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贯穿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基石。无论在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引,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探索了发展科学技术及与革命斗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路径,奠定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探索了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脉相承的战略路径,形成了一系列方法制度。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重大命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开发布了11个科技发展规划。从《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提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我们可以看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立自强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科技创新的一些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引领性,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为八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建设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必须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形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阐明了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路径,以更高素质劳动者、更高技术劳动资料、更广泛的劳动对象为生产力跃升的重要驱动要素,并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畅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脉相承,与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突出人才为本,充分发挥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