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今夕不知是何年
强大的记忆机器开始检索,与碗相关的记忆画面如幻灯片般在脑海中闪现。
最终还是定格在了那段可怕的影像——在他倒地的身躯旁,赫然有个一模一样的碗。
拥有图书馆记忆的朱齐深知明代御窑厂烧造的瓷器都有严格规制。
不同器型、纹饰对应着不同场合的使用规范。
眼前这个碗绝非偶然出现,必定暗藏玄机。
“若那段预示属实……”朱齐暗自思忖,“这关键就必定藏在这碗燕窝之中!”
但转念一想又发现蹊跷:现在明明是正午,而记忆中事发是在深夜。
根据董平所言,东宫每日要进献两次燕窝,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晚上那碗。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太子被毒杀这等惊天大案,史书上竟无半点记载。
即便英宗复辟后有意抹去“景泰四年,太子中毒身亡,景帝震怒,清洗若干势力”等史书表述,但至少也应有许多人随之消失才对。
然而许多活跃的朝臣、宦官和皇亲国戚甚至活得比景帝父子还要久。
除非...整个东宫早已被渗透,连犯罪现场都能被完美伪装。
朱齐的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董平,在表格上其名旁标了个“D“。
他将纸条折好收入袖中,故作随意道:“孤今日胃口欠佳,这碗燕窝就赏你了。“
“谢殿下恩典!“董平叩首谢恩,端起碗便大快朵颐,看来是平日里吃惯了的主,丝毫不见外的样子。
朱齐冷眼旁观,见他毫无异状,半晌后默默将这家伙的危险等级改为“C“。
“对了,今日是正月初几?”小朱同学随口提问,记得商辂早前说是正月二十五开讲的《中庸》。
“回殿下,今日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初二?”他心头一紧——距历史上记载的怀献太子死期3月21日还剩月余!
虽然尚有月余时间,但是他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人,仍需认真做好一切准备。
只见小朱同学认真思索一番,计上心来,“董平,传下去,安排孤今日中午去母后那里请安。”
他打算去求助生母杭皇后的力量。
这计看来不怎么可行,不可行之处,很快被他的贴身宦官董平提出来了:
“殿下恕罪,自去岁行冠礼后,”董平闻言面露难色:“无诏不得擅入后宫啊!除非……”
“这是什么破规矩?”小朱同学错愕,心想《大明会典》没提这事啊,“除非什么?”
原来《大明会典》中规定的皇太子冠礼年龄在十二到十五岁,表示成年了可以适当参与政务管理了。
但他太子去年才通过易储计划艰难册立。
原因就在于景泰帝为了让太子地位迅速合法化,急忙诏告天下和祖宗社稷,提前为他举行冠礼。
“为了防止祸乱宫廷,除非陛下准许,成年皇子一律不得进入后宫!”董平压低声音,说道,“再说,您正月里不是去过请安了吗?”
“那去见父皇总可以吧?“朱齐又想去找老朱同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董平额头沁出细汗,“也需陛下传召。况且早朝时……“
早朝?朱齐瞳孔骤缩。
他分明记得自己一睁眼就在文华殿,何曾上过早朝?
这个漏洞,让他如坠冰窟,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的地方。
难道有什么重要事情漏考虑了吗?
一把抓过宣纸,朱齐运笔如飞。
细细的狼毫在纸上划出尖锐的沙沙声,墨迹潦草地记录着关键信息:
“二月初二早朝(缺席)→讲学→……”
笔尖突然顿住。
一个可怕的认知浮出水面——所谓“3月21日“是公历日期!而大明用的是……
“该死!“
朱齐猛地扯过新的宣纸,笔走龙蛇间,各种古怪符号如潮水般涌现。
董平目瞪口呆地看着太子殿下时而掐指运算,时而画出奇怪的方格,地上很快铺满鬼画符般的草稿。
农历和公历之间的转换需要通过一套复杂的算法计算,得充分考虑每年二十四节气、农历闰年和大小月的影响,不仅计算量巨大,还需要完整的天文学知识。
如果手里有一部手机就好了,小朱同学如是想。
不过,他很快也找到一个简便的办法,从查询了图书馆记忆后,选取了一个距离眼下最近且有记载的准确日期,比如:万历元年正月初一就是个好日子,正是公元1573年2月7日。
这么倒推的话,只需要计算约120年的农历内容,计算量骤然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看着文华殿地上满满一地的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画着一堆不懂的符号和文字。
三个时辰后,朱齐盯着最终演算结果,浑身血液仿佛凝固。
只见纸上赫然写着:景泰四年二月初二=1453.3.21。
历史记载的死亡日期,竟就是今夜!
“眼下是几时了?”朱齐强压下翻涌的思绪,抬眼望向殿外渐斜的日影。
董平躬身细察日晷,掐指推算道:“回殿下,日影已过申时四刻。“
“您从卯时早朝至今未进膳,小的……”
说着他腹中突然传来“咕噜“声响,算下来今日董平也只喝了那一碗燕窝而已。
朱齐这才惊觉饥肠辘辘。
恍惚想起中途确实有人过来送饭,却被自己沉浸在演算中赶走了。
申时四刻——北京时间约莫下午四点,按纬度推算,距离夜幕降临仅剩两个小时!
就像死刑犯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巨大焦虑感萦绕在脑海中,使他感到烦躁无比。
他下意识伸手一摸裤兜,想点上一根冷静一下,不料什么也没摸到。
一惊之下才反应过来:明朝哪来的香烟?
这个认知让他愈发的烦躁。
作为研究过生理学的学者,他清楚意识到:少年体态本就代谢旺盛,加上高强度脑力消耗,此刻血糖水平怕是已逼近临界值。
若再不进食,判断力将急剧下降——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在这危机四伏的东宫,正常吃口饭竟然成了一种奢望。
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尚膳监送来的每道菜肴都可能暗藏杀机,甚至连那杯瓶碗盏之中都透着莫名的诡异。
他暗自打定主意,实在不行,就冒险去老朱或者杭皇后那里,命都快没了,哪管得了那么多礼法规矩。
正准备找理由硬闯呢,突然朱齐灵机一动:有了,找这位兄弟!
据史所载,眼下距景泰易储才过了10个月,他死亡最大的获利者:原太子朱见深,现在的沂王。
在孙太皇太后的荫蔽下,沂王并未受到景泰帝的软禁,同时由于年岁尚小,也未离京就藩,而是一直留居在宫中。
“传令!“朱齐突然提高声量,“孤要与沂王共进晚膳。“
小朱同学不敢断定凶手是不是沂王后面的势力,但是他知道,沂王后来活了很久,肯定没有中毒。
这就够了,先把今天熬过去再说。
董平明显一怔,太子今日为何如此奇怪?
按制,皇子之间共同用膳不算违制,比起擅闯后宫,这倒是最稳妥的选择。
于是他立即躬身:“小的这就去安排!“
只见几名青衣小宦官疾步奔向沂王在这紫禁城中的宫殿。
董平亲自赶往尚膳监督办菜单。
朱齐凝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指不自觉地敲击案几——这是他在实验室思考时的习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