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全球化危机与现代化困境
第一章 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20]
一、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
印度喀拉拉邦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一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喀拉拉的劳动力价格在当地是低的,但由于有l/3的劳动力就近流动到海湾产油国打工,因此喀拉拉本地的劳动力价格被拉高了。如果进一步做国际比较,印度的劳动力价格不如中国低。有调查证明,中国沿海地区的低层劳动力价格10年没有上涨。这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有5亿,实际上大多数农业劳动是由半劳力承担的,因此,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这就导致市场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者也因此根本没有条件建立能够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地位。
于是,农村流动打工的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沿海企业也从来不支付中西部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可见,其他国家不可能在劳动力价格上与中国相比。
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问题上,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有资本输入、输出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矛盾。比如我2000年11月在墨西哥访问时了解到,那里的知识分子就强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墨西哥的普通劳动力价格比中国高3倍,在一般商品的生产中它就竞争不过中国。
所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互相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几乎都反对WTO,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在与印度朋友的座谈会上,他们质问我,中国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要求加入WTO。他们的问题其实不确切,应该问到底是中国的哪部分人如此强烈地要求加入。
如果真正实现了全球经济市场化和一体化,市场的作用就当然会把最过剩的要素价格降到最低。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劳工价格与他们的生存条件都会同一化到最低程度。这个规律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有明显表现。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约束下,绝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价格不仅是在下降的,而且已经降到最低水平了;不仅如此,人们发现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劳动力的价格之低也是一样的。
在中国,最显著不同的,其实是城乡人口的收入差别。
最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结构变迁的确已经大规模发生,但是,它并非现在才发生的。从19世纪中叶到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就已经是面向全球的开放经济了。由于工业化加快,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因此,农业商品化过程对农村社会结构的解体造成的压力是长期的、客观存在的。这和现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至少在现象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资本全球化的同时,资本也把自然资源的价格压低,这样才能在资源资本化的进程中变成资本的增量收益。因为,资源价格压低之后产生的任何利益,亦即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收益,大部分都是被大资本所占有的。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发生的大城市超前繁荣、传统农区却难免衰败的趋势,就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