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任何一种生产关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按照一定规律发展,最后又必然被另一种生产关系所代替。所以,尽管各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从表象看来错综复杂、纷繁无序,而实际上,在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总是隐藏着各种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各种经济现象的运动变化。政治经济学既然以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就必然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经济现象,同资本家赚钱发财、追求剩余价值这种经济现象就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退出历史舞台,或者在新的条件下改变其作用形式。所以,除了个别的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外,经济规律都是历史的规律。
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只要存在某种经济条件,同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要发挥作用。社会经济运动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人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法律去发明、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各种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以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建设就能较快地发展;只要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到挫折,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把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很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对各种经济理论的学习外,还必须反复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只要有社会生产存在,不管是哪种社会,这种经济规律都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种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人们称它为一般经济规律。第二类,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里,由于存在着相同的经济条件,某些经济规律就必然在这几个社会存在并发生作用。例如: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因此,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这些社会形态里都存在并发生作用。这种在某几个社会形态里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一般称为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类,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由于有些经济规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只在某一种社会存在,因此,这些经济规律就只能在某一种社会存在并发生作用。例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就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而按劳分配规律就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作用。这种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称为特有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中,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与其他特有经济规律不同,它表明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并决定着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所以,基本经济规律能够体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而其他特有经济规律只决定社会生产的个别方面,并在这个特定的方面起作用。
一方面,各个社会形态由于存在着共有经济规律而相互联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因而都存在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竞争规律等,使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经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特有的经济规律又把各个社会形态区别开来。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两种社会性质上的区别。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各种经济规律。这些经济规律既包括共有经济规律,又包括特有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规律性质与类型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以揭示经济规律为己任的政治经济学也有所细分。政治经济学可以分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经济规律或共有经济规律。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的是个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运动的规律,即适用于人类社会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有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争取阶级利益的思想武器。因此,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要研究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确立其统治地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相对比较短暂的一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和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也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创造永久的“神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严重的“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经济社会结构深层变化,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垄断后的发展阶段。如何认识和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新任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剩余价值生产、分配过程和劳资关系等层面上发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不断容纳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决定了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一个比原来的预测要漫长得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曾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不过是其客观历史规律在现阶段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最终结果,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关于这一过程的长期性,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还包括根据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为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其中,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来自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抛弃传统的理论模式即“苏联范式”,转变为解释、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和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任务,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般规律,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等,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决策依据。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进行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有适应中国国情、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关于中国经济学走向何处、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问题讨论得非常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冷静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基于中国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以及在中国如何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和新命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典范,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含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二是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
2.关于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以开放的态度,引进和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概念、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和中国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阐释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进步。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即在资源短缺情况下的行为选择的科学,本身有着一般规定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为国家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因为资源短缺及其有效配置是任何社会都要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实现最大经济福利也是任何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在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又要看到我们需要从西方经济学中吸收合理成分和精华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筑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自己的独特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解释,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成为一门“面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和“学以致用”的经济学。
3.关于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等,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因此,将中国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并没有过时。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一样面临着新的环境和约束条件,技术创新、环境与生态、政府功能、人力因素(包括素质、智力、心理、健康等)以及社会文明对经济发展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而应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增强经济学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
4.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第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二,要用好科学抽象法,要从大量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中找到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律与性质,提炼出经济学的一般范畴,并从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表现,从而在本质上把握现实。第三,要引入和正确使用数学工具。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工具、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数学不能代替理论分析,数学不能创造出思想,数学只是表达思想和理论逻辑关系的工具。构建中国经济学,要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抽象法、对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充分重视现代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数学和其他有用的分析方法充实自己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