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以真诚换真诚,是获得领导信任的不二法门
德宗贞元中,张延赏①在西川,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②有隙。上入骆谷③,值霖雨,道路险滑,卫士多亡归朱泚④。叔明子升⑤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啮臂为盟,更控上马,以至梁州。及还长安,上皆以为禁卫将军,宠遇甚厚。张延赏知升出入郜国大长公主第,[郜国大长公主,肃宗女,适驸马都尉萧升,女为德宗太子妃。]密以白上。上谓李泌曰:“郜国已老,升年少,何为如是?”泌曰:“此必有欲动摇东宫者,[边批:破的。]谁为陛下言此?”上曰:“卿勿问,第为朕察之。”泌曰:“必延赏也。”上曰:“何以知之?”泌具言二人之隙,且曰:“升承恩顾,典禁兵,延赏无以中伤,而郜国乃太子萧妃之母,故欲以此陷之耳!”上笑曰:“是也!”
【注释】
①张延赏:唐朝宰相,中书令张嘉贞之子。代宗大历初拜河南尹,徙荆南、剑南节度使,加礼部尚书。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卒谥成肃。
②李叔明:鲜于叔明,代为豪族。肃宗时擢明经,累官洛阳令,迁京兆尹。历官东川节度使及遂、梓两州刺史。德宗建元初,以破吐蕃功,加检校户部尚书。德宗幸兴元,出家资助军,加太子太傅,封蓟国公。
③骆谷:地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为关中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德宗由奉天逃往山南的时候曾途经此地。
④朱泚:初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部将,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与朱希彩等杀怀仙。七年,将士杀希彩,军卒推举泚为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因弟滔谋叛唐,受株连而落职,以太尉衔留京师。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军在长安哗变,德宗出奔奉天,泚被拥立为帝,建国号秦,年号应天。旋率兵围奉天,大败,逃归,变国号为汉。李晟复京师,泚出走彭原,为部将所杀。
⑤叔明子升:李叔明之子李升,《邺侯家传》及《旧唐书·叔明传》等本亦作“李昇”。
【译文】
唐德宗贞元年间,张延赏在西川,和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有仇。朱泚之乱时,德宗由奉天逃往山南,途经骆谷,正赶上雨季,道路湿滑危险,护驾的卫士大多逃到了朱泚那里。李叔明的儿子李升等六人担心有奸人趁机危害德宗,便一同咬臂出血立誓,轮流驾驭德宗所乘的马车,直到抵达梁州。回到长安后,德宗将他们六人都封为禁卫将军,给予了隆重的恩遇。张延赏得知李升常常出入郜国大长公主府后,[郜国大长公主,唐肃宗之女,嫁给驸马都尉萧升,女儿成为唐德宗太子妃。]便秘密地将这件事报告给德宗。德宗对李泌说:“郜国大长公主年岁已高,而李升尚年轻,怎么会这样?”李泌说:“这必然是有人想要动摇太子之位,[边批:发言正中要害。]是谁向陛下告发这件事的?”德宗说:“你不要问了,只管为朕留意这件事就够了。”李泌说:“这必然是张延赏说的。”德宗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泌将张延赏和李叔明之间的仇怨一一向德宗讲明,并且对德宗说:“李升承蒙陛下恩宠眷顾,主管禁军,张延赏没有什么能中伤他的地方,而郜国大长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因此用此事来陷害他罢了!”德宗笑着说:“正是这样!”
