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年鉴201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行业发展与投资

农/林/水/国土资源

2013年农业统计情况

201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35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9万公顷,减少4万公顷。

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产2.1%。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产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产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产2.3%。其中,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20329万吨,减产0.5%;小麦产量12172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21773万吨,增产5.9%。

2009-2013年粮食产量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产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产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产2.0%。茶叶产量193万吨,增产7.9%。

全年肉类总产量8536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牛肉产量673万吨,增长1.7%;羊肉产量408万吨,增长1.8%;禽肉产量1798万吨,下降1.3%。年末生猪存栏47411万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增长2.5%。禽蛋产量2876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全年水产品产量6172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547万吨,增长6.0%;捕捞水产品产量1625万吨,增长3.5%。

全年木材产量836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1万公顷。

2013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中国林业网 2014年11月26日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之年,是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林业局紧紧围绕《“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扎实有力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并取得新的进展,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增加林业碳汇、服务国家气候变化内政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宏观指导

201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应邀到国家林业局,以“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作了专题辅导报告,从宏观战略层面深入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任务,为进一步做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了《2013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与分工方案》,明确了2013年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分工,启动了REDD+行动年,从减缓和适应两个层面统筹部署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二、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多哈气候谈判大会后国内外新形势,国家林业局及时组织召开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为落实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提出了《关于建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框架的报告》。调整重组了领导小组组成,明确由赵树丛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印红副局长、张永利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继续设在造林司,由造林司司长担任主任兼部门联络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实行以工作组为责任主体的组长负责制,形成了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协调运转更为高效的组织架构。

三、增加森林碳汇

围绕实现“森林面积净增4000万公顷”目标,加紧组织实施《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稳步推进造林绿化。2013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9138万亩、义务植树25.2亿株,分别占全年计划101.5%和100.8%。碳汇造林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累计在18个省(区、市)完成碳汇造林30多万亩。围绕实现“森林蓄积量净增13亿立方米”目标,积极推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转向全面开展森林经营。下达2013年森林抚育计划1.05亿亩,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58亿多元。实际完成森林抚育1.19亿亩,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组织制定了森林增长指标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和森林增长指标中期评估评分手册,开展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省级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项约束性指标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增加约75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长约6亿立方米,分别超中期预期目标值20%和1倍。在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地方政府试考核评价中,27个省(区、市)森林增长指标获得满分。森林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确保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及为实现国家“40%—45%”目标作出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减少林业排放

全面加强森林管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力度,努力减少林业领域的碳排放。一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执法,坚决遏制林地流失势头,努力减少林地流失和森林资源破坏导致的森林碳排放。二是强化森林防火。2013年,全国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人员伤亡与前三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别下降33.2%、55.1%和23.6%,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连续五年下降,有效降低了火灾导致的森林碳排放。三是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格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制,着力应对外来重大有害生物入侵,积极推进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有害生物成灾率连续四年控制在5‰以下,大力减少了林业虫灾导致的森林碳排放。四是强化湿地保护恢复。投入调查人员2.2万多人、资金近4亿元,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新增国际重要湿地5处,制定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全面加强自然湿地保护,推进退化湿地恢复,维护湿地碳库总体稳定,减少湿地碳排放。五是强化荒漠化防治。2013年,在7省(区)30个县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遏制人为破坏,促进封禁保护区内植被恢复。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严格实行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放牧、禁止滥樵采的“三禁”制度,保护林草植被,巩固治理成果,减少人为植被破坏引起的碳排放。

五、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

2013年,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全国覆盖,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完成了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基础数据库和参数模型库建设,出台了主要乔木树种的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初步建成了全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具备了运用调查实测成果科学测算我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的能力。二是启动实施省级体系建设试点,编制了《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监测试点技术方案》,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活动基础数据指标体系,为解决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引起的碳汇核算奠定了基础。三是编制了《红树林湿地碳监测技术方案》,启动了红树林湿地碳储量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国重点省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调查准备。四是组织编制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年度报告和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总体方案。五是积极协调推进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项目立项,取得了积极进展。

六、强化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规范建设

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制度体系。一是为加强林业碳汇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组织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积极协调筹建全国林业碳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是组织完成了《碳汇造林技术规程》、《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立木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程》、《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技术规程》4项林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积极协调各方,组织完成了《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三个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备案发布。四是《林业碳汇项目审定核查指南》获得林业行业标准立项。

七、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

积极探索政策创新研究,努力构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加强林业碳汇交易政策研究。集中力量研究新西兰碳排放交易计划,开展政策调研,提出了《借鉴新西兰碳排放交易经验,积极推进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政策建议报告。为加强林业碳汇交易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组织起草了《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组织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林业问题深化研究,加快《森林法》修改进程,在已形成的《森林法修改草案》中拟增加发展碳汇造林、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的相关规定。三是积极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编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编制工作,明确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建设任务和试点示范工程。

