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 俺答求贡 兵祸大同
翰林院中给庶吉士安排的,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给他们讲学的五经博士是一名姓曾的老者。
通常是着一身宽松的官袍,身材不显纤细,须发花白,看起来年在五六十岁间许。
倒是不苟言笑,多是摆出一张严肃的脸面,叫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正襟危坐,不敢交头接耳,偶尔也会点名提问,不能回答者,会被罚抄典籍、站立上课。
除了文学性的课程外,工作技能上的培训,前期又主要包括:编撰历朝实录、整理邸塘两报、收集和典藏图书等等。
会有专门的教习,带着庶吉士们,分成各个批次,进行交错学习。
上过第一轮的课程之后,徐正卿属第一批被分往编辑科的成员。
这种方式说得好听点,就是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学习,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免费的劳动力。
庶吉士进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帮着进行编撰、编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轻各项工作负责人的工作压力。
反正留在翰林院中的官员,不外乎以下三种,熬资历的、追求学术的、有远大志向的。
无论是哪一种,有新人进来,帮他们分担工作压力,能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都值得高兴。
而邸报这种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也算得上是现代报纸的雏形。
在明朝具体实施下来,主要通过各个地方在京城设置专门的办事处,这个地方就叫做“通政司”,派有常驻人员,负责朝廷与地方的联络,
功能就是及时将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中央文件、宫廷大事相关政治情报进行传递。
塘报则是同等重要的军事情报,不过这种情报,更多的是地方向上级传递的。
而当下,明朝廷中收到最多的,自然要属大同方面的塘报。
其实在元朝统治期间,蒙古人已经见识过中原的富庶后,即便被自明太祖朱元璋赶回了出生地,俺答也一直猥琐发育着,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中原这片富庶之地。
按照塘报上的说法,北虏俺答于嘉靖二十五年的五月份,带着人马来到大同塞外,求贡于明廷。
并表示自己按照蒙古最隆重的礼节,挑选了白骆驼九头、白马九匹、白牛九只及金银锅各一个来“进贡讲和”,并约定“自后民种田塞内,虏牧马塞外,各守信誓,不许出入行窃”。
彼时的明朝,正处在国库盈余,内忧不显的时期,大抵还有忌惮蒙古的意思,文武百官自然不能同意,嘉靖更也没有鸟他。
结果,边镇大同总兵的巡边家丁,巡卫时杀害三位来使,就此埋下三年后“庚戌之变”的点火索。
所以是点火索,而不是直接开战,那是因为蒙古内部也出现了问题。
“俺答”这个称呼,是明朝时期的汉语音译。
这位蒙古首领原名为阿勒坦(意为金),他出生于蒙古右翼的鞑靼汗国,也是祖父达延汗为统一蒙古而战的关键时期(正德四年)。
达延汗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后代,也是蒙古中兴的英主,但他到去世依然没能完成统一蒙古的重任。
权位原本应该由他的父亲巴尔斯博罗特继承,但父亲在位的时间极短,这个统一蒙古的重任很快就落到了年仅十三岁的阿勒坦和兄长衮必里克肩上。
在这次析产分封中,长子衮必里克得到了鄂尔多斯万户(属河套以北),次子阿勒坦则成为了土默特部落年轻的三万户首领(土默特万户的大部分),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最高领主,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一直跟着大哥衮必里克南征北战,以掠夺更多的人畜和物资。
嘉靖十一年,鞑靼汗国右翼济农(释:副王或副汗)衮必里克(吉囊)与俺答领军五万,西征亦不剌和卜儿孩叛军,大军自鄂尔多斯西渡黄河,沿贺兰山南下甘肃镇辖地,自扁都口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北部草原。
在布哈河之战中,卜儿孩为了保存实力实力而远逃,留下盟军亦不剌军独自抵御,亦不剌不敌蒙古右翼大军而战败投降,后将女儿阿尔木扎嫁给衮必里克,鞑靼乘势收降了一批土默特部民后,班师回到河套。
导致惊魂未定的卜儿孩,连忙向明朝廷提出内附通贡的请求,却没有得到明廷的准许。
这年,俺答才二十四岁。
嘉靖十三年,鞑靼汗国右翼两兄弟,第二次率军西征青海的亦不剌和卜儿孩叛军,沿着两年前西征的路线,翻越祁连山,在峨堡三角城袭破亦不剌军,收复其大半部众。
亦不剌单骑西逃,想要凭借乜克力贵族的身份,融入满速儿汗主政的吐鲁番汗国,被当地驻军斩杀。
同时,卜儿孩也再次脚底抹油,率众逃走,待蒙古军队返回漠南后,才重新回到返还湖草原,此后还接替了亦不剌成为青海蒙古叛军的乜克力首领。
此次西征之后,鞑靼汗国博迪阿克拉汗,联合蒙古右翼济农衮必里克和土默特万户俺答两位堂弟,共同击败了北部的兀良哈万户反叛力量。
右翼兵马的东征西讨,也使得衮必里克声势大振,导致鞑靼汗朝廷已经无法有效节制右翼军政,大汗博迪本想找个借口吞并右翼三万户,但后被近臣及时劝解,这才得以保存汗位。
嘉靖二十一年,鞑靼汗国右翼济农、鄂尔多斯万户衮必里克病逝,俺答承袭大哥右翼济农之职位。
来年,为了再次扩大右翼的影响力和人口,俺答发动了第三次西征,打的依然是青海卜儿孩叛军,在甘肃镇与青海地区的交界处,战胜了卜儿孩军,卜儿孩只得率众远迁大通河上游驻牧。
俺答就此收服卜儿孩带至青海的永谢布部民,并将这部分人马送给了永谢布部万户,也是六弟博迪达喇的长子,回程途中,又命两个儿子率领七千骑兵,从黄羊河南夏青海驻守。
