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英豪

一、个人简介
周英豪(1953—),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77年6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医教科科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主任、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副院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先贤学术继承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普与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成员。1985年与胡建华结为师徒,并参加第二届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研究班。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及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高血压、帕金森病、血管性头痛、癫痫、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共济失调、肝豆状核变性、脑炎、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症、痴呆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经验方
(一)育阴定风珠治疗老年帕金森病
【药物组成】
熟地黄、何首乌、白芍、桑寄生、丹参、僵蚕、木瓜、淫羊藿、天麻。
【功效】
益肾养肝,息风活络。
【方解】
熟地黄、何首乌、桑寄生、淫羊藿益肾养肝,充养百脉;天麻、僵蚕平肝息风,活络止颤;白芍、木瓜柔肝养血,舒筋活络;丹参活血行血,取治风先治血之意。历代医家视何首乌为滋补良药,如《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古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熟地黄气味浓厚,为浊中之浊品,用以滋养阴血最宜。《本草从新》云:“(熟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药品化义》云:“熟地……专入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能益心血,更补肾水。”
肝肾阴虚,多由年高体衰,病久失调所致。肝肾阴虚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肾阴虚亏则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步履不稳。肝肾阴虚,阳气升动太过,可见手足颤掉、筋挛拘急。综观此病,患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虚衰,以致水不涵木,虚风扰动,筋脉失养,而产生强直、震颤少动等帕金森病特有的症状。以肝肾阴虚为本,虚风扰动为标,治当益肾养肝,息风活络。育阴定风珠为治疗帕金森病之专方,既抓住补益肝肾以治本,又重息风活络以治标,标本同治,始能奏效。细考育阴定风珠诸药,可见组方合理,作用明确,既融合了现代药理研究之精华,又不囿于传统治法。故用以治疗肝肾不足,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表现肢体拘挛、震颤、活动不便的帕金森病患者,药物作用与治疗经验相一致。所谓阴血得复,筋脉柔和,则颤掉自除。
【适用范围】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多见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筋脉拘紧,震颤不已,动作笨拙,肢体麻木,步履不稳,大便干结,舌红苔少等。
【临床和实验研究】
近年来,现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研究颇为活跃,有实践、有理论,尤其在病因、病机、辨证分类等方面,已有诸多论述,其中比较公认的有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以及本虚标实之论。以益肾养肝、息风活络指导组方的“育阴定风珠”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本效果,有效率达76%,并使患者体内血浆5-羟色胺、血栓素、前列环素等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失衡状态趋于恢复正常,为探索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良好的有效途径。帕金森病为神经内科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数患者的治疗依赖于服用抗胆碱药及多巴类药物,而采用育阴定风珠治疗本病,具有临床效果好、长期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优点,避免了应用抗震颤西药所常见的便秘、多汗、流涎、直立性低血压及消化道症状等副反应的出现,患者乐意接受。
【医案】
顾某,62岁,1995年6月15日初诊。从1990年起,头部不自主晃动,肢体僵硬震颤,面容呆滞,饮水呛咳,语言不清,形体消瘦,行走不稳,性情急躁,脉细数,苔薄腻。外院神经科诊断为“帕金森病”。5年来,虽坚持服用美多芭(多巴丝肼),症状却逐渐加重。
中医辨证:
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肝风扰动,筋脉失养。
治则:
益肾养肝,息风通络。
处方:
生熟地黄、山茱萸、天麻各12g,钩藤、白芍、葛根、木瓜各15g,僵蚕6g,桑寄生、制首乌各15g。水煎服。
服初诊方加减45天,肢体震颤、吞咽呛咳症状渐次缓解,语言较前清晰,睡眠好转,美多芭减量。迭进益肾养肝、息风通络方剂治疗2年余,肢体震颤基本消失,肢体僵硬改善,头脑晃动现象罕见。继续服中药煎剂,并交替服用健步虎潜丸调理。至2000年4月已停服美多芭2年余,自觉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能自理,基本恢复健康。
按语:
治疗帕金森病,常用药物为生熟地黄、淫羊藿、桑寄生、天麻、葛根、木瓜、僵蚕、丹参等。如见精神疲惫,面色无华,加党参、当归调气血;如见大便干燥,加肉苁蓉、生首乌补养肝肾、润肠通便;如见耳鸣、眩晕,加枸杞、石决明平肝抑阳;如见肢体拘紧明显,加全蝎、蜈蚣粉吞服;如见焦躁、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百合安神除烦。
(二)活血平肝祛痰方治疗血管性头痛
【药物组成】
天麻 12g,丹参 15g,红花 9g,川芎 9g,赤芍 15g,白芍 15g,桃仁 9g,石菖蒲9g,生南星 15g,僵蚕12g。
【功效】
活血通络,平肝息风,祛痰化浊。
【方解】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血管性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特点、诱发原因、伴随症状及实验室理化指标的改变,认为本病中医发病机制当以瘀血、肝风、痰浊为主,其中尤以瘀血为多见,且多数患者三因悉备。其治疗原则不外乎活血、平肝、祛痰法。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血管性头痛患者的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在一侧或两侧额颞部,头痛的性质呈跳痛、刺痛,头痛时发时止,经久不愈。相当部分病例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脉涩。这些临床表现均符合瘀性疼痛的特点。头为清阳之府,久痛入络,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导致头痛。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使脉络通利,血行流畅。本方虽熔活血、平肝、祛痰药于一炉,但活血化瘀药几占一半。方中以丹参活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化瘀行气止痛,天麻搜痰剔邪,可谓一箭双雕。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具有显著增加毛线血管网数,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降低血浆黏度,调节细胞电脉率及血细胞比容,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功能;可使脑血管血流量增加,提高血小板中cAMP水平,控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聚集、黏附率,对血瘀证患者血液的“黏”“聚”“滞”倾向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凡情志不和,肝失条达,肝阳上亢,化火动风,上扰清空,可致头痛。临床上可见血管性头痛患者常有头脑胀痛、跳痛或灼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面红耳赤,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等。本方中以白芍养肝,天麻息风,兼施诸药,而使血管性头痛患者的风阳上扰症状得以消除或缓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天麻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由氯化钾及5-羟色胺引起的脑基底动脉收缩有拮抗作用,调整脑血管的功能,降低脑血流图波幅,使已扩张的脑血管收缩,以达到治疗目的。
“怪病多痰”,多数血管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有恶心、呕吐、脘腹满闷、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浊表现。多因痰浊内阻,阻遏清阳,蒙蔽清窍而致头痛。采用豁痰的药物,既能祛痰除疾,又能防痰瘀胶结,可使清阳舒展,清窍豁达。本方中除选用石菖蒲、天麻豁痰开窍外,较大剂量应用生南星,以收其“攻专力宏”之利,对病程日久、顽固多发的血管性头痛患者尤为适宜。
综上所述,“痰”“风”“瘀”是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尤以瘀血阻络为主,而“活血通络、平肝息风、祛痰化浊”法的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开辟了新的途径。
善用生南星,实乃胡建华用药取效之精髓。胡建华认为,生南星经煎煮后,毒性即消失,生用药效更佳。生南星有麻舌作用,故认为具有较强的毒性,而多用制南星。然而随其漂洗炮制,毒性减轻,有效成分亦随之消失。动物实验亦证实,天南星生用安全。据此袭用胡建华经验,在临床上用于痰湿、痰涎壅盛、风痰眩晕、风湿痹痛等,每多见效。常用剂量9~15g。
【适用范围】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型痫等。
【医案】
王某,女,32岁。初诊:1996年6月9日。患者近5年来,发病频繁,平均每周1次。头痛程度剧烈,痛时伴泛呕欲吐、心慌、乏力、烦躁不安,大便干燥、2~3日1次。经期头痛更甚。舌质红、苔薄,脉细。
中医辨证:
风阳挟痰瘀交阻,窍络闭塞。
治则:
平肝息风,养心安神,豁痰开窍。
处方:
川芎9g,桃仁12g,红花6g,天麻12g,钩藤15g,生铁落30g,僵蚕6g,炙甘草15g,淮小麦30g,大枣9g,石菖蒲12g,淫羊藿15g,生大黄12g,生南星12g,肉苁蓉15g。
服上方7剂后,1周内无头痛发生,睡眠好转,大便日行1次,原方去生大黄继服14剂。适逢经期,头痛发作1次,程度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原方继续服用30剂后头痛消失。
按语:
头痛女性多见,多在青春期发病,病程较长,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常因失眠、情绪变化、劳累等因素而诱发。表现为头痛剧烈,缠绵日久不愈。均为风阳上扰,血瘀阻络,故用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天麻、钩藤、生铁落等平肝息风,僵蚕祛风镇痛,生南星化痰解痉并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本案患者经期头痛加重,大便干燥,烦躁不安,故用淫羊藿、肉苁蓉调和冲任,生大黄泄热通腑,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
(三)息风豁痰方治疗癫痫
【药物组成】
生铁落、生南星、石菖蒲、远志、丹参、炙地龙、白芍、炙甘草。
【功效】
平肝息风,镇惊安神,豁痰开窍。
【方解】
生铁落、炙地龙平肝镇惊、息风;生南星豁痰镇惊,与生铁落配伍,镇惊作用尤胜;石菖蒲、远志既能化痰浊,又能开心窍而宁心神,有提神醒脑作用;丹参、白芍镇惊、安神,养血活血,与甘草相配则益气安神功能加强。