八、抓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

加大科研力度,做实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林业响应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典型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科学识别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趋势。二是加强碳汇测算方法研究。开发了区域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模型,完成了暖温带主要人工林碳估算方法研究,引进了林业碳收支模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遥感模型等,进一步完善林业碳汇测算技术。三是加强林业增汇技术研究。完成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机制研究,筛选和优化增加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减少森林碳排放的经营技术措施。四是加强碳汇管理支撑政策研究。启动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积极推进REDD+国家战略、森林碳汇产权问题深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五是加强生态观测研究平台建设。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2013年新建生态站24个,已建站点达到140个,其中森林生态站90个、湿地生态站30个、荒漠生态站20个,为开展相关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九、积极参与履约谈判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履约谈判工作,服务国家气候外交大局。一是建设性参与REDD+议题谈判,为华沙气候大会通过的由7个决定组成的“华沙REDD+行动框架”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资金和技术问题的平衡,标志着REDD+议题完成了主要问题的谈判,为发展中国家全面实施REDD+行动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华沙气候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二是准确把握LULUCF议题谈判方向,参加LULUCF全面核算方法相关讨论,为应对发达国家统一2020年后土地利用核算方法研究提出谈判策略,并积极建议将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作为2013—2020年间合格的CDM项目,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三是积极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履约战略研究,完成研究初稿。四是参与开展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讨论,为第五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报告审评及《2013年京都议定书中经修订的补充方法和良好做法指南》和《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2013增补指南:湿地》两个重要技术文件出台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认真开展机关节能

贯彻落实中央国家机关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制定了《国家林业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意见》和《国家林业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确保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国管局《关于开展中央国家机关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考核的通知》要求,抓好国家林业局机关本级和有关直属单位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考核检查。继续做好日常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加强公共机构用油、用电、用水、用气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管理。积极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节能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参观节能环保展览,增强机关节能低碳意识。

十一、认真抓好宣传培训

组织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林业碳管理研讨会、第五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大会,在华沙气候谈判大会“中国角”举办了首场边会“林业碳汇的产权与标准化”,受到有关方面高度关注。成功举办了第七期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近130人。组织开发了两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远程培训课件,实现在线远程授课,成为普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知识、政策和行动的重要平台。截至2013年,编辑出版了50期《碳汇周刊》,订阅读者数近10万人。密切跟踪国际生态治理进程和应对气候变化新情况,认真编写《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问题动态参考》,截至2013年已刊出59期,共发布数百条有参考价值的政策信息,影响日益扩大。

201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014年06月16日

2013年是渔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出的指导海洋渔业发展的文件。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现代渔业建设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国务院文件的出台和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新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渔业部门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年渔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9351.89亿元,实现增加值8984.3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0104.88亿元,实现增加值5703.63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521.05亿元,实现增加值1637.1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4725.96亿元,实现增加值1643.60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53∶23∶24,增加值的比例为64∶18∶18。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855.38亿元,实现增加值1056.8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2604.47亿元,实现增加值1481.54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28.71亿元,实现增加值236.9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4665.57亿元,实现增加值2644.42亿元;水产苗种产值550.74亿元,实现增加值283.88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7∶5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6∶24;渔业增加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47∶5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76∶24。

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3038.77元,比上年增加1782.69元,增长15.84%。

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172万吨,比上年增长4.47%。其中,养殖产量4541.68万吨,同比增长5.91%,捕捞产量1630.32万吨,同比增长0.68%,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海水产品产量3138.83万吨,同比增长3.48%,淡水产品产量3033.18万吨,同比增长5.53%,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49。

远洋渔业产量135.20万吨,同比增长10.5%,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2%。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5.36千克(人口1360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3千克,增长3.97%。

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321.70千公顷,同比增长2.8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315.57千公顷,同比增长6.17%;淡水养殖面积6006.13千公顷,同比增长1.67%;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72。

渔船拥有量

年末渔船总数107.17万艘,总吨位1044.35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9.49万艘,总吨位989.55万吨,总功率2219.9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7.68万艘,总吨位为54.80万吨。

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6.36万艘,总吨位884.43万吨,总功率2018.98万千瓦;辅助渔船3.13万艘,总吨位105.12万吨,总功率200.92万千瓦。

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

渔业人口2065.94万人,比上年减少7.87万人,降低0.38%。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12.46万人,比上年减少11.12万人,降低1.54%。渔业从业人员1443.06万人比上年减少0.99万人,降低0.07%。

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2.94万吨,进出口总额289.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1万吨,出口额202.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进口量417.03万吨,进口额86.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8%。

渔业灾情

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总量损失162.26万吨,经济损失257.42亿元。其中,受灾养殖面积1079.72千公顷;沉船847艘,经济损失1.21亿元;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165人。

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国家海洋局 2014年3月

2013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3196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91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9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487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45.8%和48.8%。据测算,2013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513万人。

