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十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的读书岁月

范仲淹中进士前的求学时期,曾经经历过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但是,范仲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终于得以考中进士,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范仲淹幼年丧父,所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平活动,史籍中几乎是空白。但是,通过范仲淹的诗文和其他间接记载,仍然可以勾勒出范仲淹进士及第前的关于其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情况。

第一节 书台夜雨 断齑画粥

一、书台夜雨

据方健先生考证,大约在北宋至道、咸平年间(995—1003年),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为官安乡县,范仲淹在安乡县就读。安乡县在洞庭湖畔,所以,范仲淹对洞庭湖的风光铭刻在心,否则不会在没有到过洞庭湖的背景下,单凭他人的绘画,就写出完全符合洞庭湖风光的《岳阳楼记》。北宋以后,由于范仲淹久负盛名,在明清时期付梓的不同版本的《安乡县志》中,都留下了范仲淹读书台的记载,“书台夜雨”也成为安乡八景之一。

范仲淹的诗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洞庭湖的描述:

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旋拨醅头酒,新炮缩顶鳊。

二、断齑画粥

朱文翰做长山县令期间,范仲淹常去附近长白山[1]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后继续读书,连续过了三年这样的时光。后世便有了“断齑画粥”的美誉,断的意思是切断,齑指的是酱菜或腌菜之类。

这个故事可以鼓励后学读书,但是经不起细细推敲。朱文翰做县令,对范仲淹母子也不错,谅不至于让他过如此艰苦的生活。

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期间,还留下了一则故事。一天晚上范仲淹读书到深夜,忽见一只白鼠钻入一墙洞中,吱吱直叫。范仲淹感到好奇,挪开洞口一块石头,一看究竟。小白鼠倏然而去。范仲淹发现洞中有一个小坛子,搬出来后揭开盖子一看,里面装的是满满一坛碎银子。范仲淹猜想可能是谁暂时匿于此处,于是把坛子放归原处,又把石头挪回去,继续读书。

范仲淹功成名就之后,醴泉寺的僧人们欲修复年久失修的庙宇,苦于缺少钱财,便给范仲淹写信求援。范仲淹只是捎来书信一封,未见有钱财相送,僧人们感到大失所望。读了书信之后,按照范仲淹书信上的指示,果然找到了那坛银子。

关于范仲淹青年时期对待财富的观念,还有一则故事。范仲淹当时与一炼金术士交往较深,该术士去世之前,派人叫来范仲淹,说道:“我能把水银炼成白银,我儿尚幼,无法将此术传授给他,现在我要传给你。”然后把已经包好的方子和炼好的一斤白银一并给了范仲淹,范仲淹来不及谢绝,术士已经停止了呼吸。十几年后,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找到他,把方子和白银都给了他,包装的样子还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

这两则故事不管真实性如何,确实是范仲淹一生清廉美德的反映。

范仲淹少年时期,曾经和朱氏兄弟一起去拜访长山县的名士崔遵。崔遵观察了一下几个人的言谈举止后,让其他几个人先走,独独留下了朱说(范仲淹),引入中堂继续闲聊。崔遵当着夫人的面说道:“朱学究虽然年少,他日不仅仅会是显宦,而且会扬名于天下。”从此之后,他待朱说(范仲淹)如骨肉,对其悉心指导。

崔遵估计是从几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发觉朱说(范仲淹)独到的气质和远大的志向,故对其寄予厚望。

第二节 布素寒姿

应天书院最早开办于后晋时期(936—946年),由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人杨悫兴办。动荡的艰苦岁月,书院办学规模自然不大。后来,毕业于此的戚同文[2]接管学校后,逐渐取得了官府在资金方面的资助,实力增强,特别是师资方面有所加强,逐渐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北宋初年在此学习后进士及第的达到五六十人,其中王砺等七人更成为朝廷大臣。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戚同文去世后,学校一度停办。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富民曹诚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在国家大兴文治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决定捐巨资重续书院香火,于是扩建校舍达百余间,拥有图书几千卷,书院的办学规模和水准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应天府的长官将曹诚的义举上报朝廷后,真宗赐名应天府书院,任命戚同文的孙子戚舜举主持书院的事务,学校从此变为官办学校。

因为戚同文人称睢阳先生,应天府后又改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所以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十二岁的范仲淹开始了应天书院五年左右的学习时光。这是范仲淹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毕竟,宋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居首[3]。

范仲淹在青年时期,首先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意,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其次铸就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种人格在中国古代,只有极少数儒家弟子才能做到。在书院读书期间的一些诗,充分反映了他的志向和坚强的人格。

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他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夜晚读书困了的时候,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读书写作。同宿舍的同学见他一年四季都吃得很粗糙,有时候送他好吃的饭食,但是他坚决拒绝,害怕吃了之后,抵挡不住诱惑,削弱过艰苦生活的能力。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放有太祖赵匡胤画像和牌位的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着众多的百姓去看热闹,渴望能够一睹龙颜。只有范仲淹没有去看热闹,而是一如往常地在学校读书。同学们看完热闹回来,不管是否看到真宗本人,都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真宗如何无愧于真龙天子的角色。有的则接下来讲述路上碰见的美女的颜值,有的干脆哼起了晏殊的一句艳词:“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相好的同学于是问范仲淹为何不去,范仲淹回答道:“官家[4]总会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

来年就要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了。范仲淹相信五年的寒窗苦读,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让母亲和养父高兴,让九泉之下的生父高兴,让所有关心他的亲朋好友高兴。当然,他的人生旅途也将开始一个大的转折。

注释

[1]位于今山东省邹平市和章丘市交界处。

[2]《宋史·范仲淹传》等古籍中记载范仲淹曾经师从戚同文,其实,戚同文早在范仲淹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论范仲淹的师承》一文中即对此问题做过详细考证。该文原载《大公报·文史》第16期,1947年2月5日。后收入《邓广铭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近年,苗润博博士又对此问题进行补充论证,见《范仲淹师承问题补证》一文,《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另外三个是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4]宋代一般称皇帝为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