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28/53192528/b_53192528.jpg)
大学学习环境具备哪些特点
想明白了在大学学什么和向谁学,还需思考一下应如何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会带来一定的挑战。要想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些挑战并做好准备。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大学学习环境的五大特点。
独立而非独自
很多人将大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学习环境。这确实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人在学习(或独自一人)。然而,由于很多学生同时也在经历人生的转变(比如成年),有一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与中小学老师(或父母)一直催着我们落实计划、督促我们学习和按时交作业不同,在大学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负责。老师不会在某个学生的学习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也没有精力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监督并在发现问题时积极提供帮助。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本科生阶段,这是由班级的规模决定的:有的班级学生非常多,老师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学生,更不用说去监督每个人了。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我们是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的: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结果负责。因此,我们要能找到自己比较薄弱或落后的方面,并通过复习笔记或阅读材料努力赶上,也可以寻求其他帮助;要能监督自己的学习,依靠自己来弥补差距、解决问题——这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要能自己去寻求帮助,而不是由老师发现我们的不足或立即给予我们帮助。
对于个人而言,接受大学教育也可能标志着我们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变。我们可能首次背井离乡,去往一个新城市,甚至是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新国家。有些学生甚至是第一次需要自己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购物和理财。即使是住家的学生,也可能要对其个人生活和选择负起更大的责任。这是很难的。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比如没有干净衣服可穿、下个月的生活费还没到账就已经把这个月的钱都花完了,或还有三天就要交论文了但还没有开始动笔,我们无须为这些事感到焦头烂额。不过我们也需要从这些经历中学习和成长,学会解决问题、管理个人的生活,这样就不会经常面对这样的时刻了。这就是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学习和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所需具备的能力。本节中的很多其他问题都会回归到这一关键点:在大学里,我们主宰着自己的道路、行动、需求和努力。
筑牢基础
在大学需要努力学习这一说法几乎是老生常谈了,根本无须再强调。但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学生主要关注的是结果,即成绩单。然而,“成功”这一概念在大学里是非常复杂的,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本章开头的“学者说”中描述的那样。即使成功可以仅由分数来定义,但学生们普遍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只要在考试时努力就能成功,即在“算”的时候努力就行了。英国的一些学生就有这样的想法。有人建议他们不用在本科头两年努力学习,因为前两年是“不算”的,只要考试别挂科就行。对于英国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而言,第一年(或四年制的前两年)的考试分数是不会计入最终的学位评级的(不论你是一等学位、二等一学位、二等二学位还是三等学位)。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
• 让学生有一定的调整时间,在面临分数压力之前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 让学生有时间感受不同专业的课程,或在发现初始专业不适合自己时有机会转专业。
• 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突出表现:如果每一学年的成绩都算,那么那些在高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将会更占优势。
•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前两年得到反馈,帮助其弥补不足,不断改进。
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学生觉得在大学前两年完全没必要努力,就算努力了也是白费。这完全背离了真相。前两年的学习为我们的学位教育打基础,帮助我们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通用技能和塑造个人特质,还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职业道德,让我们更有收获(还不至于手忙脚乱)。此外,它能够让我们找到并克服自己的弱点,在考试分数计入学位评级之前适应新的学习和评估方式。
让我用一个小故事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想象一下杰米·穆雷(Jamie Murray)和安迪·穆雷(Andy Murray)这两位网球兄弟。假设(据说应该是真的)他们甚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成为世界冠军。他们参加了苏格兰爱丁堡韦弗利网球俱乐部(Waverley Tennis Club)10岁以下年龄组网球比赛。当时杰米只有7岁,安迪仅有6岁。这场比赛对于他们拿世界冠军的目标来说并没有什么用,但难道他们就不参加比赛了吗?他们当然参加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而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网球运动员”(并因此排名第一)。要想成为最好的网球运动员,就需要在前期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大量的练习和训练,接受教练的指导,不断提升,即使“不算”也要努力,这样的话才能在“算”的时候不仅做好了准备,也充满了自信。大学学习也是如此,学生需要在前期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大量的练习和训练,接受老师的指导,即使“不算”也要努力,这样的话才能在“算”的时候——在学位评级时——不仅做好了准备,也充满了自信。此外,前期学到的很多知识虽然不一定会被考到,但对于我们大学之后的一生都会非常有用。
有效努力
大学学习的独立性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决定权,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使学习效果最大化——要有足够多的挑战性,但不要过多。我们通常将其称为为了增加学习深度而进入了“有效努力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发生在我们主动练习之时,而不是被动阅读、聆听或观看之时。马修·赛德(Matthew Syed)在其《回弹之间:才能之迷思与练习之力量》(Bounce: The Myth of Talent and the Power of Practice,2010)一书中对此有更加详细的阐述。有效努力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满足两大参数:一是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或动力;二是学习的内容须有一定的难度,且有辅助式学习和进度反馈的支撑。图3.3对此进行了展示。下面,我们会进行详细阐述。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50AE/31673742404831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cutq_76_5520_l.jpg?sign=1739280708-Hz4oJmPV57eeOkOGkzANRI7BqVZKBSa5-0-9a0c339e1f5057f4f3e6dec0517867d3)
图3.3 有效努力
第一个参数与兴趣有关。要实现有效努力,关键是我们想去学。想学源于多个驱动因素。对话题或问题感兴趣或充满热情,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驱动力,能够驱使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或去解决某个问题,因此也叫作内在动力。想要得到较高的分数,这是外在动力。外在动力也很强大,但我们应该小心,要将关注点放在学习上(但不仅仅是分数)。以上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可以确保我们越来越靠近图3.3的右侧,并最终实现有效努力。
