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0章 大明亡国十二论2
朱瞻壑刚才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众人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两百年之后,大明将要亡国!
“瞻壑,你这是怎么算的?这不合理!我们不能用已经灭亡的国家,来衡量现在的大明!我们已经规避了他们的风险,我们一定会超越他们的!”突然,一直呆滞的朱瞻基开口了,他的话直接让现场的众人心中再次升起了希望的火光。
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转向了朱瞻壑,等着他的解释。
“大哥说的有道理,所以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篇——大明亡国论二篇大明国运耗尽—五龙同朝”朱瞻壑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紧紧的盯着永乐皇帝,这眼神让永乐皇帝有种不祥的预感。
“五龙同朝?!”这话让道衍和尚满眼神一震,刹那间,眼神一阵恍惚,满满的都有散不尽的惆怅。
于是,朱瞻壑再次在白布上写下了这个刺眼的标题。
“所谓五龙同朝,与我大明而言,就是自太祖高皇帝立朝,有皇帝名分的人,其中包括太祖高皇帝本人!大爷爷(朱标),建文,以及爷爷!而大伯也是见过太爷爷的,以此来看,我大明形成了第一个五龙同朝!”
接着,朱瞻壑又扭头看见了爷爷寝宫里挂着的一柄宝剑,在众人惊慌的目光之中,朱瞻壑直接挥舞宝剑,将一个馒头分成了几十块大小不一的小份,并用一个盘子装着,随手放下手里的宝剑后,端着盘子来到众人面前。
“王朝气运若有定数,我们就以这个馒头为例来说。
若我大明朝有这么多的皇帝,他们每人都有一份气运”朱瞻壑水随手拿起一小块馒头来,告诉大家,这一块馒头就是一个皇帝的气运,开始了详细的讲解……
“例如:唐朝,神龙年间,武周代唐五年之后,李重茂出世,届时- 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重茂、李隆基形成第一次五龙同朝!
第二次,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当时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和唐顺宗李诵,再次形成五龙同朝!
唐朝连续两次五龙同朝,其关键及转折点,就在于唐玄宗李隆基。可同样也是在唐玄宗皇帝之后,大唐国力开始衰微,再无翻身!”朱瞻壑最后更是以大唐为例,清晰的告诉大家: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接着,朱瞻壑又拿起手里的御笔,在众人呆滞,恐慌,惊恐,癫狂等一系列难以置信的目光中,继续在白布上陆续写下了其余的所有亡国论断,一边写,一边进行着详细的讲解!
“大明亡国论三篇土地流失—土地兼并亡百姓!我大明朝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其中一个原因必然是权贵势力土地兼并问题!自秦至元朝……”
“大明亡国论四篇粮产不足—粮食不引足动乱!老百姓之所以要造反就是因为吃不饱饭!任何一个百姓只要能吃饱饭,就绝对不会造反的。汉末黄巾之乱……”
“大明亡国论五篇有钱不能花——钱币贬值祸民生!史书记载:“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我大明也有宝钞。至今宝钞的购买能力也大不如前……”
“大明亡国论六篇——藩王制度——藩王制度乱社稷!《皇明祖训》:亲王禄米 1万石,郡王 2千石,袭封郡王视始封郡王岁禄减半。然而而实际支出的更多!这还不算封的情况!仅以二十七位高皇帝亲封王爷为例!若他们每人有子嗣二人,那么仅第二代人有五十四人!第三代就有一百零八人,直至第十二代就有五万余人!他们每人两百石粮食,就是两千万石粮食,比之朝廷一年的赋税还多……”
“大明亡国论七篇——文官结党——文官党争祸朝纲!皇权至上,不容质疑!我大明朝无论何时都必须每三年一次开展科举选士,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官员,而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青睐,这些人自然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文官结党的根源……”
“大明亡国论八篇——军队失控——腐败缺饷引动荡!大明以卫所驻守地方,耕种练兵!养兵百万!承平日久之下,自然是地方势力勾结!而有想法的将军们要想有所作为要么与之勾结,要么组建私军……!另外,军方后继无人,以文管武……”
“大明亡国论九篇——后宫干政——后宫干政动根基!文官势力大,压制百官!整个朝堂之上,基本就是文官的话语权!那些皇子皇孙基本都是成长在深宫里的!能够信任的人自然就是宦官群体!而若是皇帝年幼,不知会不会出现监国太后,乃至皇太后会效仿武周……”
“大明亡国论十篇——皇帝昏庸——帝王怠政亡江山!历朝历代的亡国,都与各朝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有直接的关系!或是昏庸无道,或是残暴不仁,或是挥霍无度,或是懒于政事,或是年幼被欺,或是权臣当道……”
“大明亡国论十一篇——外族入侵——异族入侵亡宗庙!在任何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异族一统从来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如秦朝时期,始皇帝为抵御草原部落,派遣蒙恬率全国精锐驻扎边疆,专门修建了驰道和秦长城防备异族……”
“大明亡国论十二篇——天命亡国谁人挡!殷商末年,商朝气候寒冷干燥,河流湖泊萎缩,水资源匮乏!出现“水旱蝗虫“等灾害,民不聊生,王室衰败。周灭商改朝换代!
东汉末年,多地出现了寒冷多雨,灾害频发,粮食欠收等!汉朝灭亡,天下动乱随即出现!
唐朝未年。气候寒冷多雨雪,灾荒瘟疫频繁发。除了天气外,加上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导致唐朝衰落。黄巢起义!唐朝灭亡!接着北宋,面临辽金等外族侵扰,宋朝转移到南方,从此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不知过了多久,朱瞻壑终于是将这十二条亡国之论详尽无比的讲解完毕。
看着紧盯着已经被填满的白布,众人无不呆滞,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