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侃史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不猛作就不会死,大元自坑那些奇葩事

声势上来了,气势也一定要搞上去。搞气势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统一制服,比如黑西装宽墨镜黑手套之类的,但那时还没有这些东西,于是大家选择戴上了红头巾,因为红色是一种很厉害的颜色,不管多爱飙车的司机,看到它都得stop。

……

……

大元,没想到你竟然如此有钱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正式称帝。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一年后,在刘秉忠的规划下,元帝国迁都大都(今北京市),从此,大都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叛徒刘整的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夺取南宋。

公元1276年,临安城破,南宋最后一位太皇太后谢氏抱着5岁的宋恭帝赵㬎出城投降。有气节的大臣们开始流亡。

同年5月,文天祥和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

公元1278年,赵昰病死。次年,赵昺登基,成为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1279年,因为叛徒出卖,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忽必烈对他劝降,诱降,逼降,但他只求一死。

随即,张世杰所在战船沉没,陆秀夫眼见“靖康之耻”即将重演,背着刚满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亡。

南宋,在灭国之际,终于硬气了一把。

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正式诞生。

此时的蒙古帝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有钱。

靠着骁勇彪悍的骑士军团,蒙古汉子不仅一路推平了西辽、金、宋,而且还分兵作战,马不停蹄地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在欧亚大陆上掀起了一股“最炫蒙古风”。大元帝国一时“春风得意马蹄疾”,没收住腿,一不小心就成了世界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然而,国家大了,问题相对就多了。铁木真这辈子没少娶妻生娃,孩儿们再开枝散叶,后代就更多了。元朝的皇帝对自己人也很大方,讲究雨露均沾,叔叔、兄弟家的孩子都分给地盘,分来分去,偌大的版图就被分成了很多个“国中国”。这些藩王表面上服从皇帝领导,实际上貌合神离,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坐一坐龙椅,这就为元朝后来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元朝的大,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但要说元朝有钱,可能很多人都要表示怀疑,因为一提到富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宋这两个在世界范围内立标杆的朝代,而元朝,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低,往往被大家毫不客气地忽略了。

事实上,元朝也曾有过它的经济辉煌时期。

公元1275年,一个叫马可·波罗的驴友跟着他爸爸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当时就被元朝的繁荣富饶惊呆了,在中国忘情玩耍了17年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国家。不幸的是,这位小伙子一回国就卷入了战争,成了战俘,在狱中,因为无聊,他开始给狱友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狱友们听得艳羡不已。

有位叫鲁斯蒂谦的狱友觉得,这么伟大、神秘的东方国度,这么离奇有趣的异国故事,必须把它记录下来,让自己国家孤陋寡闻的人们好好了解一下,于是就有了《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书的问世,对于当时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向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这本书,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尽向往,最后开启了整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其实对于商业运作,蒙古人有着一种来自基因的天赋,想当年他们在大草原挥舞套马杆的时候,除了酒肉、马匹和姑娘,要什么没什么,所以很多生活用品,都得靠着“酒肉、马匹、女人”去换。这种大背景下,蒙古人从娘胎里开始就跟中原汉人不一样,骨子里从来没有“士农工商”的概念,怎样能让自己活得快乐,他们就怎么来,想法相当简单粗暴。

在重商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统一中原以后,就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元朝的商业政策十分宽松,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买卖、摆地摊,只要不买卖违禁品,一切物品都可以进行交易。

相对来说,元朝的税率也很低。在元朝,商品只有交易成功以后才会征收税费,根本不存在运输税的说法,而且,皇帝直辖地的商业税一度降到了“六十税一”,也就是说,商人每赚60块钱,只需上缴给国家1块钱。

另一个促进元朝商业蓬勃发展的因素,就是它的“大”,其版图横跨欧亚大陆的好处便是:从欧洲经丝绸之路运货到北京,在那时候车马速度慢的情况下,只需270天左右,而且一路上各地方政府还会提供免费安保服务,这些便利条件极大地刺激了元朝国际贸易的发展。

北方丝绸之路为元朝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南方的海上贸易也同样带动着元朝的经济发展。在忽必烈时期,国家建设了很多外贸口岸,而且航海技术发达,商船能够一路远航到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那时候,商船载回来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来中国做贸易的外商比比皆是。即便是与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的宋朝相比,元朝无论在贸易对象的数量上,还是贸易货物的种类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元代商业繁荣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纸币的普及。

其实纸币这东西,早在宋朝时期,汉人就玩过了,但并不是主流货币。到了忽必烈时期,随着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商人们进行大额交易的时候,钱搬不动啊!而且随身携带上百斤的金银,也不安全。毫无疑问,这对远洋贸易很不利。

怎么办呢?忽必烈从宋朝的历史中得到了启发,以白银为支撑,开启印钞机,发行纸币,史称中统元宝交钞。

然而问题随之就来了,老百姓不承认这东西,大家都觉得蒙古人在使坏,用一堆破纸就想套走大家手里的真金白银,因而非常不配合政府工作,逼得忽必烈只能放大招——禁止百姓用金属货币买卖商品;缴税时必须使用纸币。

商人、百姓被逼无奈,只能配合政府工作。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又来了。原因是蒙古人建立中原政权以后,有点耽于安逸了,不思进取了,逐渐减缓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使得金银珠宝的重要来路被断了,忽必烈统治期间各项税收又较轻,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怎么办呢?

