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新商科背景下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专业思政建设。
3.1 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依据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期、瓶颈期和攻坚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则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永恒主题。
专业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专业建设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新商科背景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提升商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深度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培养符合新商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提供保障。新商科背景下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就是要搭建学科或专业范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专业育人氛围,以此拓展专业建设内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商科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3.2 为共享思政教育资源提供平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指出,要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做好沟通交流,探寻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路径。
新商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两大门类为核心层,以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外围层,以相关工科知识为扩展层。经管类学科具有“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教学资源互通、职业岗位相关”的优势;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相对一致,有助于集中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因此,在学科建设层面有利于发挥跨专业优势,
各专业间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良性竞争格局,通过协调互动、经验交流以取长补短。
基于新商科建设推进专业思政,相当于在各专业之间搭建了共同的思政资源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使专业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总结和分享先进经验;而且有利于从整体视角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实现跨专业思政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改善相互孤立、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为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供实践平台。
3.3 为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提供支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在新商科背景下推进经管类专业思政建设,能增强专业教师的使命感和对专业思政的认同感。开展专业思政建设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教师作为实施专业思政的直接主体和直接实践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自觉接受思想教育,持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
在新商科背景下推进经管类专业思政建设,能提升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课程思政既是专业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课程思政的一种延伸,教师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站在专业建设的更高层面寻找和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立足学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容易形成协同推进、相互启发的“协同挖掘”方式。教师通过专业课程开展研讨、集思广益,有助于将挖掘出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