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引爆你的驱动力?
你手中的电脑、口袋里的手机都有精密的操作系统,你按下开关键时有数千条程序配合启动。类似地,驱动力也有它的操作系统,力量的开启也需要多种神经相互作用。心理学家发现驱动力基于这样的层次: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感→掌控感,当它们不断叠加后就会引爆最强的力量。
每个人建立动力系统的过程用时不等,也需要探索发现,且只能自己去发现,但是做这件事非常值得。如果没有按序进行,那么就如同那句老话“欠了的总是要还的”,与其经过多年后发现要做基本功,不如现在起就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这个过程其实只需要4步(图2-1):
第1步 激发好奇心:写下你的好奇清单
第2步 创造激情:走出好奇小屋,与人互动
第3步 召唤使命:在激情与目标的交集里发掘使命
第4步 活出使命:在行动中走向自主与获得掌控感

图2-1 建立动力系统四步法
第1步 激发好奇心:写下你的好奇清单
“从好奇开始?这是4岁小孩子才需要做的吧!请给我一些有用的建议!”
不知这是否是你的犹疑,总之在尝试这个方法前我是这样的。会有这样的迟疑,源于我们内心对好奇心的误解。
你担心好奇心会带你偏离生活的焦点,毕竟它就像一场不知终点在哪里的冒险;你担忧要为好奇心埋单的时间与精力,是不是忙碌生活中“奢侈的浪费”;你更困惑在这个“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的世界里,好奇心有何用武之地。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是什么让你打开这本书?不就是内心那个对“我的生命还有什么可能性”的好奇吗?
我曾试过各类方法,比如终极思维的“葬礼游戏”、可视化的愿景信,还有教练常用的平衡轮工具,也特别欣赏史蒂芬·柯维用“使命—愿景—价值观”视角来思考驱动力的话题,但是这些方法更适合在第3步中使用,我们不会错过。现在,我们还是需要从好奇心这个最容易做到的要素着手,点燃自己的驱动力。
好奇心其实分为“消遣性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和“认识性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两种,前者表现为无止境的喜新厌旧,而后者则表现为对事物探索得更深入、更有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我们谈论的正是后者。在这个信息差不断被缩小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区分方式出现了——有好奇心的人和没有好奇心的人。了不起的学习者正是享受好奇心红利的人,他们将在深入的研究里悄然建立起专业的护城河。
那么,如何激发你的好奇心呢?很简单,写下来。
我以达·芬奇的故事为例说明。
你一定听过《蒙娜丽莎》这幅画,创作者达·芬奇以画家身份被人熟知,但他同时还是科学家、发明家,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又被誉为“意大利博物学家”。
在他遗留在世的手稿中,有这样一页清单:
●估算米兰市区及其郊区的面积大小。
●在去科尔杜西奥路上的文具店里找到一本谈及米兰各个教堂的书。
●弄清楚科尔特维奇亚的大小。
●让一位数学家来教你如何把三角形变成正方形。
●询问佛罗伦萨商人贝内戴托·波提纳利(Benedetto Portinari),佛兰德斯那里的人是用什么方法在冰上走的。
●画米兰。
●询问安东尼奥大师(Maestro Antonio),堡垒上的迫击炮在白天或晚上是如何定位的。
●研究贾内托大师(Maestro Gianetto)的弩。
●找到一位水利学家并请他告知如何用伦巴第族人的方法维修水闸、沟渠和水磨房。
●询问太阳的大小。乔瓦尼·佛兰切塞大师(Maestro Giovanni Francese)答应会给出答案。
他似乎渴望了解所有的事情,无论是太阳的大小,还是造水渠和滑冰。他还想要画米兰。这就是达·芬奇的好奇清单。
你的清单又是什么样的呢?像达·芬奇一样不加限制地写下你好奇的事情,并找找交集。
为什么要找交集呢?这就和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有关联了,我们在第2部分里会分享更多细节。简而言之,找交集本身就是在进行组块式的模式识别,让你的大脑减负又聚焦。而每当识别一种模式时,我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作为奖励。想想小时候玩“数独”还有“对对碰”游戏时的快乐,你就能明白这一点。
用达·芬奇的清单找交集,你会发现其中不乏很多关于“大小”等数字类的描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地质学了。
达·芬奇也是出了名的勤奋,《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记录了他留下的、散在世界各地的笔记就有7200多页。这些笔记包括了绘画、工程、建筑设计、戏剧服装设计等草图,还有科学研究、拉丁语学习、重要事件的笔记,甚至包括待办事情的清单。因为他要忙的工作太多,传说他还发明出了一种睡眠法,让人可以不睡整夜的觉,而是每隔4个小时睡15到2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需要睡2个小时,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从事创作。真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这真正体现了“认识性好奇心”,也点出了激发好奇心的清单中我们需要投入关注的点。
每天花20到30分钟做做好奇心清单中和交集相关的事,比如听书、看视频、阅读或是加入一场讨论,做做小练习。目标是每天让你的好奇心得到一点点满足,从而强化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促进这个循环继续运行。滴水穿石,这种缓慢增长的策略最终会帮你积累足够多的专业知识。
当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你就可以与人更多地互动分享了。
第2步 创造激情:走出好奇小屋,与人互动
提到激情,你想到的是科比式大扣篮还是《速度与激情》的赛车手,或是在动感单车上挥汗如雨的状态?其实激情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它是“最初的一点儿发现,随后的大量发展,以及之后持续一生的深化”,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在《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里这样形容,这才是超越三分钟热度的成熟的激情。
仅有好奇心无法孕育出激情,在经过第1步后,我们还需要社交反馈的帮助。
当你走出自己的好奇小屋与人互动时,他人积极的关注会使你大脑中的社交系统分泌催产素,和多巴胺一起“奖励”你,从而创造出信任和爱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会巩固我们脑回路里的正反馈,将好奇心转化为激情。这个过程又被称为“米开朗琪罗效应”,即他人的反馈与表扬会“雕塑”我们,令我们更有活力,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就像达·芬奇的清单,除了蓬勃的好奇心,另一项值得留意的就是他与人的交往。清单共计15项,其中至少有8项涉及请教他人。不难想象,达·芬奇一定是位社交达人。
这个阶段,你不需要做论坛或演讲,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与合适的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收获。如果能幸运地获得肯定和认可,你就能更快告别新手的阶段了。
第3步 召唤使命:在激情与目标的交集里发掘使命
激情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只有寻求更强劲的驱动力与超越自身的目标结合时,我们才能收获使命感这款“动力燃料”。
使命感,经由德西与瑞安自我决定论里“归属”概念拓展而来,是指通过某些行为影响他人的欲望。
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意义,你本是带着“使命”而来,智慧的犹太人将此称为“召唤”。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表示,“所有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召唤,反映出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三个特点:①他们自身的能力;②世界对他们所能提供服务的需要;③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过程中所体会的愉悦感”。要召唤出你的内在使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认知;②要了解这些能力如何与世界某方面的需要匹配;③能从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到快乐。
在经过第1步和第2步后,你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接下来就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需要了,我将此过程形容为“宇宙订单”。