忽必烈大手一挥,再开印钞机!然而,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基本没有变化,钱突然多了很多,后果可想而知——通货膨胀,物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蹭蹭上涨,全国人民天天怨声载道。

不过,这并没有使忽必烈退缩,作为一个在草原上驯服过烈马、射死过大雕的威武汉子,忽必烈的人生格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瞅准目标就是干!

秉承着这种“一回不到位,就再来一回”的原则,忽必烈开始了货币改革,更新了一套纸钞,史称“至元钞”。虽然“至元钞”后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但在忽必烈执政时期,这个情况还完全可控。纸币的流通,使元朝的商业活动更加如虎添翼,不仅是蒙古人、色目人,连部分金人、汉人也逐渐富裕了起来。不仅如此,元朝发行的纸币还一度在东南亚风靡,有点像以前“欧元”的感觉。

当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帝王,忽必烈绝不仅仅是一个帝国商业规划师那么简单,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俗。

民以食为天,农业必须搞起来

话说蒙古铁骑刚刚开始粗暴征伐的时候,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抢地盘→种草→放羊→换钱→娶媳妇→生娃→娃抢地盘→种草→放羊……结果整个中国北方差点都让他们改造成牧场,准备全部拿来放羊。

就这么搞到窝阔台时期,一个在蒙古高层任职的契丹皇族后裔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儒家文化教育下长大的耶律楚材站出来吼了一嗓子:“你们忘了我祖太爷耶律阿保机的往事了吗?”

这句话如劈头盖脸的一盆冷水,令窝阔台瞬间清醒不少,从此以后,变耕为牧的事情逐渐减少,不过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北方的农业生产已经遭到了极大破坏。

作为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帝王,忽必烈比耶律阿保机、比他的先辈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及时、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汉人们服从他的统治,搞游牧民族风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忽必烈别出心裁地搞了个“一国三制”,即,在金国故地继续实行金朝制度,在南宋故地继续实行南宋制度,而漠北、漠南一带,则继续沿袭蒙古制度。当然,这种改革只是一个过渡,任何重大变化都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否则步子迈太大,容易狠狠劈了胯。

在政局逐渐稳定以后,忽必烈开始着手汉化,在国家管理、官员设置方面,都开始效仿汉人制度,他还鼓励手持套马杆的汉子们学习汉文化,奉劝大家不要只知道放羊和生娃。

入主中原以后,见了大世面的忽必烈终于知道了农业的重要性,因而喊出了一个非常嘹亮的口号:农桑为急务!

当然,忽必烈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为了使战略落地,他特意制定了几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方案:

1.设立劝农司。前面说过,蒙古人南下初期,杀人放火还搞全民牧场,搞得中原百姓种地的积极性急剧下降,为了拯救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忽必烈专门委派官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是去慰问贫困户,而是去向他们宣传政府最新政策——生活怎样才能富足?多生孩子搞农务!

2.采取激励措施。当然,空口白牙喊口号是没人信的,要想政策能落地,激励手段要补齐。忽必烈为了鼓励大家积极种地,规定:谁开荒地归谁,这块地还减农业税!另外,忽必烈还将农业与政绩挂钩,将官员辖地的农耕面积和农户数量增长幅度,列为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3.开展技术指导。古时候很多人种地,就看老天心情好不好,心情好时就五谷丰登,心情不好时就颗粒无收。现在我们知道了,种地不仅要看天意,还要看技术,技术到位,天意可违!

忽必烈当时以其长远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于是让专家整合了前人的种地经验,编辑出版了一本种地技术指导手册——《农桑辑要》,又让各地官员招揽技术人才,亲临地头进行专业指导。另外,他还大举兴修水利,力图将天意影响降到最低。

4.大力提倡种植棉花。蒙古人在草原上驰骋的时候,估计很少见棉花这种东西,他们虽然穿着原生态皮毛一体,但太难洗了!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惊奇地发现,还是纯棉的衣服好啊,又保暖又舒适,款式还好看,于是积极鼓励大家种植棉花。

正巧,当时有个叫黄道婆的阿姨从海南岛返乡,带回了一整套先进的纺织技术,于是在官方鼓励、技术人才倾囊相授的双重加持下,纺织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就这样,经过20余年的努力,忽必烈把被战乱摧残得一塌糊涂的农业恢复得相当不错,人民群众搞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正是这个看起来无伤大雅的“但是”二字,使元朝的未来发展掉进了化粪池。

帝国埋雷者,居然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虽然入主中原,但他始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他的皇权始终代表的是蒙古贵族的利益,这使得他在进行改革时,会下意识地为蒙古人争取最大权益。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他的皇位与蒙古人的支持实实在在地挂钩在一起,如果他不这样做,他这个皇帝就会很难做。