或告主淫乱,且厌祷①,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责太子。太子请与萧妃离婚。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②近已长,孝友温仁。”泌曰:“陛下唯一子,[边批:急招。]奈何欲废之而立侄?”上怒曰:“卿何得间人父子!谁语卿舒王为侄者?”对曰:“陛下自言之。大历③初,陛下语臣:‘今日得数子。’臣请其故,陛下言‘昭靖诸子,主上令吾子之’。今陛下所生之子犹疑之,何有于侄?舒王虽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复望其孝矣。”
上曰:“卿违朕意,何不爱家族耶?”对曰:“臣为爱家族,故不敢不尽言。若畏陛下盛怒而为曲从,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云:‘吾任汝为相,不力谏,使至此。’必复杀臣子。臣老矣,余年不足惜,若冤杀臣子,以侄为嗣,臣未得歆其祀也。”因呜咽流涕。
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对曰:“此大事,愿陛下审图之。臣始谓陛下圣德,当使海外蛮夷皆戴之如父,[边批:缓步。]岂谓自有子而自疑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覆家者。陛下记昔在彭原,建宁何故而诛④?”[边批:似缓愈切。]
上曰:“建宁叔实冤,肃宗性急,谮之者深耳。”泌曰:“臣昔以建宁之故辞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又为陛下相,又睹诸事。臣在彭原,承恩无比,竟不敢言建宁之冤,及临辞乃言之,肃宗亦悔而泣。先帝[代宗]自建宁死,常怀危惧,[边批:引之入港。]臣亦为先帝诵《黄台瓜辞》⑤,以防谗构之端。”上曰:“朕固知之。”
【注释】
①厌祷:以巫术祭祀祈祷鬼神。《资治通鉴》载:“(郜国)公主不谨,詹事李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皆出入主第。主女为太子妃,始者上恩礼甚厚,主常直乘肩舆抵东宫。宗戚皆疾之。”因此便有人告发大长公主淫乱,且在府中暗行厌祷之事。
②舒王:李谊,初名谟,昭靖太子李邈子。邈早逝,德宗爱其幼,取为己子,封为舒王。
③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
④建宁何故而诛:建宁,即李倓。倓英勇忠孝,却为张良娣、李辅国所谮。肃宗惑于偏语,赐死,俄悔悟。唐代宗即位后,追赠齐王,追谥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
⑤“先帝”句:李倓冤死后,李泌曾为之辩白申冤,并对肃宗曰:“陛下尝闻《黄台瓜》乎?高宗有八子,天后所生者四人……长曰弘,为太子,仁明孝友,后方图临朝,鸩镣之,而立次子贤。贤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欲以感悟上及后。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而贤终为后所斥,死黔中。陛下今一摘矣,慎无再!”以此劝诫肃宗不要再听信谗言,复杀广平王李俶。
【译文】
有人告发郜国大长公主淫乱,并且行巫术祈祷之事。德宗大怒,将郜国大长公主幽禁在宫中,并严厉地责备太子。太子请求和郜国大长公主之女萧妃离婚。德宗召见李泌,将这件事告诉他,并说:“舒王目下已经长大成人,性情孝顺友爱、温厚仁慈。”李泌说:“陛下您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边批:应急之法。]怎么会想要废掉他而改立侄子呢?”德宗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离间朕和舒王的父子之情!谁告诉你舒王是朕的侄子?”李泌答道:“是陛下您自己说的。大历初年,您对臣说:‘今天我得到了几个儿子。’我向您请问其中缘故,您说‘父皇让我把昭靖太子的儿子们当作亲子来看待’。现在陛下您对亲生儿子尚且疑心,更何况对侄子呢?舒王虽然孝顺,但您现在也要努力抛开此念,别再指望一个心怀戒惧的侄子来孝敬您了!”
德宗说:“你违背朕的心意,难道就不爱惜你的家族吗?”李泌答道:“臣就是因为爱惜家族,所以才一定要毫无保留地进言。如果因为害怕陛下的盛怒而选择曲意顺从,陛下改天后悔了,必然会怨恨、责怪臣说:‘我任命你为宰相,你却不力谏,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必然又会杀死臣的儿子。臣已经老了,残年已不值得顾惜,可如果冤杀了臣的儿子,让臣不得不以侄子作为后嗣,那么臣死后恐怕就享受不到人间的祭祀了!”说完便痛哭流涕。
德宗也哭着说:“事已至此,朕该要怎么做才好呢?”李泌答道:“这是关乎社稷的大事,希望陛下能谨慎考虑。臣本认为以陛下的圣德,足以让海外的蛮夷都像爱戴父亲那样爱戴您,[边批:放缓了劝说的节奏。]怎料您现在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如此疑心呢?自古以来,父子之间互相猜疑,没有不导致国破家亡的。陛下还记得当年在彭原,建宁王是因为什么被杀的吗?”[边批:劝说的节奏看似放缓,实则越发急切了。]
德宗答道:“建宁王确实冤枉,这是由于肃宗性情过于急躁,那些针对建宁王的谮害之言又太厉害。”李泌说:“臣当年就是因为建宁王之死,而选择辞官弃爵,发誓再不为天子近臣的。不幸现在又担任陛下您的宰相,又目睹这些父子相疑的事情。臣当年在彭原,承受的恩宠无以复加,可我最终也没敢为建宁王出言申冤,等到与肃宗请辞的时候,才敢说出这件事,肃宗也后悔哭泣。先帝[唐代宗]自从建宁王死后,常心怀恐惧,[边批:引入正题。]那时我也曾为了保护他,在肃宗面前吟诵《黄瓜台辞》,以防有人再找机会构陷他。”德宗说:“这些朕都知道了。”
意色稍解,乃曰:“贞观①、开元②,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对曰:“昔承乾③[太宗太子。]屡监国④,托附者众,藏甲又多,与宰相侯君集⑤谋反。事觉,太宗使其舅长孙无忌⑥与朝臣数十鞫之,事状显白,然后集百官议之。当时言者犹云:‘愿陛下不失为慈父,使太子得终天年。’太宗从之,并废魏王泰⑦。陛下既知肃宗性急,以建宁为冤,臣不胜庆幸。愿陛下戒覆车之失,从容三日,究其端绪而思之,陛下必释然知太子之无他也。若果有其迹,当召大臣知义理者二三人,与臣鞫实,陛下如贞观之法行之,废舒王而立皇孙,则百代之后有天下者,犹陛下之子孙也。至于开元之时,武惠妃谮太子瑛兄弟⑧,杀之,海内冤愤,此乃百代所当戒,又可法乎?且陛下昔尝令太子见臣于蓬莱池⑨,观其容表,非有蜂目豺声、商臣之相⑩也,正恐失于柔仁耳。又太子自贞元以来,尝居少阳院,在寝殿之侧,未尝接外人、预外事,何自有异谋乎?彼谮者巧诈百端,虽有手书如晋愍怀⑾、衷甲⑿如太子瑛,犹未可信,况但以妻母有罪为累乎?幸赖陛下语臣,臣敢以宗族保太子必不知谋。向使杨素⒀、许敬宗⒁、李林甫⒂之徒承此者,已就舒王图定策之功矣!”