自此,鞑靼土默特部众开始在青海巡查、驻牧。
俺答率领的西征大军回到鄂尔多斯后,阿拉克大汗博迪亲自前来迎接。
随后在成吉思汗八白室陵寝前召集蒙古各部,授予俺答“土谢图彻辰汗”的称号,鞑靼右翼的济农俺答便成为了拥有汗号的真正“副汗”,史称“阿勒坦汗”或“俺答汗”。
左翼的鞑靼大汗从此仅对其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右翼的实力得到了左翼大汗的承认。
经过三次的西征战役,俺答汗已经初步展现出成吉思汗一系的血脉之力,这也让同族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
鞑靼汗国博迪阿拉克的长子达赉逊继承父亲汗位,自称库登汗,面对日益壮大的右翼济农俺答汗,终于忍不住,开始与之攻杀。
俺答此时应该是正处理这件事情,同时,还在不停地向明廷请求通贡。
徐正卿诸多的塘报和邸报中,整理出年前事件发展的经过,脑子中不禁又想起了三年后将要发生的“庚戌之变”。
虽然这场危机因为被后世人评为才大志疏的俺答汗无意南图,只求通贡互市,以嘉靖许诺开放大同马市而草草结束。
但当时作为大同总兵的仇鸾,实在是太操蛋了。
怎么也算是名将之后,竟然做得出因为看到蒙古军容威武,畏惧出一裤兜汗,从而重金贿赂敌军,让人家另寻路径南侵这种厚颜无耻的事迹来。
真是叫人越想越气,恨不得将仇鸾的从府衙抓出来,扇上两巴掌。
虽然仇鸾现在被徐正卿改变历史走向,透露给严嵩让其调回了京城,但新上任的总兵即是严嵩的人,怕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三年后,俺答汗破关后,兵部尚书丁汝夔和各路勤王军兵“只求坚壁清野,紧锁城门”的反应来看,明之军兵怯战、懦弱怕已久矣。
不知道朱元璋要是见到这一场面,会是何种脸色和感受?
徐正卿苦笑摇头。
想起那个能在天下未定之时,写出: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那等充满英雄气魄诗句的明太祖,他还是心存敬畏的。
自古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不只是因为江山依旧,人已不同,更有一套制度,长久实施下来,形成固化的阶级,不断腐蚀王朝的根基,民丁受压榨到了极点的原因。
教员同志的那一句“阶级是最大的敌人”自有道理。
作为一个穿越过来的人,徐正卿对于明廷并没有什么浓厚的情感,但他对于这个民族还是有血脉相连的感受的。
所以君主是谁,他并不在乎,他想要做的,是让这个民族变得更好。
但这种思想的出发点,又不是他对徐阶说的那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过是为了满足他自己一个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而已。
“怀安,到散学时间啦,明天还是休学,你在这发什么呆?”
不知过了多久,从旁侧走来一人,近了他身边,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问了句。
这时候,已经可以看到,有些人收拾东西往外走,但也有寥寥几个,还留在席座上,认真的查看、整理手中的材料。
他们这一届的庶吉士,起初那几天还好,大家都还能够比较认真,入学的时间越长,逐渐便越发展露本性。
好似上课成了应付式的任务,课余时间才是精彩的人生。
“哦,你先走吧,我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弄完。”徐正卿抬头笑道。
“行吧,那我先走了。”
那人打过招呼后,见徐正卿没有太大的反应,也没有自讨没趣,自去了。
徐正卿看他走出门口的背影,也想起了一些事情,今晚本来是有一场宴席可以去蹭吃蹭喝的,规模类似于“新生”入学后的联欢会。
产生的费用,自有财团支付,功能就是让这些“新生”相互发表了一下感悟,熟悉彼此,也是扩大交友圈子。
听说王世贞等人也会参加,早间有些喜好诗文的人,还想要把徐正卿带过去,一起呻章吟句,诗酒自娱。
说起来,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小传闻,都说王世贞本来也是有机会进入翰林院的,而且这小子是个富二代。
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殿试公榜之后,让他拿着文章去拜访夏言,结果王世贞不耻以这种方式获取庶吉士的名额,只好作罢。
新科的进士观政期,大多安排在六部和都察院等重要部门,轮番学习办理公务的技能和程序,同时每过一段时间,相应的部门就会对他们举行相应的考核和评测。
所以想要把这些人组织出来,倒也不难,让几个人在他们的小团体中散播消息即可,学习压力大,偶尔参与一下这种娱乐活动也非常合理。
徐正卿这才刚从高昂的情绪中挣脱出来,自然没有那种饮酒作乐的心思,看了看拿在手中的材料,又看了看房间中的环境。
他想了想,觉得在这里公然引导内卷风向,不太好,还有损他在赵文华等众心中“高人”的形象。
起身去找了几幅,河套地区、大同地区等北境与蒙古接壤地区的地图,找了个借口,让督学教习同意他借出书库,自回家中研究去了。
原主徐正卿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军事方面的知识储藏,后世来的徐正卿虽是警校出身,但对军事用兵方面,也完全是个门外汉。
要让他在网上玩玩嘴、敲敲键盘他倒也能扯出一些长篇大论,可若是真让他上战场带兵打仗,那估计就是“一战埋葬数十万冤魂”的赵括之流了。
尽管这个时代中,有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之流,但终究这些人都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些东西他还是要学的。
不去说什么“武能马背定江山,文能提笔定江山”,起码不能是“文能挂机喷队友,武会越塔送人头”,学那大明战神朱祁镇,起码的军事判断能力都没有,就嚷嚷着“御驾亲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