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早朝议事
明朝的常朝一般是凌晨五点左右开始。
今天的温度比昨天要冷不少。
在董平的时间把控下,身着加厚太子朝服的小朱同学终于卡着点来到了太和殿内。
通常来讲,明代皇帝的日常朝会(御门听政)通常在户外举行,核心场所是紫禁城太和门前的广场,既体现了明代政务处理的公开性与仪式感,又兼顾了实际需求(可以站许多人)。
可是京城属于高纬度地区,冬春时节的清晨往往寒风刺骨。
年迈的大臣们需要在天色未明时就列队等候,在凛冽的寒风中一站就是数个时辰,不少老臣因此染病甚至卧床不起。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年间就曾多次出现朝会时老臣晕厥的情况。
自景泰帝即位以来,考虑到诸多情况,便将朝会地点永久性移到了太和殿之内。
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朱齐很快来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站着。
这时参加早朝的官员也正在依据文东武西的原则,按照品秩的高低依次排队进入殿中等候,等待皇帝驾临升座的命令。
等了一会,见景泰帝还没到,从来没见过这阵势的朱齐,忍不住开始左右打量。
因为他排在文武百官的最前面,很快从文官队伍中看到一个熟人——商辂。
景泰期间的内阁地位已日益渐重,尽管此时的商辂为兵部二把手,正三品,但是由于入阁参预机务,反倒以第六名阁臣的身份,排在了文臣队伍的靠前位置。
隔着人群,他发现太子也在饶有兴趣地看着自己。身处朝堂之中,他只能微微颌首致意。
随着殿外锦衣卫净鞭三响,司礼监太监兴安大喝一声“升御座!”
庄严肃穆的宫廷奏乐声中,身着十二章衮服的景泰帝陛下缓步走到御座前,转身南向而立。
鸿胪寺官员开始唱礼——类似后世的一鞠躬,拜……朱齐虽未学过,但也能依着做了个像模像样。
只见他和文武百官一起向景泰帝行五拜三叩之礼,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底下朱齐手忙脚乱的样子,御座上的景泰帝皱了皱眉,碍于礼仪,那两个字终究没有说出口。
根据明代中期朝会频率,并非每日都会举行早朝。
且昨日早朝因议事颇多,以致今日并无太多紧要政务需要圣裁。
对于少数内容简明且无争议的奏报,景泰帝只听了个大概,便同意发还内阁拟旨。
直到文官队伍中站出来一位身穿绯红色官服,须发皆白的老者,跪在地上朗声道:
“臣都察院都御史王文,劾奏锦衣卫指挥同知毕旺尸位素餐、渎职误国一事!
依《大明律》载:文武官员旷职废事者,轻则罚俸降级,重则削职问罪。
今查锦衣卫指挥同知毕旺,受国隆恩,位居三品,理当夙夜匪懈,以肃朝纲。
然其上任以来庸碌无为,致使卫事废弛,奸妄潜滋,实负圣恩。”
殿中群臣闻言,顿时精神一振。
不明就里的文武百官纷纷将目光投向武官序列中的毕旺,都在暗自揣测这位锦衣卫指挥同知究竟因何事遭劾。
明朝立国之初,科道言官确实可风闻奏事。
然而到了中后期,因风闻言事屡致滥劾,所以朝廷规制逐渐严格。
按例,每当有官员遭弹劾时,皇帝会问一句:“此言可有实据?“
这时,满朝文武屏息以待,等的正是这句例行的问话。
果不其然,待王文奏毕,景泰帝便配合地问道:“可有实据?“
王文当即躬身再奏:
“臣确有所据。毕旺身为锦衣卫指挥同知,肩负宿卫重责,却忠奸不辨、轻重失度。
其罪不可恕者,乃在安排东宫侍卫此等关乎国本的要务上,竟致刺客混入,昨夜险些酿成刺杀太子之大祸!”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顿时哗然。
由于宫中群臣就如同炸开的马蜂窝,交头接耳之声此起彼伏,殿中顿时充斥着低沉的嗡嗡声。
鸿胪寺官员赶紧出来维持秩序。
商辂闻言也是心下一凛,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站在前列的太子,心中暗忖:
“昨日朝议方才议定沂王择日就藩,当晚太子便遭遇刺杀,这两件事接连发生,未免太过巧合!”