然而,这也成为忽必烈实施改革时的致命缺陷,忽必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既不想成为传统的蒙古大汗,也无法做到包容天下、英明神武。在他身上,保守和创新兼而有之,有时互融,有时对立。正是因为这一点,使他没有成为公认的圣主明君,而只是一个有些雄才大略的征服者。

为了确保蒙古民族利益最大化,忽必烈坚定不移地推行民族等级政策,坚持民族压迫,将人口最多的汉族列为最下等民。无论在政治还是法律上,汉族人的待遇都要被蒙古人、色目人,甚至金人甩出好几条街。

比如,汉族人犯错,追究刑事责任要比其他民族人重得多,汉族人高考,难度也要比其他民族高。还有更苛刻的规定——等级越低,交税越多。

元政府每年的花销非常大,比如蒙古贵族免税,而且政府赏赐不断;元朝经常搞对外战争,还经常失败,连当时小小的日本和越南都打不过。这些巨大的财政支出,主要就靠剥削金人和汉人而来,尤其是汉人。

汉族人虽然天性善良,脾气温和,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骨子里服从意识强,但要是不给他们活路,老实人发起怒来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忽必烈此举,等于早早就给元朝的崩塌埋下了一颗大雷。

其实早在1283至1289年间,赋税最重的江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发生了400多起,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民间暴动,忽必烈也曾反思自己,也曾想大力改革,但他始终无法摆脱游牧民族特色。

元朝的另一个致命伤就是集权与分封并存,这种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会极大地削弱皇权,因而皇帝不能对国家各个领域做到强力管控,这都是忽必烈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晚年的忽必烈是非常孤独而痛苦的,他的爱妻、他最钟爱的女人察必永远地离开了他。察必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人,她是李世民的崇拜者,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成为李世民那样的男人,用仁爱和平等去驾驭天下,而不是一味倚仗武力和杀伐。忽必烈早期的英明决策,可以说受妻子的影响很大。她的离去使忽必烈遭到了巨大打击,这个威武的汉子从此开始日益萎靡。

没过多久,忽必烈最宠爱的儿子、他指定的王朝接班人真金也永远地离开了他,这让还没走出丧妻之痛的忽必烈内心彻底崩塌了,他开始放纵自己,身体每况愈下。

公元1294年,大元帝国的真正创始人忽必烈,永远离开了这个让他既兴奋又无奈的世界,按照蒙古贵族的下葬习惯,没有人知道他死后藏身何处,人们只记得一个试图适应汉族文化的蒙古帝王,在他80年的人生里,留给世界的贡献和磨难。

武仁授受,只是大元内乱的开始

忽必烈一死,元朝就乱了,有多乱呢?元朝国运总共98年,忽必烈建元后在位24年,末位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掐头去尾剩下的38年,皇帝足足有10个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平均3.8年换一届。

那么,是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不适应中原饮食和气候,导致皇帝们体弱多病,纷纷英年早逝吗?非也。元朝皇帝换得勤,主要是因为谋权篡位搞得频。

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包括后来同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国运基本都能维持在三四百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在遵守一个规矩:父传子,家天下——老子没了,儿子接班,儿子没了,孙子顶上。

这种君主世袭制在今天看来缺陷很大,但在古时候,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央集权,维持皇室统治的稳定,虽然偶尔也会有人蹦出来,篡个位,造个反,但整体上大家都把规矩看得很重。而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就会被视为乱臣贼子,被定性为大逆不道,得不到群众和舆论的支持,文武百官群起而攻之,很难成事。所以如果不是权欲熏心或者逼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去破坏这个规矩。

但蒙古人始终觉得自己的推举制才是最科学、最先进的,他们在草原的时候,如果大汗死了,家庭成员就会坐下来一起开个会,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选出一个最厉害的人,他就是共举的下一任大汗。

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虽然也效仿中原开始指定接班人,但蒙古人只学了个形式,没有领悟到精神,大家骨子里还是认为谁最厉害谁就应该是大汗。我们知道,人是有这样一种特性的,就是总觉得自己很厉害,也可以称为“迷之自信”,所以每当有新皇帝继位,大家都会对老皇帝指定的继承人表示不服,都认为自己才是整个大元最厉害的人。为了确认这一点,家族成员抄起家伙就和新皇帝开战。

给大家简单捋一捋。

忽必烈指定真金为接班人,可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于是当时元朝最厉害的两个皇孙甘麻剌和铁穆耳开始争夺汗位,最后他们偏心的老妈阔阔真一锤定音,确定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即元成宗。

元成宗是除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元朝皇帝,做了13年皇帝,除了窥觑人家“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反被揍这个污点,一生无大过也无大功,但他同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后继无人,元朝从他以后就开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内部大火拼。

元成宗死后,国政暂时由他老婆卜鲁罕皇后把持,卜鲁罕皇后比较看好西王阿难答,决定暗中操作,迎他回朝继位。

对此,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表示坚决不同意,他强调:成宗皇帝虽然亲儿子都没了,但他还有亲侄子啊,仅嫡出的就三个!不算年纪尚幼的也孙铁木儿,还有年龄合适的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呢!

