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姐姐的糕点
陈炜回到家中,买的东西都是刘宝提的,陈炜有些不好意思,想给他两个钱,却被刘宝义正言辞的拒绝。
父亲和母亲看到院落内堆着许多东西,忙不迭过来迎接。
虽然李氏嘴巴喋喋不休的说陈炜乱花钱,但脸上还是漏出了笑容。
陈炜买的东西都不贵重,但却都是父母当下亟需的。
“姐呢?”
李氏说她在厨房做糕点,今天父亲又用木柴盖了一间简易的厨房,小院还打算扩建一间房间给陈炜住,把堂屋空出来,以后一家人就能团团圆圆坐在堂屋吃饭了。
“娘,不行花钱雇两人来施工吧,父亲一人做工也挺累的。”
陈仲义摇头道:“不累。”
李氏当然不愿意乱花钱,这些钱她都精打细算过了,等存够钱了就去隔壁村给陈炜提亲,她早就物色好姑娘了,只不过家里太穷,没聘礼。
还有姐姐陈袖,今年十六了,还没找人家。
和后世不同,明朝嫁女儿也要陪嫁的。
晚饭吃了粥,陈袖的厨艺很好,尤其这年糕点心做的十分可口,明明仅仅只用了糖和面,陈炜也不明白为啥陈袖做的糕点就那么好吃。
“姐,你手艺真不错,明早给我多做点糕点,我拿城里卖去。”
陈袖微微笑了一下,漏出浅浅的酒窝,然后将目光朝李氏望去,征求李氏的同意。
李氏对陈炜道:“人那北平城什么好吃的糕点没啊?那么多糕点铺子五花八门用料还多,拿去谁买呀?”
陈炜道:“试试嘛,姐姐手艺这么好,万一卖的很好呢?”
李氏也没再多说,反正就试一次好了,都是机会,说不得还真让陈炜说中了呢?虽然她没抱多大希望。不过只是多用一点面,花不了几个钱。
天色渐晚,村落漆黑一片,家家户户皆进入梦乡。
……
晚灯照耀紫禁城,皇宫内千万灯火和天空的星斗交相辉映。
夜深了,养心殿内灯火入昼。
三十三岁的弘治皇帝依旧还在忙碌,三十三岁,正是一个男人风华正茂的年纪,然而弘治皇帝已经两鬓斑白。
自他登基后,就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前朝留给他许多烂摊子,他一身都在励精图治,如此才堪堪让弘治出现中兴的局面。
“皇爷,太子来啦。”
一名内宦在弘治皇帝身边轻轻呼喊。
弘治皇帝揉了揉额头,将奏疏放在一旁,这是从东南发来的奏疏,东南最近闹了点小倭寇,弘治皇帝一直没当回事,在他和内阁看来,明朝最大的敌人依旧在北方。
所以弘治朝的军事战略重点也都朝北方移去。
本来以为东南的那点小倭寇,设了备倭指挥司就能解决,然而事实却和他想的大相径庭。
已经一年多了,东南的倭寇渐渐出现萌芽的姿态,祸患也越来越多,前些天居然还进入了宁波的一处村落抢劫。
最可恨的是,明军去剿倭,结果倭寇的影子都没看着。
“让太子进来吧。”
弘治皇帝沉思了一会儿,才对一旁内宦开口。
他这半生,最对不起的便是他的嫡长子朱厚照,文官们都知道他这个儿子顽劣,他也知道,可他分不出心去教育朱厚照,只能求朝廷最博学的翰林院庶吉士去教育朱厚照。
结果并没有什么用,朱厚照依旧和一样顽劣。
“爹。”
朱厚照迈着王八步,大喇喇的走了过来。
弘治皇帝无奈的叹口气,蹙眉道:“你走路就不能有走路的样子吗?”
“旁人不知道还以为朕养了一个痞子流氓出来!”
做父亲的都是这样,都盼子成龙,尽管这个子一点都没有龙的样子,但他还是给与朱厚照最高的期望。
子不教,父之过啊,弘治皇帝不得不扮演一个严厉的父亲教育起来自己的儿子。
朱厚照道:“爹,我知道你最近为啥烦心。”
“不就东南出几个小倭寇嘛。”
弘治皇帝气不打一处来,道:“是!你和杨学士说你等朕死了你当皇帝后,亲自带兵去剿倭是不是?”
朱厚照道:“那可不!”
“你!”
弘治皇帝气的脸色铁青。
朱厚照道:“不过,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有个新想法。”
“说完赶紧走!”弘治皇帝捂额,他怕又被朱厚照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给气死。
朱厚照道:“爹,你有没有想过,这东南倭寇屡剿不灭,是不是有东南汉人通倭?”
朱厚照这话说完,弘治皇帝登时就愣住了。
他双眸猛地瞪大,不确定的道:“你说什么?通倭?!”
东南倭患,久除不尽,他始终觉得奇怪,朱厚照这话,无疑给了弘治皇帝当头一棒。
未必没有这个可能!
他怎么就没朝这上面去想?
弘治皇帝盯着朱厚照看了半天,问道:“杨廷和让你来说的?”
朱厚照:“啥杨廷和?干他什么事?”
“爹你就说对不对吧!”
看朱厚照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弘治皇帝板着脸道:“你真以为东南汉人不怕死?如此诛九族的事他们会干?”
“多动动你的脑子好好思考思考,成了,回去吧。”
啊?
这不对吗?
那算了。
朱厚照一脸无所谓的走了。
等他走后,弘治皇帝才深深吸了一口气。
他之所以没认同没夸朱厚照,就是怕他骄傲,想打击打击他的气焰,让他好好沉淀学习。
很显然,朱厚照这话给了弘治皇帝很大启发,等朱厚照走后,弘治皇帝才道:“去,召三阁老来养心殿!”
“皇爷,这么晚了……”
弘治皇帝表情像要吃人:“去宣!国之大事,容不得耽搁!”
“遵旨。”
弘治年间的三名内阁辅臣都是明朝首屈一指的治国能臣,能谋擅断,是弘治中兴的最大功臣。
当弘治皇帝将朱厚照的想法告知三阁老后。
内阁次辅李东阳才小心翼翼的道:“皇上,此事……臣不敢随意决断,对于无查证之事,臣不敢随意断定!”
东南时有倭寇入侵,虽然只是萌芽阶段,对大明产生不了太大的威胁,但就因此断言是东南某些汉人勾结倭寇,这未免有些过于武断,若是随意派都察院去浙东查,未免会让东南局势不稳。
东南是大明重要的赋税来源,东南不稳,则明政府不稳。
李东阳擅长谋略,却不擅长决断大事。
所以内阁的大事都是首辅刘健决定。
此时刘阁老出列抱拳道:“皇上,此未必没有可能,但又不能大动干戈,不若派人先去东南摸摸底?”
这一夜,乾清宫内无眠,弘治皇帝和内阁讨论了许久,旋即东厂北镇抚司指挥使牟斌亲自带东厂番子离开北平,直奔东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