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或外小说亼》
195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回想1906年他从仙台回到东京,决计放弃医学,从事善于改变人们精神的文艺活动,到此恰好也是整整五十个年头。那是他一生文学事业的起点。当时计划的文学杂志《新生》虽然没有出版,但封面、插画已经选定,原稿纸也已印好,连准备刊登的文章都动手翻译了,真是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一点支持的力量。但是这点力量终于没有找到,《新生》只好告吹。直到1909年,得到蒋抑卮的帮助,在东京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总算实现了《新生》的一部分计划。这两册《域外小说集》,无论从鲁迅的文学事业来说,或者从中国新文学运动来说,都是早期特别值得珍贵的文献。又因原书流行不多,几乎成了新文学中的“罕见书”有资格放入新式黄荛圃的“百宋一廛”里去了。
东京版《域外小说集》封面青灰色,上首印长方形希腊图案,书名右起横排,作篆文“或外小说亼”五字;下端标第几册。极优美。扉页右上角印有两行文字:《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会稽周氏兄弟纂译。也很别致。第一册出版于己酉2月11日,第二册后4个月,于6月11日印成。版权页上不记公历,当时公历还不很通行;也没有用宣统年号,则因留日学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推翻帝制的运动,鲁迅是爱国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来他在旧诗里说,“岂有豪情似旧时”,指的就是这时候的少年豪情,印起书来,当然不会用他所反对的“皇历”。书的发行人署本名:周树人;印刷者:长谷川辰二郎;印刷所:神田印刷所;总寄售处:上海英租界后马路乾记衖广昌隆绸庄。后马路就是后来的宁波路,广昌隆正是蒋抑卮开的铺子。
鲁迅收在《域外小说集》里的译文虽然只有三篇:安特来夫(通译安德列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但《序言》《略例》均出其手笔,版式书样,也都亲自厘订。《序言》云:
《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则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莫之感矣。己酉正月十五日。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很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抱负。那种切切实实,不自矜、不自馁的精神,正是鲁迅一生所坚决奉行的。《略例》所谈各点,亦肇后此主张之端,事虽小而信守勿渝。譬如他喜欢毛边书,自称“毛边党”,这在《域外小说集》就已经开始了:“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他喜欢每页天地宽广,多留空白,《域外小说集》也正是这样实行的:“纸之四周,皆极广博,故订定时亦不病隘陋。”卷末附录作者小传及注释,供阅读时参考,后来编辑《译文》杂志,仍然按此办法进行。凡有从实践中得来的好的主张,一定坚持到底,真所谓数十年如一日。至于对各国人名通例,详加解释,连标点符号的用法,亦一一介绍,更可见开垦者筚路蓝缕的苦心。
根据鲁迅后来的回忆,《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册在东京只卖去二十册,在上海也不过二十册左右。“于是第三册只好停版,已成的书,便都堆在上海寄售处堆货的屋子里。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被了火,我们的书和纸版,都连同化为灰烬;我们这过去的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也就完全消灭了。”从这个统计看来,东京版《域外小说集》流行于人间的,似乎只有四十部左右。但其实不止此数。鲁迅每印一书,常好持赠知音,而蒋抑卮回国后,也曾托浙江省立图书馆大批捐赠,在卷首空页上盖一印云:“浙江省立图书馆辅导组代绍兴蒋抑卮先生捐赠”。我曾从别的图书馆里看到。世有识者,当能珍重地保留着这部佳籍的吧。
1920年,上海群益书社曾将一二册《域外小说集》合排,重印出版,虽篇什增加,而书品则远不如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