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内在驱动:稳住自己的最好方式
1
孩子在看奥运会。问我:为啥大家都管苏炳添叫“苏神”?拿两块金牌的人,都没封神呢。
大概他最能代表一个普通人,如何逼近人类极限,又如何创造神迹。
百米短跑,9.83秒,意味什么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项目是黑种人的统治区。短跑,黄种人没先天优势,而苏炳添在黄种人里也非天赋异禀。国际优秀短跑运动员平均身高1.85米,苏炳添1.72米。跑100米,至少要比1.9米的大长腿们多迈四五步。以0.01秒判高下的竞技,分毫都是天花板。
可是,体育竞技,好看就好看在这。多少冠军,从来都不是人群里天赋最好的那一个,但他们肯定是人群里最专注、最努力、最不认输的那个。
他们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是普通人的一道神谕:心力精诚,天地开路。
2
2015年,苏炳添第一次跑出9.99秒的成绩。
日本网友称苏炳添是“亚洲的骄傲”,他们好奇,苏炳添究竟有什么秘诀。
后来是中国前男子百米纪录保持者张培萌回答了这个问题:“对短跑的领悟,对肌肉的支配,对节奏的把握。”
这话听起来稀松平常。练过的人才知道,同时做到有多难。
短跑凭的是神经本能。10秒内跑100米,即将全身之力浓缩在10秒内,又要有爆发力,又要层层推进,还要有条不紊分配给身体。慢镜头下,脚底触击地面的时间不到0.08秒,近似贴地飞行,是人类爆发力和速度的极限。
极限里拼极限,每提高0.01秒就是脱胎换骨。从9.99秒到9.91秒,苏炳添用了四年;再到9.83秒,又用了三年。这七年,表面看是肌肉、力量、技术,背后是无数次把自己逼死,再活过来。
从这点说,竞技体育里有宗教精神,它的感染力,也在于此。
3
对苏炳添的赞誉有很多。
看了很多媒体采访,最打动我的,是其教练的一句:“他的专注力,不是一般的高。知道自己缺什么,要怎么练,还极其自律。”
顶级竞技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表层技术,是人性里的感知能力。感知有多深,凝神有多强,身体的潜力就有多大。要极其专注,要极度灵敏,要空前忘我。
专注忘我到一定程度,人类经验就管不到他,老天爷对他也破例。这些人的心智和身体,就成了人类探索的工具。他们每折腾一下,人类的经验就再延伸一点,社会固有的偏见就再少一点。
这样的人,当然是神。
4
不管周遭如何混乱,人要学会稳住自己。
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微弱的确定性。这话是一个数学老师告诉我的。
那是个牛人,一个拿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学特级教师,风度翩翩,讲课在全省都有名。就是这么个人,唯一的儿子患有自闭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对这个病还知之甚少,他就自己研究国外最新的医学文献,自己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想想都知道,那有多难。可他坦然自若,整日笑意盈盈。有回讲课,自嘲说:我最不缺的就是教学耐心。
他小孩成年后,依然有自闭症,但已经可以靠弹钢琴自食其力了。因常年陪练,这位老师晚年弹琴也到了可以挣外快的水平。是的,他把教学之外的精力都给了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心气弱的时候,会想想身边这些“神人”,觉得他们都是来渡我的。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心稳住了,生活就稳住了。
5
杨绛说,现代人的问题是,“书读太少,想得太多”。
其实,大部分人是“书读太少,行动太少,而杂念太多”。人到中年,越发觉得,人活着,就要活在“行动”里,去做事,去学习。杂念少一点,行动多一点。
在一个缺乏共识、没有确定性的时代,人稳住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专注、自律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