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论

“双一流”大学战略是中国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部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国大学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大学评价的历史同样久远,可以说,自大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大学评价。无论是处于学术飞地“象牙塔”(Ivory Tower)的古典时代的大学,还是担当“社会轴心”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大学,它们都被这样或那样评价着,不同的大学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大学人等那里被赋予了不同的地位及待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大学评价早已从19世纪的情感心理评价迈入20世纪的科学计量评价,众多因素推动“大学排名新时代”悄然到来,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大学评价开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大学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属于高等教育评价的范畴,是大学评价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大学评价权是话语权,是国家教育主权和核心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特定标准体系对评价客体进行质化和/或量化排序的过程及结果的总和;所谓大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特定标准体系对大学系统及其要素等进行量化排序的过程与结果的总和;所谓大学评价学,是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研究大学评价中现象、活动、人物、问题、影响因素及运行规律等的一门专门学问。[1]世界一流大学是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智源,建成若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2]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系统梳理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法理依据基础上,解析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概念框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卡内基基金会《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2015)》高校分类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中国大学进行全新标准分类与特征质化,[3]科学构建以知识创新为根、办学效益为本、综合贡献优先的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评价的法理依据、方法论体系、动态监测机制和评价标准体系;运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数据库(Worl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Database,WHEDD)中的原始核心数据和时序大数据,对中国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B类、C类)的建设成效,对照标杆大学进行中期评价和实践验证,并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建设态势进行科学预测,据此开展中国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学遴选的前期研究,可为国家动态监测、跟踪评估、螺旋判别、柔性遴选、差异资助“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参考借鉴。

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与人才辈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内部原动力和联结外部世界的纽带,大学作为独特的高等教育组织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智慧源。高等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事业,其发展成效事关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强国必先强教,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百年来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之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共中央和国(政)务院在完成公立院校、私立院校、教会院校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院系调整等基础上,相继实施了重点大学工程(1959年)、“211工程”(1995年)、“985工程”(1998年)和“双一流”战略(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对何谓“双一流”大学、为何要建“双一流”大学、建设什么样的“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双一流”大学、谁来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如何评价“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等重大问题进行了顶层战略设计,140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除了在北京,还分别在武汉、青岛和徐州办学)进入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其建设成效的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估体系、动态管理及进退机制等成为大学评价研究的新焦点。“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4]高校办学质量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民族发展潜力的显著标尺,一流大学可持续知识创新、核心技术研发与卓越人才培育对新时代中国和平崛起日趋重要。

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与国家的承诺,也是人民与民族的期许,更是大学人的使命。改革开放44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年来,中国获得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在国家四轮高等教育战略工程的强推助力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二级跳”,2017年进入后大众化到普及化过渡的初级阶段,在校学生数达到3779万,居全球首位,高等教育主要矛盾随之发生转移——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教学(一流专业)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其水平与质量评价越发引人关注。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一流民族的重要名片、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成合作共赢、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人力资源保障与重要智力支撑。[6]“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即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大学,既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度,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也要在守文持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创新突破中传道弘法,传承大学精神坚守大学信仰、坚守大学理念重塑大学灵魂,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绿色大学发展,脚踏实地闯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的中国道路,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符合本国国情、全球规则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创新系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模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依托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知识创新的速度、技术创造的效度、人才培养的高度。鉴古知今方能古为今用、学贯中西方能洋为中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对中西方教育历史文化精髓进行综合凝练、融汇转化。中国高等教育源远流长,先后涌现出稷下学宫、岳麓书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世界级高水平高等教育机构。昔日的“大学”曾是“象牙塔”,是“博雅广学”(Liberal)的世外飞地,是与研究基础学问、基本礼仪的“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相对的高等学府;现代的大学已是“社会轴心”(Social Axis),迫切需要学术大师、技术大匠,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培育、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创与国际交合等核心职能的支撑引领作用。[8]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古今大学其形相异但其质相同,古为太学今称大学,都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大学的核心价值是知识创新、培育人才。大学是联通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的桥梁。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必须在道德层面有更大担当、在精神层面有更高追求,大师探求真理、大学培育英才——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9]

建设“双一流”大学是实现“教育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富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动力。[10]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时代议题,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国家的重要品牌、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既创造了辉煌的先发内生型的古代高等教育体系,也经历了坎坷的后发外生型的近代高等教育变迁,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的伟大梦想,是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助力中国和平崛起的重大举措,更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高等教育强国梦,必然要求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五个一流”),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技、提供一流服务。[11]建设和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由优变特,任重道远,只有先扎扎实实建成高等教育强省(自治区、直辖市),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并孕育出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毫无疑问,首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如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地质学、唐山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北洋大学的化学化工、圣约翰大学的医学等中国历史名校的一流学科群一样,必然诞生于“中国土壤”“中国生态”“中国场域”中,在中国大学集团内生长出享誉世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大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12]科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武器,建设“五个一流”大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的作用。没有高等教育科学理论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很难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也不能行将致远持续突破,[13]即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怎么做、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直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是良性互动的,通过“五个一流”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学科、培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学者、产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这是高等教育学人改造学科建设范式、化解“学科危机”的必由之路。[14]具体而言,学术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道德使命和社会责任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学科,形成一流高等教育思想体系。[15]