然而,卜鲁罕皇后表示:不需要你来管这件事!

哈剌哈孙眼见皇后一意孤行,于是也搞起了暗中操作,悄悄派人北上漠北去迎接海山,又派人南下怀州迎接爱育黎拔力八达。

怀州,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济源一带,与漠北相比,距离中都更近,所以爱育黎拔力八达先哥哥海山一步到达中都,并在哈剌哈孙的辅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囚禁了堂叔阿难答和三婶卜鲁罕,成为元朝代理执政者,而他哥哥海山带着3万大军才走到外蒙古的哈拉和林。

按理说,爱育黎拔力八达此时是能够直接登上皇位的,他的妈妈也想让他登基,还利用星象说,说自己的大儿子不适合当皇帝。但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此时不是哥哥的对手。

他哥哥海山,18岁出镇漠北,手中长期握有军队,食邑瑞州六万五千户,朝中哥们朋友一大堆,简而言之,就是有钱有兵有贵人还有地位。

而他自己呢?20岁被外放到怀州,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当然也没有办法立功,朝中也没什么很厉害的好朋友。他妈妈是偏心他这个幺儿,但没用!爱育黎拔力八达当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及时进京发动政变,稳定了局势,没有血流成河,这是大功一件。

但是,他发动政变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堂叔阿难答并非真金太子嫡系后裔,继承大统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哥哥在前,爱育黎拔力八达如果自行登基,同样名不正言不顺。况且,哥哥非常霸气地吼了一嗓子:“我就算当一天皇帝,如果我干得好,同样可以名垂青史!”态度非常明确:我就要当皇帝,你们酌量着办吧!

酌量着办?还能怎么办?就目前的实力来说,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哥哥海山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至于那个辅助自己政变,现在在朝中主政的哈剌哈孙,完全就是个耿直男,他的眼里只有正统,只要是真金的子孙,谁当皇帝都行。

可以说,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天时人和都在海山这边,只占地利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根本掀不起多大浪花,就算他孤注一掷强行登基,也只有被哥哥碾压的份儿。

所以爱育黎拔力八达非常识时务地表示:哥,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大元的江山在等你主宰。

接着,他再三表明:我以太子身份监国,临朝摄政,是情势所迫,是为预防不测,哥哥,我是替你看守龙椅呢!可不曾有过半点非分之想!

“再三”表明,我以“太子身份”监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久,海山率兵来到北京城,母子三人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了一番,海山随即继位,是为元武宗。元武宗对弟弟也不吝啬,果真让爱育黎拔力八达做了太子,兄弟俩约定,以后皇位兄传弟、叔传侄,皇位轮流坐,史称“武仁授受”。

海山在皇位上坐了4年,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只是个还算及格的守成之君。像大多数家庭中的老大一样,海山比较实在,驾崩前按照约定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就是元仁宗。

元仁宗跟大多数家庭中的老幺一样,心眼比较多,他上位之后明升暗降把海山的大儿子和世㻋封为周王,远放到云南,为自己的儿子登基扫清了道路。海山的小儿子图帖睦尔因为年纪小没有被收拾,不过仁宗的儿子英宗继位后也把他远放到了海南。

但是,元仁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儿子性命。

亲情已喂狗,元朝各“宗”大乱斗

元仁宗在皇位上坐了10年,崩了,他的儿子元英宗硕德八剌顺利继位。

硕德八剌是个有志向的小伙,立志要挽救江河日下的帝国,他亲政后随即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各项政策甫一推行便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原本不断滑坡的国势大有起色,史称“至治改革”。如果老天有好生之德,给硕德八剌多些时间继续操作,这位帝王以中兴之名被载入史册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改革必然会得罪既得利益者,这就让蒙古保守贵族非常不满了,他们要搞大动作!

公元1323年八月初四,硕德八剌像往年一样结束避暑生活,从内蒙古启程返京,途经内蒙古境内的南坡时,遭遇了蒙古守旧派的伏击,史称“南坡之变”。硕德八剌在政变中被杀,享年21岁,在位4年。此时距离他着手改革还不到半年时间。

硕德八剌遇害后,保守派携玉玺北上,拥戴他的堂叔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是为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在皇位上不咸不淡地待了5年,在内蒙古巡查期间突然驾崩,登基当年已指定由他时年3岁的儿子阿速吉八接班。然而随行的权相倒剌沙为了方便自己长期掌权,竟然迟迟不肯扶新君继位,并趁王朝无主的间隙,在暗地里干着铲除异己的勾当。倒剌沙此举引起群臣的猜疑和忧惧,也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搞事的良机。

武宗海山的旧臣燕帖木儿等人以“履行当年约定,拥立武宗之子”为口号,在大都发动政变,控制大都城,随即派人去荆州迎接海山的小儿子图帖睦尔回来登基。

图帖睦尔进京后,明确表示,长幼有序,自己不能乱正统,应等哥哥回来继位。燕帖木儿以“人心向背,间不容发”为由再三劝说,图帖睦尔迫于形势只好“无奈”登基,史称元文宗。

