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价值的根因分析与问题解决之道:成为根因分析与问题解决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根因分析用于提高应变能力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的《模型思维》中提到了多模型思维,那究竟要掌握多少种不同思维呢?

我认为,如果能够活学活用Y=FXs),能够随机应变,掌握这一种思维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在此思维模型指导下,为达成输出结果Y,在不同的机构、企业、团队或家庭等,某些固有的或很难改变的关键的因素或条件Xs不同,那么剩下的可调节的那些关键的Xs就不能照搬,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以达成Y的预期(理想)效果,或者超过预期效果,或者受制于条件限制达不成预期效果。这也是根因分析方法的应用。根因分析就是找准、找全对应预期效果Y的因素或条件Xs

举例来说,冬天洗澡和夏天洗澡:洗澡是一个过程,洗澡的输出是YY的目标是清洁身体,并且洗过澡后要感到舒服。那么洗澡的输入因素有,水温X1,洗澡时间X2,洗澡频次X3,室外温度X4,地域X5。相对而言,X4X5不容易改变,假设固定地域X5,以长江流域为例,白天最高温度为X4,那么三伏天的X4大概为40℃,三九天的X4大概为3℃。假设在夏天,要满足洗澡Y的目标,X1设定推荐值为40℃,X2设定推荐值为5min,X3设定推荐值为1次/天。当X5一样(即地域不变),冬天时,X4变成3℃左右,仍要满足Y的目标,剩余的X1X2X3就需要做相应调整,不能照搬夏天设定的推荐值了。这种用根因分析的思维做随机应变的决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和思维模式。

兵法特别讲究随机应变的能力,《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中有云:“(孙权)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庞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从古至今,熟读兵书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运用兵法带兵打胜仗的将领却寥寥无几。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迷信兵法、拘泥于兵法,而要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把兵法用到无形的境地。所以,庞统才会说学习兵法、领会兵法,但不执拗于兵法。

案例1围城打援

随机应变这个成语来自于《旧唐书·郭孝恪传》,“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这是一个随机应变运用军事谋略的故事。

唐灭山西军阀刘武周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高祖命秦王李世民东征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一边围攻洛阳,一边遣使与窦建德结盟。这真是高手出招呀,先拉一派再打一派。但窦建德很聪明,唇亡齿寒嘛,反而把压箱底的家伙掏出来,于三月率军十余万西援洛阳,要一举除掉时年21岁的李世民。窦军连克管州(今郑州)、荥阳等地,进屯成皋(今荥阳氾水镇)之东。而突厥颉利可汗为策应王世充,再次率军南犯并州、石州(今山西离石)等地,威胁唐首都长安。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洛阳帝都城坚,唐军久攻未下。二百里外,还有窦军十几万。突厥又在北方牵制着驻扎山西的太子李建成及长安军队,使之无法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将领以军疲敌锐,腹背受敌为由,建议撤退后再做打算。千钧一发之际,郭孝恪及时上谒李世民,指出:“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命齐王李元吉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进驻虎牢。五月,窦建德军大败,李世民随即回师洛阳,迫使王世充出降。

洛阳、虎牢之战,是唐统一战争中最关键一战,唐军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为唐朝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郭孝恪也因出众的谋略为李世民所青睐。在召开庆功会时,李世民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并迁郭孝恪上柱国(上柱国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耀)。

郭孝恪给李世民建议的战术叫作围城打援,在解放军战争中运用得很多,成为经典战术之一。围城打援是对战术的改变,动态调整战争模型Y=FXs)中的Xs,从而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

如果李世民的军队只包围王世充,当窦建德的军队来包围时,则李世民对手的作战因子Xs会变强,从而击败李世民。如果李世民在处境艰难时率领部队撤离,则王世充和窦建德一起会师,今后李世民再想干掉他们两个,则变得比较困难。

而郭孝恪利用围城打援的战术,首先恶化了王世充部队的作战因子Xs,粮草继续短缺,军心逐渐涣散。其次,李世民亲自率领三千多“玄甲军”(放到现在相当于坦克了吧)去打窦建德,则李世民的作战因子Xs优于窦建德。所以李世民先战败窦建德,再返回包围洛阳,又增强了李世民打击王世充的作战因子Xs,从而打败王世充。最终,李世民先后战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两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