在理论构化层面,“双一流”大学是“国之重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国之大事”和“国家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6]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全球眼光、中国特色世界标准,从理论与实践之维上持续推动中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科学构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系统,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评价思想体系。具体地说,在遵循社会进步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等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科学评价标准体系,[17]从而为国家、政府和大学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咨询。第三方独立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逐步解决新时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学、大学评价学、计算教育学[18]、教育计量学、元宇宙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下,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运用新科技独立开展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有助于各方了解中国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期和期末建设绩效、中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的遴选结果,为党和国家开展第三轮“双一流”大学柔性遴选等提供参照,也可为中国学界的高教理论话语逐步转化为世界性实践话语提供中国表达,更可为中国大学评价标准上升为全球大学评价标准、破解全球大学评估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开辟发展中国家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

在具体应用层面,对广大学子而言,“高考”“研考”“博考”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阶段,本科挑大学、研究生选学科、博士生选导师,乃是人生命运转折的一次重要选择。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命运,因此,对于2023年即将参加“高考”“研考”“博考”的同学而言,一本科学而又权威、简约而又系统、汇聚众多专家心血与智慧的报考志愿指南是其出入考场追求梦想的伴手宝典。为考生及家长“挑大学、选学科”等提供“贴心服务”和“精准资讯”,不浪费“高考”或“研考”的每一分,为成就人生梦想迈好人生的关键一步,是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A IA-Innovation Team of University Evaluation Research)和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聚全国跨学科顶级专家精心打造《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一书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该书也可作为中国大学书记、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办学治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的得力助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法规政策等的决策参考,对外教育文化交流展示的民族品牌。

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议题。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大学,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组织的博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博弈竞争。可以这样说,中国高校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技和一流的人才提供支撑。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19]、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评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美好期许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下,一所大学、一个市域、一个省域、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建什么样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如何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以中国特色为统领。对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双一流”课题,所有中国大学、大学人必须做出回应、做好回答,争取考个好成绩。

在国家推进“放管服”政策的大政方针下,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和大学评价,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时代趋势。安邦研究院是致力于大学评价和创业创富研究的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是以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为网络服务、数据支持和成果展示平台的国内教育评价领导品牌,重点开展中国大学评价、创业创富研究和高校发展咨询等专业工作的第三方独立评估组织。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基于1987年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是目前国内持续开展大学评价研究时间最长的研究团队,至今已有30多年。2003年,该合作团队率先发布以“人才”“质量”“贡献”“影响”为主题特色的大学排行榜,并率先开展中国大学新分类标准的研制、应用和示范工作,首创覆盖中国大学“星级排行榜”,长期专注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元研发与推广示范工作,被誉为中国透明绿色大学排行榜标准制定者。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无论是国外机构还是国内机构,对中国大学的评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外行评价内行的情况,如有的机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来自计算机专业、化学专业、图书情报专业、冶金专业、传媒专业等。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大学评价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与核心成员几乎都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学科规训,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是教育学科的专家能手。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由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知名教授和专家构成,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领域理论创新专业、专家教授人数较多、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较为合理、学科领域分布广泛、大学评价研究持续时间长、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效果较好的一流研究创新团队。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科学计量、大学评价和创业创富等理论、政策和应用研究,对国内外大学发展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理论素养;在众多跨学科、跨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推动世界标准、中国特色、行业标杆的大学评价公益事业。迄今为止,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专家承担的有关中国大学评价和教育评鉴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数量、质量、影响力等指标上居全国前列。

30多年来,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核心成员联合推出了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和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国大学富豪校友调查报告等一大批研究成果,经国内外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和转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学术影响。自2003年以来,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核心专家先后与国内外多家权威新闻媒体合作,连续发布了《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亿万富豪调查报告》《中国大学创业富豪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等6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中国特色的系列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论和数据被教育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等转载、参考、报道和正面引用。30多年磨一剑,安邦大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致力于创立中国大学评价、中国青年富豪调查的行业品牌、民族品牌、世界品牌,力争打造富有中国特色,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调查、战略咨询公益领导品牌。

教育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好大学要靠拼搏得来,好事业要靠奋斗开创。上大学尤其是上个好大学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选择,更是家庭的一项重大长期投资,事关重大,更应小心谨慎、多方参照。[20]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并伴随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大学排名)和创业创富等最新发展潮流,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已成立30多年,此书既是对过往工作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凝练,也是送给2023年参加“高考”“研考”“博考”学子的一份人生见面礼和通行证,预祝大家“旗开得胜,金榜题名”,开启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