消息传到内蒙古,上都方面才开始行动起来,感到大事不妙的倒剌沙火速拥立阿速吉八即位,是为元天顺帝。随即,两都之战爆发。

在这场战争中,燕帖木儿不知为何突然超常发挥,愣是把处于劣势的大都政权推上了胜利者的舞台,8岁的天顺帝阿速吉八只当了42天皇帝,就被堂哥图帖睦尔踢下了皇位,从此下落不明。

获胜后,图帖睦尔正式遣使去迎接哥哥和世㻋,一再表示自己只是帮哥哥看守皇位,现在局势已定,必须退位让贤。但真实的想法却是希望哥哥能够固拒。然而和世㻋这家伙很不识趣,欣然接受了弟弟的好意,于公元1329年在故都哈拉和林迫不及待地登基为帝,史称元明宗。

和世㻋登基以后迅速进入状态,还在赶往大都的路上,便开始摆谱,不仅册封图帖睦尔为皇太子,还将他和燕帖木儿的心腹一一罢黜,又将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进各省、台、院。

当年八月初一,和世㻋一行抵达河北张北地区,次日,兄弟俩久别重逢,相拥而泣,在燕帖木儿的见证下,相约效仿父叔,皇位兄传弟,叔传侄,皇位还是轮流坐。4天后,和世㻋突然不明原因暴毙,享位8个月,连大都都没有踏进一步,死得稀里糊涂,死得死无对证。

随后,身为皇太子的图帖睦尔没有留下来处理哥哥的后事,而是一路护卫森严马不停蹄地赶回大都,火速复位。

君臣二人皆大欢喜。

然而,图帖睦尔把哥哥的皇位抢走后,他也没有快乐很久,他的儿子们不知为何连续夭折,迷信的元文宗认为这一定是哥哥嫂子的魂魄,前来复仇,于是决定将皇位还给哥哥的儿子。

公元1332年,年仅28岁的图帖睦尔充满愧疚与恐惧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临死前再三叮嘱老婆,一定要把皇位还给哥哥的儿子。

燕帖木儿这时又站了出来,坚决表示不同意,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和世㻋之死他很有可能是合谋,现在让和世㻋的儿子继位,将来还能有他的位置吗?但他拗不过同样迷信的皇后,最后各让一步,立和世㻋年仅7岁的小儿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

7岁小孩做皇帝,只能当傀儡,朝中大事由燕帖木儿做主,后宫大事由婶婶皇太后全面接管,小皇帝元宁宗就是摆在皇位上的一个吉祥物。

皇太后婶婶还从娘家找了一个与元宁宗同龄的小女孩,也没征求宁宗意见,就让她做了元宁宗的皇后。7岁皇帝与7岁皇后,两个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可能还觉得这是过家家呢!

懿璘质班也是相当郁闷:我才7岁就已经成家了!

然而还没等到这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夫妻培养出感情,仅登基53天的元宁宗小朋友就和爸爸妈妈团聚去了,史称病死,大家半信半疑。

宁宗小朋友死后,他那位迷信的皇太后婶婶不顾燕帖木儿强烈反对,迎立和世㻋13岁的庶子妥懽帖睦尔登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

此时的元朝,已经行将就木,即将退出中原。

而宁宗小朋友那个可怜的小媳妇,则从7岁开始守活寡,整整守了36年,死后被配享太庙,永久陪伴自己早逝的小丈夫。

看过元朝中期各“宗”大乱斗,是不是觉得一个字:乱;两个字:真乱!一家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谁做皇帝真是不确定啊。不过,乱的可不止这些。

全面崩盘,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在元朝,几乎所有的皇帝上台后都在忙着做两件事:第一件事,保命;第二件事,宫斗,哪里有心思和精力治理国家?再者,一朝天子一朝臣,三五六年一拨人,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不管政策的好坏,几乎没有一个政策能够有效地被执行,因为皇帝比政策下台的还快。因此从忽必烈之后,这个国家基本就没有大的发展了。

没有发展也罢,能按部就班地守成也行,偏偏孛儿只斤家这帮熊孩子个个野心大,每天只知道打架,打架烧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除此之外,元朝还有个非常好的文化:不论哪位老大上位,上位后就给王公贵族们封赏,还是大赏特赏。

之前曾提及,忽必烈死后,元朝38年连换10个皇帝,没工夫发展国民经济积攒国家财富不说,还要不断从国库里掏钱发大红包,所以每个皇帝一上位,都瞬间感觉自己被掏空。被掏空了怎么办呢?

面对这个尴尬的问题,元朝皇帝们的做法相当简单粗暴。

方法一:收税!

巧立名目增加税收,各个行业各种税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天式上涨,到元朝末期,盐税增长了20多倍,茶税增长了240多倍。

如此一来,忽必烈时期努力开创的“大经商”局面就完全不复存在了,商人们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年,年终结算时发现自己非但没有财源广进,反而倒贴了政府很多钱,这买卖没法干了!大家把算盘一摔,说:走,回家种地去!

