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统战纪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合肥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全面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帷幕。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下,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以《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为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组织派遣一批中共党员到合肥地区建立和发展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起,经中共中央的交涉,一批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的中共党员相继获释。同年11月,李世农等一批合肥籍和曾在合肥地区工作过的中共党员受中共驻南京办事处的委派,成立了中共皖中工委。1938年1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和“抗大”学习的中共皖西北原特委领导成员曹云露、张如屏,受中共中央组织部派遣返回安徽,在合肥北乡杨家庙组建了中共安徽工委,曹云露任书记、张如屏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中共安徽工委建立后,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的组织。整个抗战时期,合肥地区先后建立了12个县级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寿县县委、合肥工委、肥西工委、肥东工委、合肥中心县委、合肥县委、肥东县委、全合县委、定合县委、淮南铁路工委、合巢工委、巢合庐中心县委、合巢县委),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抗日团体、整编地方武装,开展抗日和反摩擦斗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初,国民党新桂系出兵安徽抗日,国民党合肥县政府成立了民众动员委员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军队、抗日武装和各界民众在合肥地区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二、国共两党在合肥地区合作抗日

新四军挺进合肥地区抗日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誓师东进抗日。4月,进至庐江县金牛镇、盛家桥一带。5月,取得首战蒋家河口大捷。随后,四支队又相继取得范家岗、棋盘岭和庐江县城战斗的胜利,迅速打开了合肥地区抗日局面。1938年9月,四支队七团在合六、合安、舒六等公路沿线全线展开伏击战,八团在肥东梁园一带打击汉奸武装。其中,七团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在合肥西乡花子岗、五十里埠、三十里岗和合肥城郊,成功伏击十余次,沉重打击了日军汽车运输线;八团在梁园、石塘桥、马集、龙城一带成功地击溃了葛传江、杨建舟汉奸武装,在合肥东北磨店子消灭了汉奸刘孟乙的伪维持会,在桥头集对日军据点连续3次袭击、破坏铁路数十里,并打退了日军对八团驻地的两路偷袭,真正打出了新四军的抗日威名。1939年1月,新四军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扩建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东进到皖东津浦铁路两侧活动。1939年5月,新四军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江北指挥部,开始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7月,在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部队整编为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其中,四支队以定远藕塘为中心开辟了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五支队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开辟了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坚持在巢县、无为、庐江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江北游击纵队积极巩固巢湖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广泛团结地方抗日力量,成功地争取了巢南山区大刀会武装,将其改编为巢南独立团。1941年3月,新四军第二师决定抽调部分武装配合地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实现“坚持路西,巩固路东”战略任务。6月,二师十八团政治处主任杨效椿带领80余人越过淮南铁路进入寿县境内,组建了淮西独立团,活动在北起淮河,南至吴山庙、西四十铺,东起水家湖西数里,西至瓦埠湖滨,方圆100余里。淮西独立团在人少武器差的情况下,充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结合,多次粉碎日伪顽军的“围剿”和“扫荡”,从北到南,由点到面,不断创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重新整编,活动在津浦铁路两侧的第四、第五支队等部改编为第二师,活动在巢湖东南的江北游击纵队及从皖南突围到江北的新四军部队改编为第七师。合肥地处二师、七师之间,大块地区被日、伪、顽三股势力所控制。从1941年10月起,合肥地区中共党组织积极配合新四军部队,成功开辟了二师、七师交通线,保证了淮南、皖江两块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一直保持到抗战胜利。

