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宝洁的组织结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的组织只有四种典型形态,在不同的时空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工业时代,企业组织按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的顺序依次演变,不仅中国企业华为、海尔遵循了这一规律,西方企业也是如此,本节就以宝洁为例说明。
宝洁(Procter & Gamble,P&G),众人皆知的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2017年发布的《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36,在2018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135。宝洁的进化史,见证了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每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并和美国一起成了工业2.0时代的霸主。但宝洁和其他老牌世界500强企业一样,到了工业3.0时代就会被新生力量超越,要想保持在市场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变革坚持到底。
一、宝洁的股东价值形态(1837~1914年)
宝洁公司的历史要追溯到1837年,那时,美国还处于工业1.0时代。前往美国西部寻找发展机会的英格兰移民威廉·普罗克特(William.Procter)和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Gamble)到辛辛那提落户。普罗克特从事肥皂生意,而甘保则开始学习蜡烛制造手艺,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凑巧娶了两姐妹,这两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他们的岳父成功说服两个女婿成为合伙人。1837年,普罗克特和甘保共同出资,注册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宝洁公司,共同生产、销售肥皂和蜡烛,一个工业2.0时代的霸主正式诞生。宝洁的首间办公室兼生产厂位于辛辛那提市,这也是今天宝洁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宝洁在初创阶段的发展模式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从作坊式的工厂开始。这时,公司必然采取直线型组织结构和从上至下的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者通常都是创始人本人或其亲朋好友,实行车间、班组、工人三级管理活动,如图3-9所示。简单、直接、有效,是精英价值形态的基本要求,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与协作还未出现,只能为市场提供成熟型产品,但只要质优价廉就能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创业期的宝洁满足了这种条件,于是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到了20世纪初开始在外埠建立分厂。随着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分工越来越明显,这时,在直线型结构中开始出现职能分化:生产、销售、财务等功能陆续剥离,首先由独立的人员承担,然后慢慢形成部门,直线型组织结构演变为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图3-9 宝洁的直线型结构
宝洁从183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堪称基业长青,从一家制作肥皂与蜡烛的小作坊到享誉全球的消费品巨擘,这就是企业的“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有发展,无法“进化”的组织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所有的战略都是为了实现“进化”,中西方企业的发展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只是在进化过程中,越是后出现的企业越容易度过低级组织形态阶段,毕竟,工业时代一直都在发展。
二、宝洁的精英价值形态(1915~1998年)
进入工业2.0时代,宝洁从股东价值形态进化到了精英价值形态。作为一代霸主,宝洁终于开始发力,在职能型组织结构强有力的支撑下,走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宝洁实施的多品牌战略成了商学院中的必修课。
无论市场前景多么美好,直线型组织结构始终都会限制企业规模,要想实现扩张就必须转变为直线职能型结构,企业内部出现分工与协作,但依然保留着垂直管理模式,只是出现了承担不同功能的职能部门。由于日用消费品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其他类型产品,对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因此宝洁很快就从直线职能型结构转变为事业部型结构,进入精英价值形态的巅峰阶段,形成了母子公司格局。有了事业部型结构,宝洁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并于1915年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建立生产设施,如图3-10所示。

图3-10 宝洁1915年的职能型组织结构示意图
随着国际业务的蓬勃发展,1948年,宝洁在墨西哥建立了在拉丁美洲的第一家公司,同时,总公司成立了国际分部,开始对国际业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以利于国际业务的整体布局。但这依然是职能型组织结构,华为也采取过同样的事业部型结构。从时间上来看,“二战”后,美国开始利用优势地位积极向西方扩张,并取得了极大成功,宝洁在这个过程中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确立了行业霸主地位,如图3-11所示。
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其中国业务的发展。1995年,宝洁放弃地区上国内国外的二分法,将其转变为四个全球地域性机构来管理全球生意:拉丁美洲、亚洲、西欧、CEEMA(中欧、东欧、中东和非洲),这依然是一种职能型组织结构,如图3-12所示。

图3-11 宝洁1948年的职能型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3-12 宝洁1995年的职能型组织结构示意图
职能型结构的特点是在垂直管理模式中出现了分工与协作,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在突出某种特定功能——在精英价值形态阶段的几次变阵都没有改变这一基本逻辑,直到1999年雅格(Durk.Jager)上任,才终结了这种情况。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发展到集团企业时,所实施的变革也不外乎这几种,同样没有跳出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直到今天依然处于进行时。因此,传统企业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一时期,IBM、GE、惠普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于是转型成为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虽然形式各有差异,但是基本逻辑相同。
三、宝洁的转型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年初,刚刚升任CEO、之前在宝洁工作了30多年的迪克·雅格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这一轮改革与前几次不同,它推动了宝洁的转型。与今天中国企业转型的背景相同,为了打破大公司保守、官僚、不思进取、远离市场的积弊,雅格推出了名为“组织2005”的变革计划,取消了原有的四个地域性机构,将旗下所有品牌划分为五大品类,依此设立了五个全球战略事业部,并设立了八个地区市场发展部与战略事业部进行协作。这一次,宝洁终于打破了职能型结构的框架,构建出矩阵型结构,但这次变革的影响较大,不仅新产品纷纷以失败告终,老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不断下滑,股价半年下跌了50%。于是,雅格在仅仅干了一年零五个月后便离职了,由雷富礼(A.G.Lafley)接任。
雷富礼上任后,并没有改变迪克的矩阵型组织变革思路,依然坚持设立不同的“全球业务单元”(GBU,Global Business Unit),承担规划、创新、设计、生产等核心功能,并保留了区域营销单位,将其称为“市场开发组织”(MDO,Marke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负责完成区域内的销售目标与市场份额,MDO与GBU形成二维矩阵关系,这也是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常见的矩阵型结构形式。
同时,宝洁将职能体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如行政、信息化、人力资源、财务、采购等与业务决策系统非直接相关,且可以进行标准化工作的事务性功能,形成了共享服务体系,称为“全球商业服务”(GBS,Global Business Service);另一部分如公关、法务、资本运作等,则成为公司的总部职能。GBU-MDO-GBS成为宝洁矩阵型结构的典型特征,如图3-13所示。

图3-13 宝洁的矩阵型组织结构示意图
宝洁从20世纪末到今天为止,都在由矩阵型结构支撑,这是所有进入转型阶段的企业必然采取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而在未来,也会随着变革的持续深入,迈向流程型组织结构。
顺便说一下,很多人奇怪为何宝洁一直坚持多品牌策略,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日用消费品直接反映客户需求,每个品牌对应一类需求特征,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改换产品品牌即可,而如果是单一品牌战略的话,产品品牌与公司品牌就会重叠,当客户需求改变时,必然影响到公司品牌价值。然而,多品牌战略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实施的,这也注定了宝洁在工业3.0时代必须构建日用消费品生态帝国,否则很难满足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市场需求特征,这对一个曾经的工业2.0时代霸主而言,绝非易事。
可以看出,无论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多样,都遵循了组织结构演变规律。不同工业时代对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要想成为最佳组织形态,就必须具有最佳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