这时元政府站出来表示:种地?你们想太多了!

事实是,当时的农民比商人还要惨,政府税重,商人必然会将商品提价,将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于是穷人们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了。

如果只是这样,农民们也还能忍,毕竟中国的农民兄弟一直都很和蔼可亲,不喜欢多生事端。但是,元朝统治者们却得寸进尺,商业税不够,农业税来凑,而且农业税还实行双轨制——蒙古王公贵族及各民族官员占有大片土地,可他们完全不用交税,如此一来,既定的税收额就只能分摊到农民,尤其是自耕农和小地主身上了。有些人交不起税,就只能向贵族和官员们借贷,结果惨遭套路贷,利滚利压得自己完全没有偿还之力,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土地被抢走。

所以到了元朝末年,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除此之外,元朝还有一个对蒙古族公务员来说非常好的福利——赐田。皇上遇到喜事,随手拿御笔在地图上一圈,下道诏书,这块地就归蒙古人了。元朝皇帝换得勤,土地几乎都被赐给了自己人,这还能忍?

方法二:开启印钞机!

钱还不够怎么办?让印钞机加班加点铆劲干!结果就是急速的通货膨胀,物价连年暴涨,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这时老天成了压倒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连年天灾肆虐,百姓饿殍遍野。这种情况下,元政府也决定为自己的天下做点事情,于是征集15万人修治黄河。这在古代是个浩大的工程,必须要有雄厚的财政做支撑,可是钱从哪来呢?——开启印钞机。

建筑材料供货商和农民工们望着手里白花花的钞票,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其实从根源上看,元朝一切的乱归根结底,还是皇帝乱。用现代管理理念来解释,更容易理解:

1.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谁当老大,怎么当老大,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

2.没有合理清晰、职权明确的组织架构,最高决策者下放了过多权利,而执行层僭越了决策层的权利,因而产生领导者被架空,决策无法被有效执行等一系列负面反应。

所以,元朝在短时间内就搞得天下大乱,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元朝还是很特别,其他朝代都是最后100年才搞得民不聊生,历史舞台上最狠的角色——农民起义军才被逼出来,但元朝从始至终总共还不到100年,所以农民兄弟们紧迫感非常强,从元朝一开局就开始搞起义,要不都没时间刷存在感了。

就是在这种政局一片凌乱,国民纷纷揭竿的情况下,少年元顺帝颤巍巍地坐上了皇位。

脱脱托铁锅,难道大元有救了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这辈子,用“意外和惊喜,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来表述,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妥懽帖睦尔生于公元1320年5月25日,他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非常有讲究,是“铁锅”的意思,似乎他爹早有预感,他就是为了给整个元朝背锅来的。

铁锅9岁那年,他那个被流放边陲的爸爸和世子突然当上了皇帝,铁锅当年肯定是惊喜万分,瞬间从落魄王孙变成了当朝皇子,身份突然拔高好几层,可还没等他的兴奋劲过去呢,他爹就龙驭宾天了,据说是被他叔叔伙同朝中重臣毒死的,这可就太意外了,剧情跟坐过山车似的。

理所当然地,铁锅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先是被流放到高丽,后来又辗转到广西,正当他对人生无比绝望的时候,惊喜又来了!

短短几年时间,他风华正茂的叔叔和天真烂漫的弟弟先后去了,皇位空虚,他或许没有太多奢望,但他那位迷信的婶婶举起皇位劈头盖脸就砸了下来……

铁锅当皇帝那年只有13岁,并且在朝中无亲无友,无助无援,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小小年纪的他不得不变得早熟,学会隐忍和妥协。比如,答应婶婶日后传位给她的儿子,又比如重用嚣张跋扈的伯颜,元朝由此进入伯颜专权时代,而铁锅本人则宅在深宫里,装出一副很乖、很听话的样子。

伯颜虽然是个权臣,但也不完全是个奸臣,他对元朝还是有所贡献的,比如,努力减少宫廷支出,尽量减轻赋役税收,设法增加对各地的赈济,他甚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现忽必烈时期的盛世。但是,他对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仇视,他不仅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制度,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语、色目语,为了弥补国库的巨大亏空,还加大对汉人的搜刮,简直不给汉人活路。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公元1337年,广东人朱光卿、河南人胡闰儿相继扯起造反的大旗,一瞬间风起云涌,长期受压迫的汉人们纷纷呼应,元朝多个州县被迅速占领。虽然最终在蒙古铁骑的疯狂围剿之下,起义失败,朱光卿、胡闰儿相继兵败被害,但反抗者带来的强大冲击波还是吓坏了元朝统治者,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的对汉政策。

然而,伯颜的脑回路跟正常人完全不同,他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采取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而是更进一步施行高压政策、对汉人进行变态的压制,禁止汉人拥有武器和马匹,连农民用的爬犁都成了“管制刀具”。

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汉人反抗的隐患,伯颜疯狂地表示:应该杀光张王赵李刘五姓汉人,只要把人口最多的这五个姓氏的人全部清洗掉,谁还敢反抗!就算他们敢反抗,能有足够的人吗?

