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农业(新时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未曾远去的饥饿记忆

生于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人大多数都是挨过饿的,不是普通的一两顿饭没吃的饿,而是长期吃不饱的饿,尤其是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印象会更加深刻。粮票是当时粮食短缺的最好见证。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人应该都会对粮票记忆犹新。在我的记忆中,粮票有拇指大小,分全国通用和地方通用两种,面额为几市斤或几市两。中小学时期,家里买白面、镇上买馒头等都需要粮票和钱一起才行,只有钱没有票是买不到粮食和食物的。与此有关,80年代初期我上小学的时候,吃到白面是很难的事情。198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家里吃了次白面葱油花卷,真好吃啊,早饭过后上午时分,我还想再吃一个,但又怕母亲批评,于是偷拿了一个就往外跑,出了院门下坡的时候由于紧张摔倒,打了几个滚直接到了坡底,顾不上疼痛捡起花卷再跑。看到的邻居在后面喊:“孩子,你跑啥?”他不知道我是要找地方赶紧吃掉花卷啊。1987年至1990年我上初中,在校住宿,前两年,每周末回家背上一袋玉米面白面混合蒸烤的馍片或烙饼到学校吃,直到初三才吃上纯白面干粮。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下按计划供应粮食的购粮凭证,始于1955年,正式停用于放开粮食市场、粮油敞开供应的1993年。计划经济时期粮票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粮食安全出了问题。粮票是“票证经济”时期最重要的标志,其他还有肉票、布票等。粮票是粮食短缺的体现,因为粮食供不应求,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靠货币已经难以平衡供求关系,不得不额外再发行“粮币”来平衡供求、保障市场稳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逐渐充足丰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粮票已开始松动,地位下降,直至取消。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曾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出于对经济形势的乐观估计与误判、对经济制度与经济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经济活动政治化的不当影响,1958年中国利用行政力量强力推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左”倾运动。“大跃进”运动中,工业上以“大炼钢铁”为主,目标是1958年底钢产量达到上年的两倍,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全民采矿炼钢,农民没时间种地,甚至顾不上收获粮食等农产品。由于原料不足,铁制农具也被拿去炼钢。为了提供燃料,无数青山都被砍光,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灾难。

在农业战线,不顾实际迅速推行人民公社化,搞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人民公社初期生产集体化、吃饭大锅化,由于责权利不清和难以监督,农民干活磨洋工,看着干活人多时间长,实际效率低下;大锅饭又造成了极大的食物浪费,据经济学家薛暮桥估计,1958年大食堂过度消耗粮食多达1 750万吨。同时,“浮夸风”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粮食上万斤、十万斤的高产“卫星”被放出来并被广泛宣传。以此作为国家征收粮食的依据,成为后来农村粮食极度紧缺的基础原因。据我的母亲讲述,1960年前后,吕梁农村粮食生产境况不好,而且还“大挖余粮”,农民瓮缸底部的余粮都被收走了,粮食征收过度,造成农民糊口都成了问题,母亲兄妹几个四处挖野菜配粗粮吃也吃不饱。父亲说他当时没太挨饿就是因为住在外婆家,那个村的干部厚道,没有挖尽村民的余粮。

粮票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