二、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9288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图1 2009—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图2 2013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平稳较快增长,海水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远洋渔业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海洋油气业 海洋油气业保持稳定发展,海洋原油产量4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海洋天然气产量12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全年实现增加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0.1%。

——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较快发展,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秩序进一步规范有序。全年实现增加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海洋盐业 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6亿元,比上年减少8.1%。

——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产业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增加值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

——海洋电力业 海洋电力业稳步发展,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全年实现增加值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较快发展,产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不断加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9.9%。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全年实现增加值1183亿元,比上年减少7.7%。

——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工程建筑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680亿元,比上年增长9.4%。

——海洋交通运输业 我国沿海港口生产形势总体良好,航运市场依旧持续低迷,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继续放缓。全年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72.7亿吨,同比增长9.3%;集装箱吞吐量1.69亿标准箱,同比增长7.3%。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增大。全年实现增加值7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973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3%,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8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12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8%,比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

2014年,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情况表

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3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页岩气调查评价开辟了我国非常规油气新领域。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

地质矿产勘查

201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额1223.8亿元,其中,油气矿产勘查投资764亿元,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459.8亿元。

表1 2013年我国主要矿产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注:石油、天然气为地质储量)

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显著成果,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73处。其中油气矿产36处,固体矿产137处(其中大型63处)。长庆姬塬油田、西南安岳气田、新疆准东煤田重要找矿成果。

矿产品对外贸易

矿产品对外贸易活跃,进出口总额1.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进口额增长2.9%,出口额增长6.3%。

原油、煤炭、铁矿石、铜矿、铝矿等矿产品进口量较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煤炭,2013年突破3亿吨,同比增长13.4%。

矿业权出让

全年出让探矿权1343个,同比增长27.3%;出让价款13.8亿元,同比增长16.9%。出让采矿权1962个,增长5.4%;出让价款52.9亿元,同比下降31.0%。

图1 2013年我国主要矿产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探矿权257宗,出让价款12.72亿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1596宗,出让价款38.38亿元。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启动浙江节约集约示范,继续推动广东、合肥、长沙黎托等地节约集约示范省、市、区建设。完成30个重点城市的行政辖区和中心城区建成区两个层次的城市节约集约用地调查评价和潜力测算,总结推广不同产业、行业60多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建立并完善了以“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为核心的三大类六中类共15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和数据库标准。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首次将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三率”情况纳入矿产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并实行网上报备,动态掌握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情况。全国油气、煤炭、铁等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的外业调查、实地核查、数据可信度评估等工作全面完成。

出台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公布了第二批37项先进适用技术,其中油气5项、煤炭7项、金属15项、非金属10项。截至2013年底,共公布99项先进适用技术。

基础地质调查

全年完成1∶5万区调面积21.3万平方千米、航磁25万平方千米、化探24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44%、50%、35%;

完成水文地质调查4万平方千米、环境地质调查3万平方千米。

完成1∶25万区域重力调查面积24万平方千米和化探13万平方千米,陆域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57%和66%;

完成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6.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20万平方千米。

完成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108万平方千米、1∶25万1.5万平方千米。

基础调查助推找矿突破

新发现拿若、铁格隆南铜(金)矿,成功圈定龙荣—卓不格布北矿化集中区,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引导拉动商业性勘查投资超3.2亿元,助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底,西藏多龙地区累计探获铜资源量1624万吨、伴生金481吨、银1393吨。其中,仅2013年度新增铜资源量(332+333类型)650万吨,伴生金103吨,银1115吨,实现了我国铜矿找矿又一重大突破。

矿山地质环境

全年中央财政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35.53亿元,同比减少24.1%。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全国已缴存保证金矿山数量为71726个,缴存矿山数量占比达80%。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国家统计局 2014年1月20日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8951亿元,增长19.4%,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5%。

图1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2013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7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9045亿元,增长20.8%,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8997亿元,增长22.6%,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

201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655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1%,增速与1-11月份持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86347万平方米,增长13.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增长13.5%,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5845万平方米,增长11.6%。房屋竣工面积101435万平方米,增长2.0%,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8741万平方米,下降0.4%。

201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9918亿元,增长33.9%,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图2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201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3.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27.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9.1%。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办公楼销售额增长35.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18.3%。

图3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

2013年,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34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销售额49327亿元,增长28.4%,增速回落4.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5191万平方米,增长16.8%,增速回落5.4个百分点;销售额16524亿元,增长26.9%,增速回落4.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1883万平方米,增长14.1%,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销售额15576亿元,增长19.6%,增速回落3个百分点。

201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2489万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加128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比11月末增加1696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5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346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201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9673亿元,增长33.1%;利用外资534亿元,增长32.8%;自筹资金47425亿元,增长21.3%;其他资金54491亿元,增长28.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34499亿元,增长29.9%;个人按揭贷款14033亿元,增长33.3%。

图4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2013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7.21,比上月提高0.83点。

表1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表2 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表3 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