中医治疗癫痫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对癫痫的病因、病机、发作症状和鉴别诊断有详细的论述。后世历代医家在自己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升华,丰富着中医药,日臻完善。《医学心悟》云:“痫症,则痰涎聚于经络也。”《古今医鉴》云:“原其所由,或因七情之气郁结,或为六淫之邪所干,或因受大惊恐,神气不守,或自幼受惊感触而成。皆是痰迷心窍,如痴如愚。”由上可知,癫痫常与“痰浊”“惊”“风”三者有关,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大。心主神明,肝主筋、易升动,脾主生化气血,又为生痰之源。由于种种原因,引发风阳内动、气郁生痰、扰乱神明,故发生昏倒、抽搐等。据此,确定癫痫的治疗法则为平肝息风、镇惊安神、豁痰开窍。
本方由《医学心悟》的生铁落饮化裁而成。临床与实验均证明,运用平肝息风、镇惊安神、豁痰开窍法治疗癫痫是切实可行的,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适用范围】
风痰上蒙清窍之癫痫,以及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
【医案】
王某,女,19岁。初诊:1990年8月4日。去年9月某日早晨起床不久,突然跌仆,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小便失禁,约3分钟后始缓解。以后每月均有类似发作1~2次,每逢经期必发,长期服苯妥英钠,末次发作为1990年7月12日。平素无特殊不适,外院脑电图示痫性活动。苔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
肝风扰动,痰蒙心窍,冲任失调,脉络不和。
治则:
平肝息风,化痰宣窍,调和冲任,祛瘀和络。
处方:
明天麻9g,嫩钩藤15g,炙僵蚕12g,炙地龙9g,石菖蒲9g,炙远志9g,大白芍30g,紫丹参15g,淫羊藿9g,生南星12g。
二诊:
8月11日。本月8日,正值月经来潮,癫痫大发作,出现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等症状,精神困乏,苔脉如前。再守原意。
以后续用原方加减,持续治疗,到1992年1月28日来诊,癫痫1年余未曾发作。1个月前,在外院复查脑电图,未见明显痫性放电。
按语:
本例癫痫病史年余,长期服用抗痫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癫痫一证,常与“惊”“风”“瘀”有关。如反复发作,日久往往出现虚象,故治疗本病,多以益气固元法治本,息风、镇惊、豁痰、化瘀法以治标。治本常用党参、黄芪为主,如用紫河车则更为相宜。在治标方面,用天麻、钩藤、僵蚕、地龙、生南星等化痰开窍,镇惊抗痉;用白芍滋养肝体并息肝风,有极好地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癫痫虽属慢性病,然而发作时间短暂,在治疗上无须分“发作期以攻邪为主,间歇期以补虚为主”,只要显露虚象,即可并用补益法。本例患者每逢经期辄发癫痫,此与冲任失调有关,而淫羊藿、肉苁蓉功能调和冲任,用之确能提高疗效。
三、用药经验
中药虫类药物为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的常用药物。本人学习胡建华的用药经验,近年来,应用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等虫类药物治疗血管性头痛、癫痫、面瘫、面肌痉挛、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等疾病,颇有心得,疗效显著。
全蝎、蜈蚣为虫类药物中息风、镇痉、止痛、散结之要药。两药作用基本相同,所异者,全蝎偏于辛平,蜈蚣偏于辛温。用于治疗癫痫,多用全蝎、蜈蚣配生铁落、天南星、石菖蒲、远志等,取镇惊豁痰开窍之意,临床疗效满意。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除用全蝎、蜈蚣外,再投天南星、丹参、川芎、蔓荆子,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常获良效。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当以全蝎、蜈蚣再配丹参、当归、川芎、天麻、天南星等,以益气活血,化瘀祛风,平剂调治,缓以图功。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常用全蝎、蜈蚣,除治疗抽搐、震颤、疼痛等动风之症有特殊的效果外,还有破瘀作用,故用于各种痞块、肿瘤,时有奇效。全蝎、蜈蚣二药入煎,人体不易吸收,所以常研细粉吞服,既能节约药物剂量,减少浪费,又有利于吸收。
地龙是一味用途广泛的良药,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症及神经系统疾病,颇有效验,但应用地龙,必须讲究对症配伍。
地龙配黄芪、钩藤,益气平肝息风。地龙兼有平肝、息风、通络作用,黄芪益气以推动气血流畅,钩藤亦能平降肝阳,三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故三药配伍,用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等,效果佳。临床治疗时,凡治疗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烦躁,可选用川芎、夏枯草、旱莲叶、丹参、黄芩等;如见耳鸣、目糊,可选用石决明、枸杞;颈项板滞,活动不利,加葛根。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者,可选用僵蚕、丹参、川芎、当归、红花、豨莶草、木瓜、蜈蚣等;如属脑出血而致的中风,可去红花、川芎,选用参三七粉、生蒲黄。一般常用剂量:炙地龙9~12g,黄芪15~30g,钩藤15~30g。
地龙配全蝎、蜈蚣、僵蚕,息风定痫、化瘀镇痫。地龙有息风、镇惊、抗惊厥作用。全蝎、蜈蚣辛平而能息风解痉、祛风止痛,有很好的抗痫镇痫作用,为临床治疗癫痫、血管性头痛的良药。僵蚕则有解痉疏风散结作用。四虫相配,收效甚佳。临床治疗癫痫时,多合用钩藤、丹参、白芍、石菖蒲、远志、天南星、生铁落等药;治疗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时,多合用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白芍等。一般常用剂量:炙地龙9g;全蝎、蜈蚣如两药相同,各1.5g,单味则用3g,微火烘脆,勿使焦,研细粉,分2次吞服;炙僵蚕9g。
(周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