幸好,这时的铁锅虽然是个傀儡,但他并不是个疯子,也不是脑子不够用,他当然清楚这个疯狂提议的后果有多么可怕,他第一次行使君主之权,毅然决然地否定了伯颜的主张。

大概从这个时候起,铁锅下定了除掉伯颜的决心,因为这个人太疯狂、太可怕,也太残酷了,留着他,自己的结局难以设想啊!

于是铁锅开始在暗中寻觅伙伴,还真让他找到一个,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伯颜的亲侄子。

伯颜的这个侄子名字也很特别,叫脱脱。

时光在施谋设计中慢慢流转,有一天,伯颜约铁锅去打猎,铁锅说:我病了,去不了。

等伯颜带着弓箭和人马恶意满满地出发以后,铁锅和脱脱立即关上大门发动政变。在这次政变中,铁锅运筹帷幄,杀伐果断,铁血作风,霹雳手段,将伯颜一撸到底,充分展现了他的帝王之才。撸掉伯颜后,铁锅趁热打铁,对他叔叔留下的旧势力加以整肃,比如,将他婶婶从宫中请出去,给她换一个居住地,削弱她的影响力。至此,铁锅终于将君权真正握在了手中。

脱脱在政变中同样表现优异,顺理成章地接替自己的叔叔伯颜,成为铁锅朝的顶梁柱。脱脱一上台就推出了一堆很厉害的改革措施,如恢复科举、减免赋税、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等等,史称“脱脱更化”。

19岁的铁锅和20多岁的脱脱,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这段时期大力推行新政,锐意改革,居然让苟延残喘的元朝慢慢回血了。

然而,大概是元朝气数已尽,说好的元朝98年,就是98年,多一年都不合适。就在形势一片向好的时候,脱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接连17次向铁锅递交辞职信,铁锅最后表示同意。

脱脱虽然离场,但铁锅并没有失去进取之心,此后的5年,他依然在向着圣主明君的方向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如果老天见怜,铁锅也许能将局面扭转,但老天说好了98年,于是,黄河又决堤了!

这时候,一首民谣回响在黄河流域……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黄河决堤,生灵涂炭,作为天下之主的铁锅不能不管。在古代,面对这种天灾,官方采取的措施不外乎两种——一是抗灾,二是赈灾。铁锅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铁锅还是犹豫了一下,不是他不想对抗天灾,实在是没钱啊!他想众筹,可官员们都说没钱,从老百姓那里筹钱就不用想了,老百姓是真没钱。没办法,只能开启印钞机,印出越印越不值钱的钱。这些钱还被基层的小官吏们层层盘剥,等到钱、粮发到老百姓和抗灾一线的民工手里时,大家都愤怒了。

前面提及,元朝的农民起义军是历史上最勤劳的一届,他们从大元入主中原就开始不断的反抗,但之前都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战,类似于聚众闹事,因此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到了铁锅的时代,汉人们已经积压了近百年的怨怒之气,星星之火“呼啦”一下就燎原了,遍地开花。

故事是这样的:

河北有个农民叫韩山童,他是个有信仰的人,他信奉的宗教叫“白莲教”,不管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韩山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传教。他宣称,弥勒佛即将转世为明王,带领大家驱除黑暗,迎接光明。那时候的百姓很朴实、很天真,很多人都相信了韩山童的说辞,大家眼巴巴地等着弥勒佛降世。

安徽有个富二代叫刘福通,他家养了个宠物,是一头白鹿,被当地官员看中了,索要未成,就假公济私,以修河改河道为名,把老刘家祖宅强拆了,更过分的是,官方还没给拆迁款。刘福通从此发誓与元朝不共戴天,一直寻找机会造反。

这天,韩山童与刘福通相遇了,两个人越聊越投机,两个人趁着酒劲合计该如何造反。

没多久,黄河白茅堤决堤了,元政府本来是要抗灾,结果生生把天灾搞成了人灾,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怒气冲天。韩山童、刘福通觉得机会来了,立刻通知隐藏在民工中的信徒,让大家传唱:“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河堤上的民工大多数都没念过书,也不完全明白这帮人唱的到底是什么,只当他们是发癔症,继续一边骂人一边干活。突然有一天,一群工人呼哧呼哧地从河底挖出一具石人,而且这石人只有一只眼睛!大家突然想起那群神叨叨的人说的那些神神叨叨的话……

瞬间群情沸腾了,大家说这是老天给的暗示啊,天意要我们做大事!这时韩山童、刘福通站了出来,说老韩就是转世明王,而且是宋朝皇族后裔,是上天派来带领大家推翻元朝残暴统治,共同致富奔小康的。

在“天命”的指引下,韩山童迅速拉起一支3000余人的队伍,在颍州地区建立政权,“反元复宋”的大旗就在这漏洞百出的谎言中树了起来。

然而,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韩山童这厢还没有准备好,造反的消息就已经被传开。元政府反应迅速,火速派兵围剿,韩山童兵败被俘,“转世明王”,“第一任明教教主”,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韩山童死后,他未成年的儿子韩林儿随母逃走,“大宋”将领刘福通带领残部继续造反,并遥尊韩林儿为“小明王”。