朱齐闻言,脑中在飞快地思考:“可这毕旺究竟是何等人物?”
在记忆中的史书记载里,此人确实碌碌无为,除了零星记载的贪腐劣迹外,几乎未曾留下什么重要事迹。
如今看来,这个平庸的锦衣卫指挥同知,竟被自己父皇盯上了?不知不觉,他已经逐渐代入了太子这个角色。
大殿之上,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若是这弹劾的罪名坐实了,毕旺这官位怕是保不住了,轻则革职查办,重则下狱问罪,搞不好连脑袋都得搬家。
朱齐还在正暗自盘算着其中利害关系,忽听朝班中又有人高声奏报。
只见宁阳侯、中军都督府都督陈懋大步出列,声若洪钟:
“臣陈懋附议,毕旺尸位素餐已久,长期怠于职守。
曾将缉捕白莲教要犯之事推诿下属,致贼首脱逃,此等玩忽职守之辈,岂配位列朝堂?”
陈懋话音刚落,文官系统中的章纶也紧跟着出班:
“臣兵部右侍郎章纶亦附议!毕旺贪得无厌,克扣校尉饷银,连火器保养银两亦尽数侵吞,致卫所武备废弛。”
眼瞅着一个接一个大臣站出来陈述毕旺的罪状,这架势有点墙倒众人推的味道了。
毕旺站在殿中,脸色一阵红一阵白,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
他嘴角抽动着挤出一丝苦笑,那模样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毕旺其实心中清楚,东宫遇刺一事与他并无实质牵连,不过是朝中诸臣苦于无端可寻,借此为由以行弹劾之实罢了。
朝堂之上,只见内阁首辅陈循神色淡然,兵部尚书于谦面容肃穆,忠国公兼京营(明朝的驻京师部队)总兵官的石亨等人皆静立班列,无一出言。
其他的大臣有些垂首敛目,有些若有所思,面上神情莫测高深,令人难以窥见其真实意图。
景泰帝下定决心整治锦衣卫,显然是因为昨夜之事震怒。
毕旺原本是他的忠实拥趸之一,先前趁着“金刀案”将与英宗有关的阮浪处理之际,同时对举报人锦衣卫指挥使卢忠进行打压,为的就是让毕旺能够以指挥同知(副手)之职顺利接管整个锦衣卫。
谁曾想,这个毕旺任上尸位素餐,让人将刺客安插到了眼皮底下,是否有变节的嫌疑亦未可知。
景帝犹豫了许久,太子的安危始终是个重大问题,下定决心将毕旺撤掉。
又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以往多有反对的朝臣今日出奇一致地与他站到了一起。显然是对毕旺的位置产生了极大兴趣。
至于新任指挥使人选,景泰帝心中自然是有的。
然而,有着超过五百年的历史记忆朱齐,心里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他察觉到,除都察院王文为景泰帝心腹外,今日其余附议弹劾的群臣之中,大多数竟为今后明英宗复辟时的肱股之臣。
按照这样下去,毕旺被撤换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锦衣卫指挥使肩负皇城安防之责,如果换上一个敌方势力的人,那么对于景泰帝乃至他自己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
他不由得暗自细数景泰帝麾下可用之将:兵部尚书于谦,虽然通晓兵事,但是他此时已位居二品,断然没有降授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的可能性。
早先忠心景帝的宣府总兵杨洪已于前年过世。
到底景泰帝还是重用文臣多于武将,不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
若毕旺下台,朝中竟再景帝无可用之人。
而反观眼前这帮人如此作态,极有可能已经准备好新的人选。
看来,年仅二十五岁的景泰帝虽然颇具天子威仪,终究欠缺了点经验,他会是朝堂之上这些老谋深算之臣的对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