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铸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诸臣议事

文华殿

众臣护卫着朱由校进入文华殿后,心中皆是大定。虽说途中还有几波李康妃的人前来劝说朱由校回去的,但都被打发回去。如今朱由校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证,新朝后宫干政的隐患终于暂时消除。

诸臣想要让朱由校进内房休息片刻后议事,但朱由校要求与诸臣直接一同议事。

待到朱由校坐上大殿的正座后,群臣正式行礼,文武分列左右高呼万岁。

朱由校这时心中也在思考努力回忆他们谁是谁,奈何不能用力,强行回忆只怕是会使头更痛。这时他便开口。

“有劳诸位阁臣了,吾旧在深宫,对朝事不甚了解,诸位介绍一下对各自的职位吧。”

说罢,几位阁臣和重臣先行介绍起来。

他们分别是方从哲、史继偕、沈潅(guàn)、何宗彦、刘一燝、韩爌、朱国祚、孙如游、叶向高。

朱由校思考片刻只对方从哲,叶向高在历史上的的形象,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同也注意到刚才牵他左右手的阁臣刘一燝和站在武班首席的张维贤。

下面还在自我介绍着,轮到刚才护驾途中表现强硬的几位大臣时,朱由校也仔细的听。

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礼部尚书史继偕,

兵部尚书崔景荣,刑部尚书黄克缵(zuǎn),工部尚书王佐未到任,左都御史张问达。

户部主事杨涟,杨涟便是刚才怒斥太监的老臣,御史左光斗。两位东林党人朱由校可太知道了,东林六君子的人,都是硬骨头。

太子洗马孙承宗,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校眼前一亮细细看去,孙承宗站在班列的后面低头回答后便归班。明末最后的长城——孙承宗,朱由校暗暗记住。

勋贵这边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公张维贤,掌中军都督府同时执掌经营京营。

其他大臣陆陆续续介绍完自己后,杨涟站出来说道。

“先帝猝崩,臣等与殿下皆悲痛不已。当今之际最要紧的事安排遗诏及殿下的登基诏书,拟订登基日期。还请殿下与内阁诸臣拿定主意。”左光斗、周嘉谟等纷纷附和。

方从哲上前一步,行礼后说。

“殿下,遗诏及登基诏书等,容臣与阁臣商议后再拟稿上呈殿下过目。臣以为当今之际应先安置先帝之圣体,及先帝陵寝修建之事。”

户部尚书黄克缵与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在下面交谈过后,王永光上前面说。

“修建皇陵之事,如今已来不及。臣等私议以为可以,用修葺景皇帝之陵寝,用之。”

朱由校认可了他们的建议,眼下也没有别的事再议,便示意王安可以结束了。王安宣布退朝后诸臣行礼,朱由校走向内房。

王安却被大臣们拉住,再次和大臣们商议起来。

“当下万万不能让殿下回乾清宫,不如让殿下居于慈宁宫。安全方面就有劳王公公了。”杨涟代表众臣说完,郑重的向王安作揖,其他大臣也纷纷嘱托。

朱由校来到文华殿内房间坐定下来,开始思考整理当下的情况。

他真是的穿越来到大明朝,今天是万历是四十八年九月一日。

前世虽然算是网络键史达人但也是拿着别人现成的结论和网友对线的那种,具体的史料什么的还真没看过多少,最多也就为了和网友对线随便看几篇论文给自己加点论据。

面对当下的情况,朱由校最先想到的是辽东的情况。

不一会,王安走了进来,对着朱由校叩首说。

“方才奴婢与方阁老等人商议认为殿下不宜居乾清宫,到慈庆宫居住更为安全。”

朱由校认可他们的决定,随即及急切地开口问道。

“辽东情况怎么样了,萨尔浒之战后辽东的军事情况还有没有再度失败。”

王安被突然一问,也是愣住了,没想到殿下移宫后问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辽东的情况。马上回答。

“萨尔浒之败后,奴酋再破开原铁岭,辽东人心惶惶。神宗遣熊廷弼为经略,而今已俞半年,辽东暂时大定。”

朱由校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还好老奴还未做大,辽东境地还没有到无法挽回的底部。接着问道。

“熊廷弼如今的处境是怎么样了?”

“先帝在时,多有言官员弹劾熊经略,为此事争论不休。内阁六部对其提出的一千两百万两平辽三方布置的策略也多有微词。”王安好奇朱由校为何突然关注起辽东之事。

“殿下,对熊廷弼有何看法?”

朱由校略作思考,前世对熊廷弼的记忆停留在辽东失去他之后局势便瞬间崩溃,由于他第一次主政辽东时怒整李成梁,让努尔哈赤都很害怕他。

“你去将有关熊廷弼经略辽东的后的上呈奏疏都拿过来,还有把弹劾他的奏疏挑几份有代表性的也带过来”

王安没想到这位一向沉默寡言的太子突然在这时这么关心朝政,还是应声道是,转身去内阁调取奏疏。

看着王安离去,朱由校平静下来,此时他稍稍整理现在的情况。

此时距离明王朝的灭亡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都是无可救药的土地兼并。

有前世记忆的他明白明朝亡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张居正的财政改革也只是延缓了这一危机的爆发没有触及根本。先天顶层设计不足的财政制度,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封建王朝对土地兼并的无力,引燃了这一危机。

朱由校知道不管是凭借这次救驾有功即将上位的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他们代表的利益诉求都是要把沉重的税负推向对方,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减免更多的负担。

不断增加的加派被施加到自耕农、富农、小地主、小商人们的头上最终使得不堪重负农民商人破产变为流民,成为推到这栋破房子的助力。

改朝换代,消灭“过剩”人口,使大片土地再次成为无主之地。完成资源再分配,重新打扮好的又一封建王朝再次登场。要终结这一历史的循环,只有对外拓展才能解决资源相对人口不足的困境。

朱由校叹了口气,这些也只是解决完国内问题以后的大目标,路要一步一步走。他现在要做的是先解决当下宫中的问题。

片刻王安便带着一部分奏疏和阁臣送来的食物会到文华殿。

“殿下,内阁处理过得文书都在这里,还有一部分在先帝居处不易拿回,另外诸臣嘱咐请殿下暂勿食用宫内食物。”

朱由校点头认可王安和阁臣的做法,说着就打开奏疏拿点心边看边吃了起来。

最先看到的是,关于熊廷弼提议的一千两百万两白银平辽的奏疏,后面紧跟着的评议近乎都是反对之声。其中户部直接表明了凭现在的财力根本不可能拿这么多钱援辽。

看了这么多钱朱由校皱眉问。

“近三年,朝廷平均每年能收上多少税来?”

“回殿下,具体数额奴婢记不清楚但大概是税粮两千六百多万石,税银一千多万两”

王安瞧了一眼朱由校手中的奏疏,补充的说道。

“不过减去开支后存银仅剩十几万两,是不足以支撑熊经略的计策。”

听到这话后朱由校手中的点心都不香了,这真的太穷了。对,还有内库,万历的矿税施行这么多年,内库应该有一些存银的,想了想问。

“内库还有多少存银?”

“大概还有一千三百万两,具体数额奴婢不知。”

“多少?再说一遍!”朱由校扔掉手中的奏疏,心想这么多钱这大明朝怎么亡啊,激动地再次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