刘福通比韩山童幸运很多,他收编的那支残部竟然几次成功反围剿,震惊了元朝统治者,也震撼了天下百姓,于是大家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声势浩大了起来。

声势上来了,气势也一定要搞上去,搞气势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统一制服,比如黑西装宽墨镜黑手套之类的,但那时还没有这些东西,于是大家选择戴上了红头巾。

戴上红头巾后效果果真非常好,全国人民都被这个红色给惊艳到了,纷纷效仿。一霎时,神州遍地战鼓喧天,红巾招展人山人海。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厉害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

需要说明的是,红巾军虽然是韩山童、刘福通最先建立起来的,但全天下的红巾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大家只是打着同一个旗号,实际上各行其事,各自为战。

比如,徐寿辉、彭莹玉(彭和尚)在湖北蕲春、黄冈起义,也借红巾军之名,称为南方红巾军,陈友谅就在这支队伍中。此外,还有在徐州起兵的芝麻李,在河南活动的布王三,在湖北活动的孟海马。不过这些人都没能成气候,起义不久就前仆后继地被元军镇压。

除红巾军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起义队伍,比较著名的是浙东的方国珍和江苏的张士诚。这两个人属于“骑墙党”,刚起义的时候都和刘福通称兄道弟,帮他牵制元朝兵力,结果却在生死和利益面前瞬间反水,调转刀头开始屠杀自己人。

却说刘福通这支红巾军的濠州分舵,有一天来了一个长相很尴尬的年轻人,他来这里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当时在他的意识中,谁能让他吃饱饭,谁就是他的大恩人,只要给饭吃,他就愿意帮人拼命,所以他打仗很拼命。红巾军濠州分舵舵主郭子兴觉得他有猛将的潜质啊,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左膀右臂,还把如花似玉的干女儿嫁给了他。

瞬间转运,飞上枝头后,他觉得自己之前的名字完全配不上自己现在高贵的身份,于是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朱元璋。名字刚改完,神州大地雷声滚滚,五湖四海风起云涌,濠州城到处弥漫着一种叫“王气”的东西。

绝望者的变异,只在一瞬间

与濠州远隔千里的大都城中,铁锅突然打了一个哆嗦,事实证明,男人打哆嗦不一定是感应到了什么,他很有可能是想如厕。

铁锅心神恍惚地走进厕所,他觉得自己太难了,祖宗给自己留下如此破烂的一个江山,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去扭转局面,可为什么越扭越乱?还有那群不可理喻的暴民,黄河泛滥,那是天降灾祸,能怪我吗?我都这么穷了,还加印大把大把的钞票去救济你们,你们怎么能够以怨报德呢?

此时的神州大地烽烟四起,造反的民众铺天盖地,政府派出的镇压部队屡遭败绩,铁锅抓破头皮也没想出解决之法。铁锅为难之际又想到了脱脱。

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闰七月,脱脱再次被起用为相,不过他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被天灾和人祸摧残得不成样子的国家了,而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当好一个“救火队长”。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征徐州,用时一月,除掉芝麻李,随即联合各地地主武装对北、南、西各部红巾军进行疯狂镇压,使各路红巾军被迫转入秘密活动。脱脱一时风头无两,功盖天下,但也因此功高盖主,引起铁锅猜忌。昔日锐意图治的伙伴渐渐相互失去信任。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九月,脱脱率百万大军攻高邮,张士诚被围得如铁桶一般,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悔得肠子青,连连自扇嘴巴怪自己惹是生非。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是铁了心要杀死他,杀鸡儆猴,在江南树威示警。

正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铁锅听信佞臣谗言,一纸诏书把脱脱就地解职,押往吐蕃。铁锅临阵易将,高邮城下百万元军乱作一团,不战自溃。张士诚不仅濒死复生,还趁机收编了不少元朝散兵游勇。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十二月初八,脱脱被毒死于云南贬所,享年42岁。

脱脱死后,元王朝彻底滑向深渊,再无转机。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铁锅自感无力回天,他彻底放弃了努力,与自己的王朝一起迈向沉沦。

作为这个腐朽国家的君主,铁锅除自己堕落外,还拉着太子跟他一起堕落。

铁锅还迷上了木工,并自学成才,其手艺甚至达到了震惊古今的地步。《元史》记载,铁锅曾亲自设计并操刀制做了一个计时器,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漏壶。这个漏壶高六尺有余,宽四尺左右,上面设有三圣殿、日月宫、小仙女、彩虹桥、雄狮鸾凤、金甲神将等各种小物件,每到整点时辰,在水力操控下,一派金将撞钟,神仙飞升,狮凤齐舞的画面,妙不可言。

除此之外,铁锅还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每到午夜11点,日宫和月宫门前侍立的小仙女就会自动渡桥进入三圣殿。

在铁锅不务正业,发展个人爱好的同时,中原大地上,朱元璋正在慢慢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