上曰:“为卿迁延至明日思之。”泌抽笏叩头泣曰:“如此,臣知陛下父子慈孝如初也。然陛下还宫当自审,勿露此意于左右,露之则彼皆欲树功于舒王,太子危矣!”上曰:“具晓卿意。”
间日,上开延英殿,独召泌,流涕阑干,抚其背曰:“非卿切言,朕今悔无及矣!太子仁孝,实无他也!”泌拜贺,因乞骸骨⒃。
【注释】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
③承乾:李承乾,唐太宗长子,贞观初立为皇太子。性敏惠,太宗爱之。及长,喜声色,漫游无度。以足疾生忌恨,暗中交刺客,结朋党,企图杀死有美誉的魏王泰,不克而止。旋与汉王元昌等密谋反叛,将纵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643年),事泄,被废为庶人。谥愍。
④监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指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
⑤侯君集:唐朝名将,少事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授右卫大将军,封潞国公。贞观四年(630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曾率军平吐谷浑,击高昌,自恃功高。因贪取金宝下狱,旋被释,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乃约张亮同反,亮密奏,太宗以无旁证不问。后太子承乾恐有废立,又知君集怨望,遂与其通谋造反。及事发,捕君集下狱,被斩。
⑥长孙无忌:唐朝宰相,李承乾母长孙皇后之兄。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司徒等重职,封为赵国公,为凌烟阁功臣之首。预修唐律,参定晋王承乾为太子,并受命辅立高宗。于高宗即位后,执掌大权,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后,被许敬宗奉武则天旨意诬以谋反罪放逐黔州,自缢死。
⑦魏王泰:李泰,太宗第四子,封魏王。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招学士。时皇太子李承乾有足疾,泰阴结朋党,图谋太子之位。太子败,罢官,降顺阳王,幽禁于将作监。
⑧武惠妃谮太子瑛兄弟:太子瑛,即李瑛,玄宗第二子。本名嗣谦。开元三年(715年)立为皇太子。其母赵丽妃本伎人,初得幸于帝。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弛,瑛颇怏怏,与兄弟鄂王瑶(皇甫德仪生)、光王琚(刘才人生)皆以母失宠有怨望语。惠妃诉于帝,几废太子,以张九龄谏而止。寻张九龄罢相,李林甫当国,武惠妃党又谮害太子等人,于是玄宗杀太子瑛及瑶、琚。
⑨蓬莱池:又称太液池,遗址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等三大殿以北,是唐朝最重要的皇家池园。
⑩商臣之相:商臣,即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为楚成王长子。商臣蜂目而豺声,为人残忍,楚成王在位时,立其为太子。楚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成王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商臣,商臣不甘为王子职臣,遂在同年十月发动政变,以宫兵围成王,逼迫成王上吊自杀。
⑾晋愍怀:司马遹(yù),晋惠帝皇太子。幼而聪慧,深受其祖父晋武帝喜爱。及长,不好学,唯与左右嬉戏。皇后贾南风欲废之,遂呼太子入朝。既至,后不见,置于别室,遣婢将其灌醉,又令黄门侍郎潘岳仿遹平日口吻写好草稿,所书内容大致为“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了,吾当手了之”云云。之后再令宫婢拿纸笔和草稿,让太子写下,太子醉迷不觉,遂依而写之。惠帝见后,遂废太子为庶人,软禁金墉城,卒为贾南风派人所暗害。贾后死,复立太子,谥愍怀。
⑿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铠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为构陷太子瑛兄弟,谎称宫中有贼,让三王及太子妃兄薛锈在衣内穿甲进宫救驾,却在其入宫后诬陷其披甲而来,正欲谋反。玄宗令宦官视之,果然。于是三王被废为庶人。
⒀杨素:隋朝权臣。从杨坚平定天下,以功高封越国公。素多权略智诈,参与晋王杨广夺宗阴谋,谗废太子勇、蜀王秀。文帝病笃,矫诏杀勇。
