制作,包括在快报写文章,在交通电台播新闻,在快报视频主持节目。目前,该报已有40%的一线采编人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全媒体采编的各种技能。
在以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的后报业时代,迅速成长起来的全媒体记者是不可替代的新闻人才,是实现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先锋。
实现全媒体运作,要求新闻中心为记者和编辑们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为记者配备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如为每位一线记者配备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以及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等设备,以便同时满足多元符号采集、报道新闻的需求。
由于全媒体中心涉及人员多、产品多、终端多、服务多,因此实现统一的管理是必须的。包括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线索管理、统一选题管理、统一任务管理和统一数据库管理。
总之,报业的全媒体转型任重而道远,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成规,只有锐意进取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原载《新闻前哨》201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1] 吴蔚:《欧美报业危机下的“全媒体”生产链重构》,《南方传媒研究》2010年第23期,第87~93页。
[2] 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2期。
[3]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青年记者》2011年第7期。
[4] 郜书锴:《视觉新闻,报纸突破新途径》,《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27日。
[5] 郭全中:《转型背景下南方报业多元化发展实践》,中国报协网,2011年5月21日。
[6] 任琦、章宏法:《看传统报业玩转新媒体——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建国》,《新闻实践》2011年第11期。
[7] 任琦、章宏法:《看传统报业玩转新媒体——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建国》,《新闻实践》2011年第11期。
[8] 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青年记者》2010年第19期。
[9] 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10] 蔡雯、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今传媒》2009年第5期。
[11] 《“2009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观点概述》,《中国记者》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