图2-2 可持续发展目标
请在宇宙向人类派发的这份订单里,尝试写下10个你想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那些让你茶不思饭不想,觉得如果解决了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问题(图2-2),这样做会激发你的行动动机,比如饥荒、贫穷、战争、环境保护、全球变暖、教育公平等。越具体越好,比如:不要写环境保护,而是写研发可降解的塑料袋。
然后,从你感兴趣的项目里找交集(图2-3),交集就是你要寻找的目标,这是你可以对这个世界释放的最大善意。

图2-3 在交集中寻找目标
比如,我的朋友对教育公平和医疗卫生问题更为关注,他和伙伴们便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公益组织名为“寰宇希望”,旨在为贫困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持续和高效率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不少父母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他们的暑期活动,为东南亚的贫困地区建厕所等。
使命,不仅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你的生命对你独一无二的召唤!
当你活在使命中,使命感也会改变大脑过滤信息的方式,使你的压力减小、复原力增强,并且提升幸福感,拥有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快乐”。
第4步 活出使命:在行动中走向自主与获得掌控感
根据德西与瑞安的研究,当我们做的或感兴趣的事情符合内心的价值观,也就符合了“自主”的内在驱动。
不过,什么程度的自主才够称为“自主”呢?我们来看看一些公司的案例。
谷歌公司创收最好的产品来自员工“20%时间”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员工可以把20%的时间用于自己的项目而非公司的项目。谷歌的这个做法其实是借鉴了美国3M公司(全称为明尼苏达矿业及机器制造公司),3M给予员工的自主额度是“15%法则”。我们现在随手用的便利贴,就是3M员工在这个可自主支配的15%的时间里发明的,而“只招真正成年人”的有着非凡创作力的奈飞公司,其核心更是让团队专注于寻找最好的、最具备执行力的创作者,然后请他们全职工作,但是公司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使员工成为高绩效者。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程度的自主?3M的答案是每周一个下午,谷歌的答案是一周8小时,而奈飞的答案是能自定义时间表就可以。
自主是否就是最佳驱动力呢?德西与瑞安继续研究,发现除了“自主”这个层次,还有“胜任”,《驱动力》的作者丹尼尔·平克则将其称为“专精”,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将这种驱动力表述为“掌控感”。掌控感,就是想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
要想实现不断精进的成长,就需要投入。而有效的投入需要不断找到挑战与能力之间的平衡,这个平衡区就是所谓的“心流”区。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表示,获得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难实现,属于“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这能让个人身心得到延展,让努力本身成为最棒的奖励。这种平衡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专注和满足,人们深深地活在当下,仿佛忘记自己在工作。
如何启动心流的触发器,我们会在后文“心流”那一章中细细描述。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心流体验固然美妙,但那只是一瞬间,如果想要达到专精程度,拥有真正的掌控感,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心流积累。这也意味着要日复一日地对自己发起适宜的挑战,从而持续保持心流的状态。我会在行动篇里谈到一些技巧,帮助你更好地保持这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