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走近文学作品

《森林报·夏》

内容简介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代表作,他擅长以轻快幽默的笔调来描写动植物的生活,在《森林报》中,作者采用报刊的形式,以春、夏、秋、冬的12个月为序,分层别类地报道森林的新闻,本书是《森林报》的分册《夏》,记载了森林里夏天的新闻事件,其中有森林中的大事记,也有集体农庄及城市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堪称“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经典角色

狐狸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所以主要以老鼠、鸟儿、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

狐狸还是十分狡猾的动物,在《狐狸占獾巢》中,狐狸想借住在獾的家中,可是獾对住客要求十分严格,不同意狐狸的请求。于是狐狸就想了一个办法,狐狸知道獾爱干净,它就趁着獾离开家的时候,把獾的家弄得臭气熏天,獾只好把家让出来了。

蝾螈

蝾螈身体丰满,呈圆筒形,与爬行动物蜥蜴很像,拖着一条长而扁的尾巴。它们的皮肤潮湿润泽,且有黏性,身体颜色异常鲜明,或长着明显的斑纹,或有鸡冠样的突起。蝾螈的四肢较短,脚上无蹼。成年的蝾螈有眼睑而且能动,但幼年的蝾螈没有眼睑。

蜥蜴有断尾再生的本事,蝾螈也有断尾再生的本事。蜥蜴的尾巴断了可以重新长出一条新的尾巴,蜥蜴的腿断了也可以再长出一条新的腿。蝾螈在这方面有过之无不及,只是它们有时会出岔子:在断尾的地方长出腿,在断腿的地方长出尾巴。

蜉蝣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也被称作“一日虫”,因为它们的寿命极其短暂,只有一天。它们十分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尽情地在空中舞蹈,享受生命的欢乐。

一整天它们都在阳光下跳舞,如同片片雪花在空中飞舞。雌蜉蝣时而落到水面上,把它们那小小的卵产在水里。

雌蜉蝣产的卵会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将在黑暗的湖底待上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而后享受着短短一天的生命,在湖水的上空翩翩起舞。

作品关键词→

·妙趣横生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森林报·夏》以动物学、植物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为依托,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反映了俄罗斯地区的动植物在夏季的活动与变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观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并附录了许多有趣的科学问答题,堪称“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作为一部经典的科普著作,《森林报·夏》借助童话体裁,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情感与思维,生动地将动植物的活动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科普著作本身的枯燥感,贴合了儿童的阅读趣味。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等特点。而《森林报·夏》中的动植物大多都被“人格化”了,拥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此外,书中也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如出现在森林中的神秘夜行“大盗”,它不仅伤害了小兔子,还试图袭击体形庞大的驼鹿,惊险的情节扣人心弦,增强了科普著作的故事性。

·新颖有趣的报刊形式

《森林报》是一本图书,但它采用报刊的形式,以一月一期的方式来编排新闻,这样,它就有了报刊所具备的新鲜、快捷、活泼、通俗的特质。而《森林报·夏》主要报道的是夏季森林中的新闻,每一期都会刊登编辑部的文章、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还有关于森林的故事,以及集体农庄和城市的新闻报道。此外,《森林报·夏》的栏目也非常丰富,如“天南地北无线电通报”专门刊发来自各地的报道,“公告栏”则向全体读者征聘优秀的、跟踪能力强的“火眼金睛”。每期故事的最后还设置了“打靶场”,刊登一些图文并茂的知识竞猜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能有效地检测小读者们的阅读效果,力图让他们对自然界有准确而客观的认识。通讯报道的形式与栏目便于事件的追踪,同时能让森林中的故事更有现场感,而征聘与游戏等栏目则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小读者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关爱自然的人文精神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夏》全书贯穿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普通报纸上刊登的一般都是关于人类、关于城市的新闻,关于森林、关于自然的报道较少。而《森林报·夏》则聚焦于森林中的故事,通过驻林地记者的实地观察,将森林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趣闻记录下来,呈现给小读者。

比安基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倾注在对自然万物的书写中,在他的笔下,大自然的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力量,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谐而有序,体现了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关爱自然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通过文字传递给小读者们,使他们学会主动观察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动植物,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研究它们的生活,有利于小读者们从小开始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成为珍惜爱护大自然的人。

作品三部曲

·主题思想

《森林报·夏》全书以夏季月份为顺序,有层次、有类别地向我们真实生动地描绘出发生在森林里的新闻,其中既有森林趣事,也有农庄新闻、城市报道,以新鲜、活泼而又充满了生命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这部科普作品在展示充满活力、充满乐趣的森林世界的同时,也让小读者们的心更加贴近自然,使小读者们学会思考当下的生态环境,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思考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堪称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课外读物。

·写作特色

作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报·夏》读起来并不枯燥,这归因于比安基独特的创作手法。《森林报·夏》以报刊的形式来报道森林中的新闻,以新颖的形式来编排内容。此外,比安基还以幽默活泼、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以苏联范围内的动植物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王国,书中多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森林中的动植物,赋予它们与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浪漫的手法编织了一个生动多彩的大自然。

·作品影响

《森林报》作为闻名世界的科普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再版过十次,并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都广受关注与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科普读物,《森林报》以新颖的报刊形式、专业的科学知识、生动的语言表达、童话般的叙述风格受到小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便是作者将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结合起来,让小读者们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集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

经典语录

◎浮萍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漂着,优哉游哉。它四处为家,什么也不能束缚它。每当有野鸭从它身边游过时,浮萍就紧紧地挂在野鸭的脚掌上,随着野鸭从一个池塘游到另一个池塘。

◎集体农庄的庄员们正忙着割草,有的用镰刀割,有的用割草机割。割草机在草场驶过的时候,挥动着光秃秃的臂膀,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接着,一排排鲜嫩的青草应声倒下,散发出浓烈的青草香。

◎我最喜爱铃兰花了,它的花朵如白瓷般洁白无瑕,它的绿茎韧性十足,它的叶子细长柔嫩,它的香气清幽绵长、回味无穷!在我看来,它是那么高洁、那么富有生机!

◎一,二,三!一阵风吹来,小蜘蛛迎风跃起,它飞了起来!成了一名飞行员!小蜘蛛像一艘小飞艇一样在半空飞行,飞过草地,飞过灌木丛。这个小飞行员往下观望着,是时候解开身上的细丝找地方着陆了,到底在哪儿降落比较好呢?

◎蜉蝣被称作“一日虫”,因为它们的寿命极其短暂,只有一天。它们十分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尽情地在空中舞蹈,享受生命的欢乐。一整天它们都在阳光下跳舞,如同片片雪花在空中飞舞。雌蜉蝣时而落到水面上,把它们那小小的卵产在水里。

阅读拓展

比安基从小就向往大自然,成年后他勇敢地踏进大自然深处,仔细观察,坚持记录所看到的动物和植物。凭着他这股毅力和对森林的好奇心,才有了《森林报》。

对大自然感兴趣的你,除了《森林报》,还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学家法布尔与比安基一样,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用了30年来完成《昆虫记》。《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本书对多种昆虫的特征、习性、本能和种类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是一本严谨且精彩的观察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