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章节安排
本书包括绪论部分总共十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梳理本书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贡献等,并列出本书的整体框架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该章重点论述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从效率评价、健康性评价、智慧性评价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
第三章指标构建与评价方法。本章具体论述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效率、健康性、智慧性的具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构建说明。效率评价模型包含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及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健康性评价模型包含创新驱动力、创新组织力和创新资源潜力三个维度;智慧性评价模型包含智慧载体、智慧交互能力两个维度。
第四章数据与结果。本章系统论述了数据采集情况,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健康性和智慧性评价的总体排名,并对总体排名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五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效率。本章主要对效率指数及其分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讨论了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等指标;随后,进一步分析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各分指标排名前10城市的具体情况,并对比上一版排名情况,分析变动原因。
第六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本章主要对健康性指数及其分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对创新驱动力、创新组织力、创新资源潜力三项分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上一版排名情况,进而全面了解各个城市健康性发展情况。
第七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智慧性。本章主要对智慧性指数及其分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别对智慧载体、智慧交互能力两项分指标中排名前10的城市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对不同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智慧性得分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八章典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根据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效率、健康性、智慧性的排名结果,遴选出4个主要城市进行重点分析和讨论,这4个城市是西安、广州、武汉、哈尔滨。
第九章年度观点: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城市群集聚效应。本章对城市群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城市群应发挥聚集效应,各城市群集聚方式各有特色。
第十章总结与政策建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指标排名情况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健康性和智慧性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刘涛雄等:《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 〔美〕马尔科·扬西蒂、罗伊·莱维恩:《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王凤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3] 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 Mercan B.,Gokta D.,“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oss-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1).
[5] 曾国屏、苟有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6] 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
[7] 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8] 王莉、游竹君:《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仿真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6期。
[9] 隋映辉:《城市创新圈:战略构建及其思路》,《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第10期。
[10] 胡彪、付业腾:《天津市创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价值工程》2015年第32期。
[11] 张永凯、韩梦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比分析:北京与上海》,《开发研究》2018年第4期。
[12] 张仁开:《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
[13] 万立军、罗廷、于天军等:《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3期。
[14] 赵程程、秦佳文:《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2期。
[15] 薛楠、齐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国流通经济》2019年第7期。
[16] 雷雨嫣、陈关聚、刘启雷:《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及演化》,《系统工程》2018年第2期。
[17] 孙丽文、李跃:《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4期。
[18] 李洋:《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及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
[19] 周大铭:《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风险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8期。
[20] 韩英:《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21] 孔伟、张贵、李涛:《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4期。
[22] 李晓娣、张小燕:《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及其进化研究——基于共生度模型、融合速度特征进化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年第4期。
[23] Zygiaris S.,“Smart City Reference Model:Assisting Planners to Conceptualize the Building of Smart City Innovation Ecosystems”,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