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授书沈括
陌刀营。
李瑜亲自组建的部队,第一支独属他的武装力量。
人数虽少,但他很满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成立完陌刀营,李瑜想着,是时候见一见沈括了。
上书房。
国君读书思考之地,紧靠起居阁。
华灯初上之时。
沈括被魏忠贤领到了此处。
书房之内,此时已备好一桌丰盛的菜肴。
桌上还放着一把玉壶,内盛贡酒。
李瑜坐在上位,看见沈括正要行礼,微笑着阻止了对方,并让对方上桌用餐。
沈括是技术型官员,不代表他没有政治智慧,不然也做不到六部主事之一。
看见这架势,他诚惶诚恐。
君恩浩荡,他却担心承受不起。
“坐啊。还要寡人站起来请你不成?”李瑜瞥了沈括一眼。
不知不觉间,尤其是神迹过后,李瑜的恩威更重了。
这话把沈括吓得不轻,连忙颤颤巍巍地坐到李瑜下首。
屁股根本没有坐实。
李瑜亲手给沈括碗里夹了一块驴肉,顺手还把酒给满上了。
“陪寡人用膳而已,至于如此紧张?”
沈括什么时候得到过如此待遇,紧张得端酒杯的手都微微颤抖。
他努力使双手平稳,生怕将君上赐的酒洒了半分。
“寡人找你来,是有事相商。你且宽心,先用膳。”
李瑜说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看着李瑜和煦的笑,沈括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
于是乎,沈括在战战兢兢中,将一餐饭吃得是食不知味。
待宫女太监收拾了餐桌。
李瑜轻挥右手:“抬上来。”
随着他的话音,两个太监从门外就抬进来一大箱子的书。
这书也是从一年级数学开始的教材,不过比赐给李启元的要多上不少。
其中涵盖了初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沈括一见这堆书,眼神为之一亮。
他和李启元同朝为官多年,两人权力之心都不重,算得上是兢兢业业的好官。
因为性格相近,两人互相引为知己,相交莫逆。
从李启元那里,沈括早就得知对方被君上赐予一套神典。
那书他有幸看过几次,想从李启元那里借,却被对方一句:“君上所赐,怎敢相借?”给推辞掉。
多年的交情竟然借不到一套书,这一度让沈括很是不爽。
如今看到这套神典,比李启元那套还要多上数本。
此时的沈括,隐隐猜到君上召自己前来,大抵是赐他神典。
当下他激动得面色潮红,忍不住就要去翻看。
李瑜看着沈括的表情,忍不住揶揄。
“沈括,这套神典,寡人向上天求得数套,这套就赐予你。且不忙翻看,待回家之后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你拿当枕头靠都没人管。”
沈括面色更加潮红,连忙跪倒谢恩,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谢君上恩赐。臣回去后一定认真翻阅,学以致用。嗯,我要把他抱着睡。”
这种技术型人才就这样,强烈的求知欲作为驱动力,才是他们内在最美的地方。
李瑜心中暗赞,这种官员多好管理啊。
接着,李瑜从身后拿出了那本《陈氏炼器秘籍》放在桌上,开口打断正在如痴如醉翻看初二物理的沈括。
“看看这本。你能复刻多少种武器?”
听了李瑜的话,沈括连忙放下物理书,正襟危坐地翻起泛黄的秘籍。
他一边看,一边思考。
时而放下书敲头;时而闭上眼咬嘴唇。
李瑜对此不以为意。
过了好一会,沈括才将整本秘籍翻完。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回禀君上。这里面的十三种武器,我起码能复刻十二种以上,但是要达到量产,很难。我们没有那么多高炉。”
“而且材质也达不到书上要求的那种强度。陨铁和用人祭炼,这太难了。”
短时间内,李瑜本就不抱太大的希望。
他笑了笑:“若有足够的镔铁,你需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某一样武器的量产。”
“只有斩马刀和双头长枪有可能能够尽快实现量产。”
“这尽快是什么时候?要人、要银、要粮寡人都会尽力满足你的后勤保障。”
“起码一年。”沈括思量了一下,给出一个时限。“这其中需要重建高炉,制造模具。”
李瑜挥手打断了沈括。
“具体怎么操作,那是你考虑的问题。不用给寡人汇报,寡人要的是结果。”
“无论你是用偷的,抢的,还是买的。你都必须搞到大量陨铁,生产出至少一千二百柄陌刀。需要什么条件,你可以随时给寡人提。寡人就一个要求,半年,一千二百把陌刀。”
接着李瑜指了指那堆书。
“这神典,寡人从上天求来了一千套,赐给你一百套。你在工部找灵性且忠于唐国的人员,尽快学习,里面的知识,能使工部能效翻上数倍、甚至数十数百倍。”
一百套,一百套神典......沈括脑子感觉有些不够用了。
从李启元哪看到的神典,已让他大为震撼,现在君上要给一百套。
而且君上赐给他的,无论是数量还是知识量,都远远超过李启元的。
幸福来得太快,砸得沈括有些头晕目眩。
“工部下面寡人准备成立兵器监,专门司职武器设计和生产,你负责组建。”
李瑜接下来的话让沈括又是一阵狐疑。
“君上,兵器监不是兵部下辖么?”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做。兵部往后只管打仗,他们的军器监,只负责管理军备。具体生产还得由工部主导。下去吧。”
沈括不敢多言,小心翼翼地将《陈氏炼器秘籍》揣入怀中就要告退离去。
此时外面已有太监准备了两个驴车,车上装着满满当当的一百套教材在等候。
看着崭新的书籍,有种晃瞎眼的感觉,沈括如在梦中。
“等等。这书是天授唐国的神典,切莫流出他国。否则以叛国罪论处。至于怎么管理,你工部必须拿出稳妥的办法,再将书授下去。”
“寡人会安排来俊臣,让刑部参与管理此事。”
李瑜突然想到,这套教科书,在另一个时代虽然已广为普及。
但放在战国,绝对属于战略性的知识。
虽说早迟定会被敌国偷取,但越晚越能让唐国处于有利位置。
于是他想起了要出台保密办法。
对来俊臣那个罗织罪名的残暴酷吏,在这方面,李瑜还是比较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