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章 诗会
翌日,大魏太和殿。
整个洛阳的世家公子,以及颇有名望的文人才子都被一同邀请至这太和殿,共赴盛会。
而来赴会的每个文人才子皆磨刀霍霍,准备在盛会之上,一展文才!
若运气极好,灵感迸发,做出一首可令千古传唱的诗句,便可一跃成为文坛顶流,这是于会的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
若是水平不错,做出一篇佳作,也亦可一时名声大噪,说不定去青楼听曲,姑娘唱的就是自己的诗句,盛情只下,客钱或许都不要了。
不过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技压群芳,文采盖世,对于今天于会之人,不由得感到压力巨大,只因为谢希也在!
随口吟诵便是便是千古名篇,这样的人谁能相比?
念及此,下面不免有大臣窃窃私语:
“此等盛会,陛下为何要邀请一个梁人?”
“是啊!凭谢希之才,到时候风头还不都让梁人出尽!”
“对啊!到时传出我大魏满堂才子竟被谢希一人压倒,那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
“话说,那杨安不是做出来两首好诗,还被誉为小诗仙吗?若是这次也能有此水平……”
“你不知道吗?他父亲杨刚已经说了,那诗都是是一位世外高人做的,连那推恩令也是那位高人提出来的,杨安贪天之功,冒名罢了。”
“我大魏竟有此等世外高人,若是来参加此次盛会,定不会让谢希独呈威风。”
“都说了是人家是世外高人,怎会乐衷于这种俗名!”
在女帝的示意下,杨刚也暗暗的开始把小陆道长的功劳给传递出去,让世人知道大魏有此世外高人。至于其中用意,林清沐心中自有一番盘算。
……
看着堂下大臣的低头议论,林清沐轻平淡的笑了笑,这些大臣在议论些什么,林清沐自然猜得到。
可是,凭借谢希之才,即便召开诗会,谢希在世家公子间组织的诗会中一举扬名,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而如今召开诗会,直接邀请,还反倒彰显了大魏的大国气度。
因此,林清沐不但邀请了南梁使团,连在洛阳城的西域商人,胡人,以及高丽等国前来求学之人,她想告诉天下,大魏的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气度。
这点从盛会开始的歌舞也能看得出来,不但有中原女子含蓄的翩翩起舞,更有西域美人的妖娆舞姿,以及带有弄弄胡风的表演,宴会的乐器也包罗万象,不止有中原的琴弦,更有西域的琵琶竹箫。
随着盛会的结束,就终于到了宴会的重点,轮到文人才子挥毫洒墨,大显文采得时候了。
宴会的主题是无题!
与会者可凭心中最有感触之地,无论山水,景物,还是边塞,赠友,亦或写给心爱之人,皆可以此为题,且无论诗赋,不限题材。
大作完成后,若有想要展示的,便可起身于众朗诵,若是觉得一般,也可独自欣赏,按下不表。
伴随着作为侍女兼女官的墨琴说道:“各位可以开始了。”
殿内各个才子有的才思泉涌,立刻提笔便写,还有的仰头沉思,似是在寻找灵感,有的则装耳挠腮,完全不知如何下手。
一个时辰过后,伴随着时间的截止。有的人自信满满,看样子是对自己写的十分满意,有的人则愁眉苦脸,看样子是没写出什么好东西。
很快便又人率先占了起来,是礼部尚书之子,齐文,先行了一礼后,谦逊的说道:
“在下齐文,小可不才,先为大家抛砖引玉。”
随之便吟诵了自己刚刚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名为《春思》。
“茹溪发春水……萍际转如一。”
诗句所描写的正是雨后春景,词句动人,让人感到颇为真切可爱,如沐春晖,确实不失为佳作。
齐文朗诵之音刚落,殿内喝彩声便响起。
然而,喝彩声过后,太和殿内便是一阵无声的沉寂。
只因齐文在大魏文坛也算小有名气之人,而这首《春思》又明显不俗,很多人一下便不愿再将自己略显逊色的作品拿出相比。
这个时候,唐国公之子徐蔚站了出来,立刻便吸引了众人的注目。
徐蔚虽是将门之后,但素有才名,众人本心怀期待,然而却听徐蔚一开口便是:
“此诗名为《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听到这首诗的殿内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这样通俗又失文气的诗句不像是徐蔚所做啊!
很快,真相很快就被揭晓。
作为大魏第一公子(纨绔),杨安自来参加了这次盛会,然而不能人前显圣的杨安实在觉得乏善可陈,枯燥无味,随便写了两句便睡了过去。
然而,一醒来,杨安便发现自己的诗竟然落在了老对头徐蔚手里,还被对方拿在手里大声朗诵,这下杨安不能忍了,立刻起身说道:
“快把我的诗还给我。”
当众人发现作诗之人是纨绔公子的杨安后,纷纷对诗的内容表示理解,甚至还开始夸赞了起来。
“不得不说,虽然这诗前面平平无奇,可这最后半句颇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也算妙矣!”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然而,众人很快便听到拜托杨安纠缠的徐蔚站起来又笑着补充了句:
“哦!对了,那最后半句是我看杨公子停墨,想是一时没了思路,
因此我替杨公子给补上了,这半句算我送杨公子了!”
听到徐蔚还不忘给自己补刀,杨安更加忍无可忍,看着徐蔚,便愤怒的说道:
“徐蔚,我##……”
看着杨安与徐蔚的嬉闹,殿内再次瞬间充满了欢乐。
而经徐蔚这一打岔,有了杨安拙作在先,众人纷纷重新拾回了自信,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展示于众,殿内很快又重新回到了一片热闹的场景。
而在半个时辰过后,殿内只要稍有名气的才子都已展示完毕,上乘之作不少,可是却难有足以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
而宴会进行到了这个时候,往往都该压轴之作登场了。
于是,殿内众人的目光纷纷望向了坐在南梁使团当中的文坛才子,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