第二个参数与难度有关。如果过于简单,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进入有效努力状态,也不可能学到知识。然而,难度过大又可能会给努力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就像健身房的力量器械,重量太轻,我们的肌肉就不会得到锻炼,而重量过重,我们甚至根本就举不起来,两种情况下的锻炼都是无效的。难度影响学习效果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难度过大,我们很容易就想放弃,不想再做下去。当学不下去时,我们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努力也就变得无意义了(没有效果)。另一方面,任务太难、太复杂或难以理解,我们可能连从哪儿着手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也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去理解这个任务。这就需要学习辅助。与实体的支架作用类似,学习辅助指的是一系列帮助我们理解任务或辅助我们学习的支撑行为,如逐渐积累基础知识、在刚得到任务时为我们指明方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益的反馈。等我们不再需要的时候,这些辅助就会逐步停止。比如,在学期末,我们被安排了一个复杂的任务,而老师可能不会告诉我们太多关于如何做的建议(或完全不会告诉我们)。但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其他方面的辅助措施,比如阅读、预习,以及课上或辅导过程中讨论的内容和案例,可确保我们在期末时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在面对一堂复杂难懂的课、老师提出的很难回答的问题或很难理解的文本时,我们需要回想一下有效努力的重要性,要记住Chapter 1中提到的“全部的”知识这一陷阱。即使只了解一部分知识,也有助于深化我们的学习,使我们不再依赖辅助手段。此外,如果一切都很简单,根本不用去想办法解决,那么我们就要仔细地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推自己一把,让自己进入有效努力区。下面几节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
积极参与,认真预习,保证出勤
如何才能进入有效努力区呢?主要有三种方式:积极参与、认真预习、保证出勤。
1. 积极参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将主动学习纳入学生辅导和课程学习中。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主要是被动地学习,即坐着听课,而主动学习则将我们融入学习过程,使我们有机会参与进来。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包括让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及其同伴一定的讨论时间并汇报讨论结果(如配对分享),或通过技术手段在课上设置实时投票环节。积极参与通常包含了Chapter 2提到的布鲁姆高级认知阶段的几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进入有效努力区。不过,尽管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进去以及多久参与一次,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一件让他们感到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当他们需要当众讲话时。Chapter 10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认真预习
要想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辅导中,往往需要做好预习,可能包括阅读和做一些试题。通常情况下,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好话题讨论准备。从布鲁姆的认知理论来看,预习可以帮助我们在课前记住并理解相关概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课上进入更高级的认知阶段,对知识展开应用、分析或评判。如果不预习,那么我们就只能止步于在课上把重点都记下来并努力理解。这就引出了很多老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指的是在课前将课程的所有内容提供给学生,通常通过在线录制视频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可以将课上的时间用于讨论和辩论,从而激活高级认知阶段的环节。不过,没有预习的学生无法参与到讨论中,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预习,那么翻转课堂就算彻底失败了。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确保自己能够进入有效努力区。翻转课堂一旦成功,就会为学生营造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环境。
3. 保证出勤
一些大学会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计入成绩,而有的则不会。现在几乎没有哪所大学会因为没有上课而惩罚学生。课程录像让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也让老师对是否能让学生进入更高级的认知阶段感到担忧。课程录像的初衷是给那些因生病、家里有急事或有其他突发情况等合理原因而无法上课的学生提供帮助,给还处于适应期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或帮助来上过课的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在存在语言问题或话题比较难的情况下)。然而,这也给一些学生不来上课提供了便利。
与课程录像相比,课堂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以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如果只看录像,录像中老师说让我们和同伴讨论一个问题,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我们讨论。可还是有学生认为这种录像的方式很好,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快进功能“跳着看”,快速地跳过那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部分”。这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部分”其实就是学生之间在讨论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的部分,而这些内容原本是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锻炼通用技能(如展示介绍),并塑造个人特质(如自信心)的。这就再次陷入了知识陷阱,即认为课堂和大学学习通常只关注基础知识的积累。此外,翘课也就意味着错失了社交与团队协作的机会,比如在教室门外等着进去上课、与同学聊天,甚至是看别人聊天。上课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认识的一个重要节点,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孤独、焦虑或不知所措的感觉。在教室门外得到某个同学的微笑、赞同你旁边同学说的老师这周布置了太多的预习作业,或仅仅是听别人讨论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在攻读学位、学习本课程或焦虑的时候感到我们不是独自一人在战斗。
团队协作与考试评估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还有两个关键要素:团队协作与考试评估。团队协作几乎是所有大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毕业后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团队协作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更宏大的项目、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及为我们提供一个社交空间,提高其成员的积极性,让大家感觉到快乐。当然,团队协作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当成员间发生冲突、失衡或只是没办法见面时。这就让很多学生想尽可能地避免团队协作。然而,我们确实能从同学那里以及与别人交流时的自己身上学到很多,因此应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此来锻炼通用技能(如团队协作)和塑造个人特质(如同理心或文化理解),这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特别是职场生存非常关键。
再来说一下考试评估。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即测试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在同学中排在第几位。但这只是一方面。考试固然可以用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概念,但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用途。
考试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工具。与考试前相比,在考试结束时(为了考试,我们会认真地复习,研究论文、写论文),我们会知道得更多。也就是说,考试本身就是我们积累基础知识的一个途径。此外,考试还让我们有机会锻炼其他的通用技能(如时间管理或解决问题),塑造个人特质(如自信心或抗压能力)。当然,通过考试得到的反馈意见也会告诉我们哪里还需要提升和改进。本章之后还会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了解考试的多重目的可以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考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