合肥保卫战

1938年4月,日军第6师团板井支队侵占芜湖后,为配合徐州会战,开始北犯合肥。当时,国民党在合肥驻军只有第11集团军的一个旅。为“确保淮南要地,阻止日军北进”,第26集团军第10军第41师、第48师奉命由湖北英山、河南商城移防合肥,在合肥城内三育女学(今南门小学)设立总指挥部。其中,第48师142旅布防于合肥城、店埠一线,144旅布防于梁园、八斗岭一带,第41师布防于合肥东北元疃、靠山集、曹家店一带,合肥警备司令部所属的保安第5团、第7团和巢湖水警部队炮兵团统归总指挥部调度指挥。1938年4月30日,日军占领巢县和合肥东南的夏阁镇,待机进攻合肥。5月10日,日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巢湖乘船偷渡至烔炀河;另一路沿淮南铁路沿线向合肥方向推进。5月11日拂晓,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龙泉山至白马山一带开始交火,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14日,其中以合肥城南的朱家岗、王大郢、葛小店的战斗最为激烈,中国军队多次与日军展开肉搏。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5月14日下午,合肥沦陷。在英勇悲壮的合肥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中下层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伤亡严重,表现出中国军人英勇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合肥失守后,国民党第26集团军被调往其他战场。1938年底,桂系第21集团军重返合肥地区,其中第7军138师412旅、414旅进驻合肥西乡,第48军176师进驻津浦路西的瓦埠地区。

大蜀山歼灭战

合肥沦陷后,日军在合肥先后建立伪政权,招编伪军,占领淮南铁路沿线要点。中国军队以广大乡村为根据地,不断打击日伪军的扫荡和淮南铁路沿线的各据点。1940年1月3日,驻合肥的日军城防司令官三浦中佐率两个中队到合肥西乡周新街(今农兴集)扫荡,国民党军队第183师414旅旅长郭少文、第412旅旅长龙炎武在组织部队反击的同时,紧急电请新四军江北纵队和周边友邻部队共同围歼日军。日军在仓惶撤退途中,被合肥抗日人民自卫军第1大队堵截,只得改道向大蜀山方向撤退,又被早已赶到的安徽省保安第5团阻击。4日下午,三浦中佐和200多名日军全部被击毙。与此同时,合肥城内的日军派出100余人出城接应“扫荡”部队,而新四军江北纵队的增援部队已越过淮南铁路线,赶到了合肥西郊十里庙附近设伏,当场毙敌数十名,残存日军仓惶逃回城内,紧闭城门待援。国共军队和地方抗日武装乘胜追击,5日中午,炮击合肥城内日军,击毙由蚌埠赶来增援的日军少将小琦。这场大蜀山歼灭战,是国共两党军队在合肥地区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典范战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显示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战斗的英雄气概。

三、合肥地区民众抗日团体

合肥县民众动员委员会

1938年3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在六安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这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抗日团体,虽由国民党政府主持,但大部分成员为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救亡,动员各界民众支援抗日,开展锄奸、征募、慰劳等。1938年6月,合肥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在合肥西乡刘老圩成立。不久又相继成立了合肥县抗日工作团、合肥县妇女抗日工作团。合肥县动委会最初被国民党合肥县党部书记路世奎把持,1939年10月,中共党员田兰田担任县动委会指导员,在动委会和工作团中成立了中共支部。由于中共地方党组织在动委会中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县动委会在合肥抗日救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形式多样的民间抗日团体

合肥沦陷后,合肥地区各界民众纷纷组织起抗日后援会、抗敌协会、战地服务团等抗日团体。1938年6月,合肥东乡一批热血青年在石塘一带组织了“合肥东乡抗日救国协会”,后在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的宣传和帮助下,改名为“合二区青年抗日救亡协会”。不久,众兴、唐井、响导等地相应建立青年抗日团体。在青年抗日救亡协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合肥东乡大小集镇几乎都建立了群众性抗日团体,“工抗会”、“农抗会”、“商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各种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1940年,合肥县潜山、江夏、长镇等地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协会,他们与广大民众一起协助中国军队挖战壕、筑工事、运弹药、送饭菜、抢救伤员。这一时期,合肥抗日游击队伍的每次战斗都有民众自发组成担架队护送伤员,运送武器弹药和粮草。

四、合肥地区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合肥地区地方抗日武装蓬勃兴起。既有民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抗日武装,也有中共地方党组织和爱国进步人士建立的抗日游击队,以及国民党政府组建的抗日自卫军等。

