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 假议和,真出兵
大明天兵与倭寇两败俱伤,朝鲜平安北道战事渐停。
随着辽东都司一封奏报送往京师,顷刻间在大明朝堂高层引起轩然大波。
代理首辅赵志皋、大学士张位、兵部尚书石星、户部尚书杨俊民、礼部尚书李长春、吏部尚书孙鑨等,一众二品以上大员尽皆站在金銮殿下,等候万历皇帝朱翊钧发话。
朱翊钧侧着身子坐在龙椅上,将手中的奏折递站在一旁的大太监陈矩,沉声说道:“诸位爱卿,辽东巡抚郝杰、辽东总兵官杨绍勋、副总兵祖承训等都发来奏报,称朝鲜倭患已成燎原之势,非猛火重药不足以根治,恳请朝廷发大军方可助朝鲜光复,你们怎么看?”
众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互相观望却没一个敢做声的。
谁不知道调集大军去打倭寇才能帮助朝鲜复国?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辽东发来的折子他们都已经传阅过了,四千多名辽东精锐损失将近七百人,战损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倭军的人数在一万五以上,这还仅仅是平壤一地的倭军。
明眼人都看得出,光靠派过去的祖承训那几千人,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此前有消息称,侵占朝鲜的倭军有十五万人左右,根据兵部专业人士的估算,大明至少得出兵七万人,才能将这些倭寇赶进海里。
出兵七万谈何容易?而且保不齐倭军还有后续兵力。
从大明境内派大军去朝鲜,粮草得有人运输吧?打仗得有军械火炮吧?打倭寇得有战船吧?
打赢了要犒赏,伤亡的要抚恤,这可都是需要大把银子的!
而在场的诸位大人们,都清楚现在大明恰恰缺的就是银子。
为了区区朝鲜属国,动大明的经济命脉,这种稳赔不赚的买卖可太不划算了。
赢了什么实质性的利益都没有,输了却得要大明王朝的半条命,有些大明官员巴不得跟倭酋丰臣秀吉谈判,索性把朝鲜一分为二瓜分了才好。
况且能做到二品大员的,哪个不是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
一旦第一个表示赞同出兵,或者表示反对出兵,就会先暴露出自己的把柄,成为日后政敌攻击自己的手段,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人愿意做。
朱翊钧自然知道这些臣子们在想什么,于是直接开启了点名模式。
“咳咳,石爱卿谈谈你有什么看法吧?”
出乎意料的是,万历这次没有先让大学士赵志皋表态,而是点了兵部尚书石星的名。
被点名的石星猛的一惊,赶紧说道:“陛下,臣以为狮子搏兔尚且要用全力,何况倭寇乃豺狼也,我大明当派大军前往朝鲜平倭,给予其当头棒喝,让其不敢兴兵犯我疆界!”
作为兵部的老大,他的职责就是负责战争的规划,他的回答也是合情合理不掺杂别的因素。
“嗯,此话有理,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陛下圣明!只是银子......”
户部尚书杨俊民刚要开口哭穷,却见万历皇帝大手一挥:“如果户部银子不够,就从朕的内帑出!”
大明财神爷一听此话顿时不再言语,内心想的却是:这可是你说的!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为大明财政可是操碎了心。
“陛下,大军需要调派各路人马,需从各地召集精兵强将,还有粮草运输和军械调集,这些都需要时间准备,若是倭贼突然发难我们又该如何?”一听皇帝要调集大军远征朝鲜,赵志皋赶紧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赵阁老有何高见?”万历皇帝一直以来自诩有识人之明,他认为以赵志皋老成持重的新性,既然提出问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
果然,赵志皋的反应不出所料。
“臣认为我们可以做两手准备!”赵志皋缓缓说道。
“哦?细说。”
“臣认为,可以一边调遣选拔督抚武将等一干得力人才,并调集各地精锐军队前往朝鲜,同时也可派谴一能言善辩、且通晓倭国内情之人,与平壤倭将虚与委蛇,用假和谈为大军拖延时间。”
“另外,如果倭国真的愿意退让,咱们也不是不能假戏真做,将和谈继续下去。”赵志皋捋了捋胡须,侃侃而谈。
在他看来并非一定要打仗,只要倭酋肯做出让步,那么还是有和平解决方案的。
万历点了点头,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性很高:“打有打的准备,谈有谈的准备,那就这么办!”
“既然如此,朕想让李如松担任征倭提督,至于假和谈就让礼部派人去谈吧!”万历皇帝又看向礼部尚书李长春。
虽然说接待外宾和藩贡等涉外活动都是鸿胪寺负责操办的,但谈判这种事关大明天朝颜面的大事,还是得礼部的人才够专业。
“陛下,不可!”
事情还没完,这次说话的却是大学士张位。
李如松担任明军主将,对于这一点众人倒是没什么意见,不过在和谈人选上却意见很大。
张大学士一直有一颗躁动的心,在他看来直接赶走倭寇吞并朝鲜才是最好选择,谈判什么的根本不需要。
跟倭国假谈判派个人去应付一下也就算了,顺便打探一下倭军虚实才是正事,要派也得派懂军事的辩才,让礼部的人去岂不是成了真和谈?
“张阁老有何建议?”
万历皇帝倒是十分在意张位的意见,这位张阁老做事果决,还是比较对他胃口的。
“陛下,倭贼侵略朝鲜实为窥探中华,倭酋丰臣秀吉为此准备多时,岂能轻易罢休?议和只可是假,不可当真!应派遣机敏知晓军事之人方能胜任,亦可刺探倭贼虚实。”很显然,张位的意思是让兵部派人。
“张阁老所言有理。”石星马上附和道。
让他兵部派人去和倭将假和谈,自己就能从中多捞一笔功劳,这种好事怎么能平白无故让给礼部?
“张阁老,议和谈判乃是大事,不论真假都应当符合礼数,若无专业官员岂不露馅?”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直不说话的礼部尚书孙鑨,此时却出言与张位针锋相对。
万历皇帝皱了皱眉,却没有说什么。
张位以吏部左侍郎兼任东阁大学士,在地位上他的官比孙鑨大,但在吏部的话语权上两人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状态。
“偏僻小国、化外蛮夷懂什么礼数?忽悠哄骗他们就是了。”张位身为阁臣,自然底气十足的回怼。
“好了,议和人选就由石爱卿定夺吧!”万历摆了摆手,制止了还想和张位斗嘴的孙鑨。
如此一来,万历皇帝便一锤定音将议和人选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定夺,而对于究竟派谁去干这个事,石星心中也早就有了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