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记述历史的传统也很悠久。据说,从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就设置了专门的史官,来记录国家大事和帝王言行。自那时起,历代史官便留下了海量的文字记载,绵延不断地展现了我们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中国人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就连《资治通鉴》也有294卷,还不算考异、目录文献。我们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非得抱着它们硬啃,不妨先从阅读一些中国历史的精选故事开始,等长大了,如果有进一步的兴趣,再去读《二十四史》或者其他史学专著也不晚。
在阅读中国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活泼有趣,行为刻画生动。一方面是由这些故事本身决定的,它们本来就是好故事;另一方面是记载这些故事的史官,文笔生动,给故事锦上添花。我们大量阅读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国历史故事时,我们一定要勤于思考。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光看书学习却不动脑子想问题,就会对书里的问题迷惑不解。阅读历史故事的同时开动脑筋,可以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变成堆满一摞摞历史资料的仓库,而是变成一台人工智能处理器,能够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分析世事更迭、往来古今。英国哲学家、作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历史思维能力指的是什么?又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呢?比如说,我们读一个历史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通常来说,故事的原文比较简练,因为是用文言文写的。古代史官写字很费劲儿,一开始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所以必须惜墨如金,不然累断手筋,故事必然会有很多信息没有交代。
举个例子,与《二十四史》同为正史的《资治通鉴》,记载“赤壁之战”只用了区区三千字。这场决定了天下三分的曹操、孙权、刘备大战,当然不可能只用三千字就能说明白。《三国演义》里讲“赤壁之战”,用了八万字,增补了很多情节,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未必完全真实。但是,至少说明正史里记载的空白处还是蛮多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故事时,既要看到正史里写的内容,也要想到正史里没有写的内容,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还是拿“赤壁之战”来说,我们要思考当时的历史生活情境:当时名义上的朝廷统治力如何;曹操、孙权、刘备三家实力对比怎样;除了这三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割据势力; 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才能理解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
另外,要采取视域融合的角度看问题。在阅读历史故事之前,我们或许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说,我们很可能已经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巧借东风崇拜不已,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治通鉴》里的诸葛亮,就会发现原来诸葛亮没那么神。这时我们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认识,区分清楚小说、艺术作品和历史的差别。更进一步讲,同样是正史,《三国志》和《晋书》对诸葛亮的记载也有区别,也需要我们对比分析,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我们的所见,也就是我们的视域,应该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融合,而不是拿一个固定不变的视域去“框”历史,否则我们拍出来的历史老照片就永远定格在过去了。
然后,要注意发散性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仅想到眼前这一个历史事件,还要想想这个事件跟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丞相,为什么诸葛亮当丞相的名气比曹操大得多,被当成了丞相的标杆?以至后人一提到丞相,想到的就是诸葛亮而不是曹操。
历史思维包括多方面能力,需要有意识的训练。但是前提一定是深度阅读,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读得多了,我们才能把这些历史装进脑海里。弗兰西斯·培根说:“一切知识的获得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首先是记下来,然后对这些输入的记忆进行加工处理输出,我们就会变得更聪明。
假以时日,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能够理解历史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能够掌握切实可靠的历史证据,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问题,能够作出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能够懂得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伟大。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笔者是标准的理工科出身,目前所做的也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甚至所从事的土木工程学科本身给人的感觉也有点儿土、有点儿木,但是这是最古老的学科,没有之一。从原始人类直立行走,开始在树上筑巢、在地里挖洞,就诞生了土木工程。所以我认为,土木工程与历史同在。我在研究土木工程之余,有兴趣也研究了一下历史,比如读读《资治通鉴》。从理工科的背景看历史,或许跟历史科班的人眼光会不太一样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恩格斯曾经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我理解这是说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共同构成科学这个全集。那么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有必要研究历史科学,这样才不至于狭隘到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当然反过来也一样。
正如《资治通鉴》书名的含义,我们读历史,是为了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们读了很多历史故事后,我们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天地间,人是第一位的,所以,仁者爱人。我们今天要学习唱歌、跳舞、画画、书法、足球、篮球、跳绳、游泳、滑冰、演讲、英语、编程……因为我们是世界的未来,肩负着建设未来世界的重任,学会了很多的技能,就要利用这些技能来爱护别人、造福世界,而不是欺负别人。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希望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