民间抗日武装

全国抗战爆发后,合肥地区一些进步人士和名门望族等自发行动起来,或毁家纾难,或招募乡丁,积极筹组民间抗日武装。1937年,合肥南乡六家畈吴中英、吴中流兄弟联络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李蔚唐、黄麓师范学校校长杨效春等人,成立了合巢水陆联防办事处,募集枪支,操练演习,准备抗日。吴氏兄弟后来因遭到诬陷被杀害,造成了冤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合肥地区广大民众纷纷组织起来杀敌抗日,民间抗日武装蓬勃兴起。合肥沦陷以后,在合肥城内,部分市民群众自发组织“摸瓜队”,暗杀日军。在东乡,青龙厂、古城、西山驿、山王集等地村民自发组织自卫队,配合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打击日伪军。在北乡,广大群众纷纷组织民兵队,下地劳动带着武器,一有敌情就投入战斗。烟墩集、三河镇等地民众组织了民枪队和抗日自卫队,经常击杀进村扰掠的日伪军。

抗日游击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合肥地区中共地方党组织积极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在广大乡村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中共党员赵干臣等人以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委员名义,在合肥南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肥南抗日游击队,配合新四军四支队作战;次年春,肥南抗日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三营。1938年5月,桂俊亭、凌正明在合肥西乡大潜山一带成立了合肥抗日游击队,同年7月,合肥抗日游击队扩编为舒(城)六(安)合(肥)抗日支队,主要活动在舒六合边界地区,不断打击日军;次年7月,舒六合抗日支队整编为新四军五支队十五团二营。1938年9月,爱国人士阚伯衡等人在合肥东乡马集、阚集一带成立了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活动于石塘、马集、阚集、王铁、桑园、龙城地区,在开展抗日除奸的同时,还帮助新四军筹集粮款,帮助给养问题;次年11月,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一部与石塘一带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一起,组建了石塘地区抗日游击大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二大队派出张灿明担任教导员。

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

1938年2月,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推动下,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组织了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自卫军主要由各地民众武装组建而成,共有五路。其中,第一路军第二支队由郑抱真担任司令,主要活动于合肥北乡吴山庙一带,查奸细、打日伪,与新四军合作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同年底,郑抱真率部到合肥北乡青龙厂一带,与新四军一部组编,成立了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二路军由爱国人士李武德担任司令,主要活动在合肥西乡高刘集一带,经常在合六公路沿线袭击日军交通运输线。1939年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以“改编”为名,撤销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大部分自卫军指战员自行解散,一部分加入了新四军。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统战工作

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新四军挺进合肥地区后,相继在皖东、皖中、津浦路东和路西等地,配合中共地方党组织创建了大片抗日民主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确定的“三三制”原则,各根据地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1939年至1943年,合肥地区及周边先后建有5个跨地区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即合肥东南各区联合办事处、合肥县抗日民主政府、寿东南办事处、定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巢合办事处。各根据地在“三三制”政权建设中,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如寿东南抗日民主政权,对地方开明士绅广泛联络,在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参议会中安排了各阶层人士;对伪、顽政权中的基层乡保长“又打又拉”,对少数民愤极大、顽固不化者,坚决镇压,杀一儆百,对那些中间者和摇摆不定的人积极争取,促使他们站到抗日一边。与此同时,各抗日民主政权放手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建立“工抗会”“农抗会”“青抗会”“商抗会”“妇抗会”和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积极发展生产,合肥县各区乡抗日民主政府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成立了变工队,开展拥军拥政、互助合作,替军烈属代耕,帮缺劳力的农户劳动;坚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大大提高了根据地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

抗战期间,合肥地区虽然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顽固派却不断发动摩擦,掀起反共高潮。1939年秋,国民党合肥县政府举办了一期保甲训练班,中共地方党组织安排县动委会和县抗日工作团人员参与,遭到国民党合肥县党部诽谤和阻挠,为避免摩擦减少损失,部分动委会、工作团成员被迫撤到皖东和皖中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桂系顽军不断进犯合肥东北乡周家岗、界牌集、广兴集、梁园、古城、王子集等地,合肥地区中共党组织与新四军一起,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奋起自卫反击,多次打退顽敌,保卫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步伐,大举“蚕食”“围剿”抗日根据地。1945年4月、7月,新四军和中共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先后取得黄疃庙战役和白龙厂守备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合肥地区民主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初,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驻合肥。至此,合肥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在安徽省的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