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千佳丽的我都不算暴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杨邦华,见驾!

“陛下,臣还是不明白,他们为何将粮食运到宣府?”

崇祯冷笑:“宣府乃我大明九边之一,这些豪商打着开中法的名头,暗中干的,却是勾结建奴之事,粮食,自然运到了建奴。”

“什么?”

孙传庭大惊,气的话也不利索了。

“他们怎敢?”

“呵呵,见利忘义之辈,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何止粮食,只怕连铁器,刀剑,火药,边防情报,他们也敢卖了,若是银子合适,爹妈也能卖了。”

“陛下,臣愿前往宣府,当以国法处置国贼。”

孙传庭忽的跪下,请旨。

“孙爱卿莫急,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徐徐图之,八大豪商卖国通敌,朕在京中便有耳闻,之所以容忍到现在,皆因国朝之事太多,太杂,朕要一步步来。”

“八大豪商的事儿,你莫管,你只管治理好陕西,你的当务之急,还是陕西,陕西有民变,卫所糜烂,宗室不法,军屯败坏,孙爱卿你的事儿多着呢!”

“臣遵旨。”

孙传庭心中略有不甘。

转念又一想,咱的这位皇帝陛下,乃雄才伟略之君王,宣府的事儿,陛下自有决断,自个还是少操心。

“哎,只能让他们多蹦跶些日了。”

孙传庭闷闷不乐。

崇祯看出了他的不甘心,遂道。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待朕巡幸西安后,便带着腾骧四卫营,白杆军,直奔宣府,封锁城门,捉拿八大豪商,老子扒了他们的皮,凌迟处死,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了他们。”

崇祯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脸阴沉的滴出水来。

孙传庭听到崇祯要凌迟处死,千刀万剐,五马分尸八大豪商,吓得腿肚子一哆嗦,暗道,该多疼啊?

“陛下息怒。”

“皇爷息怒啊,莫气坏身子。”

侍立一旁的王承恩,急忙上前,端起一杯香茶敬上。

“嗯,朕知道。”

崇祯接过香茶,喝了一口,平复心情。

“杨邦华快到了吗?”

“启禀皇爷,快了。”

“嗯!”

崇祯淡淡应答了一句,望向车窗外,一名母亲带着孩童走过,母亲手里端着一碗稀粥,粥清的很,没多少米粒,可母亲的脸上依然洋溢笑容,孩童蹦蹦跳跳,模样开心极了。

这便是大明的老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也不会造反。

此刻,古城门口,行来一队人马,领头的杨邦华,正与孙二交谈。

“孙二兄,部堂大人真威风,现在潼关城万民皆高呼孙青天,杨某佩服啊,对了,孙二兄,您说带杨某见一人,谁呀?这般神神秘秘的?”

“休得多问,到了便知。”

孙二并不多言,一脸严肃。

“就在前头。”

杨邦华视线里,出现一辆马车,马车的外观普普通通,就是挺大的,马车外围着一队人马,看打扮,像行商家的护卫。

粗看普普通通。

细看,杨邦化惊讶,他行伍出身,一眼看出这些人的不凡,这么多高手护着马车,马车里有谁?

“杨指挥使,您先等着,我去通报。”

杨邦华神情严肃点点头。

孙二疾走向一名侍卫,耳语几句,这名侍卫点点头,转身恭敬面向着马车帘内,也不知说了什么,杨邦华听不清。

片刻后,布帘打起。

“啊,部堂大人,末将参见部堂大人。”

杨邦华一眼,便见到了孙传庭,急忙驱步上前,躬身行礼,暗道,这位孙大人,刚杀的潼关城人头滚滚,抄了十几家豪商,现在正忙的时候,怎的忽的上了马车?

孙大人要离开潼关城了吗?

潼关城乱成了一锅粥,孙大人要是离开了,可咋办?

“杨邦华,见驾吧!”

孙传庭面无表情的注视他。

“见驾?”

杨邦华一楞,一开始没意识到见驾,是啥子意思?

待细看,他大惊,堂堂二品大员,封疆大吏,陕西三边总督的孙传庭,此刻,一脸严肃的站立。

马车内,坐着一名模样极年轻的人。

一袭青衣,外罩狐裘,腰系玉带,右手大拇指上带着一枚碧莹莹的玉扳指,年轻人神态自若,容貌俊俏,气度雍容。

这……?这怎么可能?

二品大员站着,年轻人坐着?

莫不是秦王驾临潼关城了?

可是,秦王有这般年轻吗?

难道是秦王府的小郡王来了?

不对,不对,小郡王还没这么大的面子,能让孙传庭站着,须知,孙大人铁血作风,乃是一块硬骨头,才不是阿谀奉承之辈。

“放肆,此乃天子尊驾,尔还不下跪见驾?”

“啊????”

杨邦华彻底惊呆了,脑子嗡嗡直响,回荡着天子,天子,天子,代天牧民,君临天下,哎呀个娘啊,吓死人了。

腿一软,直接趴在了地上。

“末将蒲城守御千户指挥使,杨邦华,叩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崇祯平静的注视他良久。

“起来吧,你近前说话,太远了,朕听不清楚。”

“是。”

“杨邦华莫要失仪,国朝礼仪,天子问话,你须回遵旨。”孙传庭提醒道。

杨邦华冷汗刷的湿透后背。

“是是是,哦不,遵旨!”

说完后,他也不敢站起来,直接爬向马车,俯身听命。

“朕可是老虎?”

崇祯忽的问道。

杨邦化一楞,不知如何回答。

只得不停的磕头,口中道:“末将有罪。”

“罢了,朕不逗你玩了,杨指挥使你莫怕,朕不是来问罪的,尔无罪,尔有功,朕要封赏你。”

崇祯双眼微微眯着,看向了杨邦华,仿佛看向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杨邦华,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一个湮没在历史的只言片语里的人。

渐渐清晰起来,与眼前的人重合。

时年国难,举家赴死。

如论多么糜烂的世道,总存在一些人不愿同流合污。

“王大伴,宣旨。”

“遵旨!”

王承恩手执圣旨,瞄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杨邦华,缓缓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蒲城守御千户指挥使杨邦华,尽忠国事,朕心甚慰,提拔尔为潼关卫指挥使,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