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呼保义
郓城县,县衙。
书房中,石县令与押司宋江对坐,正在举棋对弈。
“哈哈,押司你输啦”
“大人棋艺一招,宋江佩服,这彩头还请大人笑纳。”宋江把桌边放着的银锭推到石县令近前。
县令也不看那银子,对着宋江说道:“济州知府大人有公文下来,半月前有贼人在东京城行凶,竟杀了太尉高俅之子并数百禁军。朝廷下旨,各地方官府悬赏贼人,并出兵剿灭当地的草寇。”
他嘬了一口茶,接着说道:“我郓城县旁的梁山泊中,正窝着一伙草寇。近来下山劫掠,杀了好几个大户,可谓是猖狂之极。济州三都缉捕使臣何涛也死在那晁盖的手中,借着这次的东风,知府大人有令,派遣济州兵马都监并二千厢军讨伐梁山,我县负责供应粮草。”
宋江闻言心中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抱拳应诺:“大人放心,我会安排好的。”
“呵呵,押司办事一向合我心意,自然是放心,还有那一应招待事宜也全部交给你办。”
宋江点头应诺,转身出了县衙。
别看宋江只是小小的押司,区区一个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小吏,却可不是一般人物。
押司不是正式的朝廷官员,在整个大宋官场连个屁都算不上。
但是官老爷们平时不接触平民百姓,衙门里的各种俗务都是交给手下吏员办理。
只要下面的人该孝敬的孝敬,他们也就懒得管这些琐事,反正任期一到就会调任离开。
可这些吏员不同,他们都是本地人,一代代扎根在地方,平时负责征税、清丈田亩、各种徭役,纠纷官司等,这些都是有油水捞的地方。
可以说,只要他们在文书上添一笔或者减一笔,都可以让普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所以在百姓眼里,这些平日能接触到的吏员,才是真大爷,必须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各种花钱买孝敬。
可宋江却不同,他仗义疏财,有求必应,丝毫不吝啬用自己手里的权利来卖好。
或者说,他志向远大,不图财,不图利,只图一个名声。
就好比有一个人在衙门里当差,能说得上话,不管你们熟不熟,只要你去找他,他都愿意帮你办事,并且没有一点架子。
你找他借钱,他二话不说就掏给你,并且还安慰你,这些钱兄弟先拿去用,如果不够了,只管再来拿,面子里子全都给足你。
试问这种人,谁不喜欢,谁不愿意亲近?
受过他恩惠的人不知凡几,他们走南闯北为宋江鼓吹名声,江湖中人皆称呼其为山东及时雨,又号呼保义。
可以说宋江不仅仅在这小小的郓城县,就算是在济州,在整个山东江湖中也是一等一的人物。
宋江走在大街上,脑海中思绪翻飞。
晁盖与他关系甚好,以前经常一起吃酒聊天。
上次在与朱仝的交谈中,他知道了如今的梁山寨主正是他的好兄弟晁盖。
他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讲究的就是要朋友多多,仇人少少,黑白通吃。
如今他知晓了,济州马上就会派官军前来围剿梁山,立刻有些坐不住了。
随即他赶紧加快脚步,回到了宋家庄内。
提笔写好一封书信,内容是告知晁盖官军的动向,好让他早做准备。
因为他好歹是官面上的人物,不好亲上梁山,于是便托了自己的弟弟铁扇子宋清代他送信。
铁扇子宋清向来对自己的大哥,唯命是从,以为榜样。
哥哥说的都是对的,如果不对,那肯定是自己没考虑周全。
听到哥哥要他上梁山送信,他也不询问宋江为什么要和绿林贼寇联系,接过书信便动身去了。
来到李家口酒肆,旱地忽律朱贵接见了他。
听闻是鼎鼎大名的及时雨宋江有书信要交于自家寨主,他不敢怠慢,立即射出响箭唤来船只,带着宋清上山。
梁山聚义厅内。
铁扇子宋清躬身抱拳行礼,说道:“奉我家哥哥的命令,特来送书信与晁天王。”
“哈哈,原来是宋江兄弟的同胞弟弟,不要客气,快快请坐!”晁盖接过书信,招呼宋清落座。
一番阅览,他心中有了数,笑着对宋清说道:“替我转达公明兄弟,此事我已知晓,多谢提醒。这份情我晁盖记下了,以后有什么需要梁山助力的,尽管开口,但无不可!“
他起身招呼吴用端来一盘银锭,递到宋清面前。
“辛苦兄弟跑一趟了,这里是一点小心意,给兄弟喝茶解渴。”
宋清哪里敢接,连连摆手拒绝,“晁天王,太客气了,这如何使得,若是接了这银子,回家后哥哥必饶不了我。”
晁盖也不再多说,寒暄一番后,让吴用送他下山。
“吴教授,就送到这里吧,莫耽误了你的事。”送了一里又一里,都快到宋家庄了,宋清忍不住出言再次劝吴用回去。
“哈哈,好,我这便打道回府,宋清贤弟还请慢走。”吴用摇着他心爱的羽扇不再拒绝,把一个沉甸甸的包袱递给宋清。
“这,这如何使得!”
“哎,大家都是自己人,不必客气。贤弟不辞辛苦跑这一趟,天王哥哥自然得有所表示。快快收下,必然不叫押司知晓。”
宋清拗他不过,半推半就接过了包袱,抱拳离去。
行至半路,他忍不住好奇,打开包袱一看。
这哪里是什么薄礼啊,金灿灿的光直照得他眼睛发晕,里面正塞着满当当的金条。
宋清哪里见过这种世面,当下也不敢隐瞒,将装满金条的包袱和晁盖代传的话,一五一十告知了哥哥宋江。
看着桌上的金条,宋江也不禁有些失神,倒不是他缺少这些黄白之物,只是被梁山的大手笔给镇住了。
“呀,多日不见,如今晁盖哥哥真是发达了。”
他连连咋舌,赞叹晁盖的豪气。
正所谓,我缺不缺不重要,受不受也不重要,但是你送不送却非常重要。
交情归交情,利益归利益。
人情用一次薄一次,成年人之间讲的都是利益。
这个道理晁盖知道,宋江也知道,正所谓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