⒁许敬宗:高宗时为礼部尚书,与李义府等助武昭仪为后,又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
⒂李林甫:唐玄宗时宰相。太子李亨之立,非林甫意,林甫唯恐异日因此遭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遂诬陷太子妃兄韦坚及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合谋欲共立太子亨为帝,致使韦坚、皇甫惟明被贬。之后李林甫又多次栽害太子,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
⒃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请求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译文】
(德宗的)神色稍微缓和了几分,又问:“太宗和玄宗皇帝都曾变易太子,为什么没有灭亡?”李泌答道:“过去李承乾[唐太宗时太子。]为太子时,曾多次代管国事,依附他的人有很多,他又暗中私藏了许多兵器,和宰相侯君集一起蓄谋造反,事发之后,太宗让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其他数位朝臣审问他们,谋反之事最终真相大白,在这之后才将百官聚在一起商议处置之法。当时还有人向太宗进言:‘希望陛下依旧能做一位慈父,让太子得以善终。’太宗答应了,并在废太子的同时也废掉了魏王泰。陛下既然知道肃宗性情急躁,认为建宁王是冤枉的,臣感到不胜庆幸。希望陛下能够吸取当年肃宗的教训,暂缓三天,探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冷静思考,到时陛下必然可以知晓太子没有异心,从而疑虑尽消。如果真的有太子违法的证据,那么也应当召见两三个知义明理的大臣,和臣一同查明案件真相,陛下再仿效唐太宗处置李承乾的办法来处置太子,同时废掉舒王,立皇长孙为太子,那么过了百代之后,拥有这天下的仍然是陛下您的子孙。至于开元年间,武惠妃谮害太子瑛兄弟,害死他们的事情,举国都对此感到冤屈愤怒,这是世世代代都应引以为戒的,又哪里是可以效法的呢?况且陛下曾让太子在蓬莱池与臣见面,臣观察他的容貌仪表,并非像楚穆王那般蜂目豺声的篡逆之相,正担心他会不会因过于柔弱仁善而不适合做皇帝。再加上太子自贞元年间以来,都居住在您寝殿旁边的少阳院,从不曾接触外臣,更不曾干预外界的政事,又怎会凭空生出叛逆之谋?那些想要谮害太子的人手段极尽奸诈狡猾,因此他们纵然有像司马遹手书、太子瑛衣内穿甲上殿的证据,也不可以轻信,何况太子只是受妻子、母亲的连累呢?幸亏陛下对臣说了这件事,臣敢用整个宗族的性命担保,太子必然不知道其中的阴谋。假如是让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之徒来办这件事,他们早就跑到舒王那里去图定策之功了!”
德宗说:“为了你将变易太子的事延后,朕再想一想。”李泌抽出笏板,向德宗叩头并哭着说:“听您这样说,臣就知道您和太子仍像当初那样父慈子孝。然而陛下回到宫中后,还是要谨慎行事,不要将这些心意泄露给左右近臣,倘若泄露,对方必然都想到舒王面前去立功,那么太子就危险了!”德宗说:“你的意思朕都知晓了。”
间隔一天,德宗在延英殿单独召见了李泌,皇帝泪流满面,抚着李泌的后背说:“要不是你那一番恳切的言辞,朕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太子仁厚孝顺,确实没有其他的心思!”李泌向德宗跪拜祝贺,之后便告老还乡了。
[冯述评]邺侯①保全广平,及劝德宗和亲回纥②,皆显回天之力。独郜国一事,杜患于微,宛转激切,使猜主不得不信,悍主不得不柔,真万世纳忠之法。
【注释】
①邺侯:李泌受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②劝德宗和亲回纥:贞元三年(787年),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屡求和亲,德宗都不答应。李泌建议德宗联合各国一同对抗吐蕃,德宗却因为皇子时曾受辱于回纥牟羽可汗,唯独不答应与回纥交好。于是李泌上书十余道,化解了德宗与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之间的隔阂,终于说动德宗在回纥可汗上表称臣称儿的前提下,答应了和亲之事。
【译文】
[冯梦龙述评]邺侯在保全广平王和劝解德宗与回纥和亲两件事上,都体现出了他劝谏皇帝使之改变心意的能力。唯独在郜国大长公主这件事上,却做到了防微杜渐,劝说德宗时,他的言辞既曲折动听又激烈直率,让疑心深重的君主也不得不相信,让蛮横的君主也不得不变得心境柔和,这种让皇帝接纳忠言的方法,实在值得万世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