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临床药学基础
第一节 药证与方证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一、茯苓
眩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唯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茯苓治疗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茯苓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二、猪苓
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猪苓治热淋。
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神农本草经》论述猪苓味甘,性平,可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
陈士铎认为,猪苓味苦、甘、淡,气平。猪苓是纯于下行的一味药,无毒。入肾经和膀胱经。能利水通淋,消水肿胀满,除湿利小便,功专于行水。不仅如此,还能助阳利窍,外能走皮毛之窍,并直言仲景用猪苓汤,是因为病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肤,考虑到是亡阳之候,所以用猪苓者,以引火邪从皮毛而外出也。所以认为猪苓不但能引水下泄,还能引火外泄。
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详加解释了一番。谓之猪苓者,气味较淡但也未必不能起阴气。因猪苓汤能通利水道,使三焦通畅,那么肾气就可以由三焦而上注于胸中,就可以缓解消渴的症状。
叶桂在《本草经解》中独到地提出,猪苓入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且气味降多于升。说猪苓能治疟,是因为入太阴经而祛呕吐之湿邪。猪苓入脾肺,调节肺脾的化气,则湿邪行而疟病止。蛊疰不祥,都是由湿热之毒引起的,猪苓甘平渗利,所以也能够治疗。肺主气,主治节,肺气气化顺畅,则水道通利,所以能利水。久服则味甘补脾,脾气充足,则气血化生有源,再加上肺气顺畅,自能轻身耐老。
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认为,猪苓味甘,性平,入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既能利水,又能燥土,能泻水饮,又有消痰积的作用,上可开汗孔而祛湿气,下可清利膀胱而通淋,女子带下病及小便浑浊均可治疗,并能消鼓胀。比较猪苓和茯苓,认为猪苓利水渗湿之功,比茯苓更加快捷。指出利水药不仅仅要有利水的性能,还和本身中土肝木的条达顺畅有关。
三、泽泻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四、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神农本草经》论述滑石味甘性寒,后世医家也大多持相同的观点。滑石主治身热,泄泻,大便黏腻不爽,女子乳汁难以产出,小便癃闭。能利小便,因性味甘寒,所以能去肠胃中积聚的湿热,六一散选用滑石、甘草六比一就是这个道理。
杜文燮在其著作《药鉴》中认为,滑石气味甘寒,无毒,性质沉降,属金性而有土性与水性的复合特点。能分利水道,行积导滞,减化食毒,逐瘀血,是降虚妄邪火的要药。并且提到滑石若与木通同用,则利小便;若与大黄同用,则利大便。
黄元御认为,滑石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能清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从而治疗淋证的涩痛。滑石渗泄水湿,能滑利窍隧,开凝滞郁结之热,因此擅长治疗黄疸、癃闭、淋证等疾病。
叶桂认为,滑石气寒,享冬天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和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甘无毒入足太阴脾经,降泄之力大,属于阴药,具有清热利湿、导热下行的作用,因此能治疗身热、肠澼。入脾经能化湿益脾,脾湿行则血能变化成乳汁。膀胱邪热壅盛则癃闭,化湿甘寒渗利,因此能治疗癃闭。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对滑石进行了分析,认为滑石不仅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还能“逐瘀血而解烦渴”,认为此药专攻膀胱水蓄之证,作用迅猛强烈。因此,非膀胱确有水湿停聚者的不可应用。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独特地指出滑石的“散”性,认为滑石质地滑而软,性味凉而能散。举《神农本草经》主治之症为例,能治疗身有热,是因为滑石微微有解肌的作用,滑而能散,故能治疗胃中的积聚。同时指出滑石善通窍络,故又能治疗女子乳难。
五、阿胶
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临床上,患者有以出血为主诉者,也有不以出血为主诉者,可以询问其有无出血倾向。
又其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爪甲无血色是客观指征。
阿胶为“衄家”之专药。
阿胶始载于《本经》,谓“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可见阿胶善于治疗血证,当以出血性疾病为主,素有“补血圣药”之称,具有补血止血的作用。
赵羽皇认为,阿胶养阴,能生新祛瘀,把肾中浊水利出,又可以养肾中真阴。
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则明确地指出了阿胶的主要功效是“浚血之源,洁水之流”,并说阿胶“则仗其取肺所主之皮,肾所主之水,以火煎熬,融洽成胶,恰有合于擅中火、金、水相靖生血之义,导其源而畅其流,内以充脏腑,外以行脉络也”。认为阿胶有疏通血脉,祛瘀化浊的作用。
阿胶尚有利小便之功效,如《本草纲目》云阿胶治“水气浮肿……利小便,调大肠”。《汤液本草》言:“仲景猪苓汤用之者,滑以利水道也。”综合以上论述不难发现,阿胶作为补血良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血分亏虚,尚且能使“瘀自行”,而具化瘀通利之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阳明病》曰:“用阿胶者……以助少阴之气化也。”观仲景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亦见张氏对肾阴的重视程度,阿胶能调节少阴肾脏的气化功能。
《药征续编》云:“阿胶,后世有补血之说。然今读诸家本草,其所主治,皆是在于治瘀血也……虽然,以余观之,谓之化血而可也。何以言之?则阿胶配之猪苓、泽泻、滑石,则泻瘀血于小便;配之大黄、甘遂则下瘀血于大便;配之黄芩、黄连,则除瘀血心中烦者;配之甘草、黄柏、秦皮、白头翁,则治瘀血热利下重者;配之当归、川芎、地黄、芍药、艾叶,则止瘀血腹中痛者;配之白术、附子、灶心土,则治瘀血恶寒、小便不利者。”《伤寒论》中用到阿胶的处方有3处,《金匮要略》方中共11处,且主要用于血症的治疗,如《金匮要略》炙甘草汤用阿胶充养血脉,黄土汤中用于治疗脾不统血之便血。尚有治疗下痢脓血之白头翁汤,妊娠下血之胶艾汤,水血互结于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等,均说明阿胶是治疗血分病变,尤其是治疗出血症的要药。
刘氏认为,阿胶作为血肉有情之品,易于吸收,有显著的补血作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充血容量。血容量提高,可以改善“阴虚”状况,利于血液运行,这就是所谓的“化血”作用。猪苓汤证被认为是血虚舟停的状态,补以阿胶实际就是“增水行舟”的具体运用,也是邹氏“化源已续,斯瘀自行”之说的具体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