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诊断
患者出现的运动系统症状主要包括疼痛和包块。行影像学检查,X线上显示骨破坏、病灶边缘不清,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可能性很大;MRI上提示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可有关节、神经血管、骨侵犯者,原发恶性软组织肉瘤的可能性很大。以上患者应转到专业的骨肿瘤中心行进一步诊断。
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病史常为1~3个月,局部疼痛为早期症状,可发生在肿块出现以前。起初为间断性疼痛,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肿块大小和硬度不一,有压痛,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触及搏动,可有病理性骨折。而软组织肉瘤的主要表现为渐进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但有些患者可出现受累神经压迫症状,受累关节活动受限,局部畸形,局部感染甚至破溃,皮肤温度升高,胸腔积液、腹水,区域淋巴结肿大等。比较罕见的是某些患者也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和体重减轻。临床表现特点为病程短,较早出现血行转移,治疗后易出现复发等。查体时可查肿块的位置、局部皮温、肤色、硬度、活动度、有无触痛等。
所有疑似骨与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标准诊断步骤应包括查体、原发病灶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及分期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又可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X线、局部磁共振成像(MRI)和/或增强CT扫描、骨扫描、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首选的用于发现肺转移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条件者可考虑应用PET/CT对肿瘤进行辅助分期及疗效评估。
对于原发恶性骨肿瘤,X线检查非常重要,可显示骨破坏、不规则新生骨。CT则可显示骨破坏状况,三维解剖有助于显示肿瘤内部矿化程度,强化后可显示肿瘤的血运状况、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肿瘤在骨与软组织中的范围。MRI对软组织显示清楚,能精确显示肿瘤与邻近肌肉、皮下脂肪、关节以及主要神经血管束的关系,病变远近端的髓腔情况,以及有无跳跃转移,对制订手术计划非常有用。CT或MRI确定的肿瘤范围的精确性已被手术切除标本所证实,因此,CT或MRI是恶性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手段。
对于软组织肉瘤,X线用来除外骨肿瘤,确认组织肿块位置,也可用于评估软组织肉瘤骨受侵时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X线表现为软组织包块,可判断有无钙化特征,局部有无骨质异常(皮质破坏、骨膜反应、骨髓侵犯)等。不同的病理类型X线特征性表现各异,例如脂肪肉瘤表现为脂肪样的低密度影;而钙化多见于滑膜肉瘤和软组织间叶软骨肉瘤等;血管瘤可观察到静脉石;骨化性肌炎和软组织骨肉瘤可观察到骨化。超声用于判断肿物是囊性或实性,提供肿物的血流情况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等。超声在淋巴结转移检查时起重要的作用,对于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横纹肌肉瘤以及透明细胞肉瘤等可通过超声进行区域淋巴结检查。MRI是软组织肿瘤重要的检查手段。通常T1加权像为中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MRI可了解肿瘤的血运情况,对脂肪瘤、非典型性脂肪瘤和脂肪肉瘤有诊断意义;对黏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可进行全脊髓MRI检查;对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及血管肉瘤,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检查。胸部CT是分期诊断必需的检查,黏液性脂肪肉瘤需进行腹部CT检查。
PET/CT可显示肿瘤的确切发病部位及代谢状况,评价患者的全身情况;但由于价格昂贵,不作为所有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推荐。
当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都提示为比较典型的骨与软组织肉瘤时,常用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治疗前一定要行活检术。一般来说,没有遵循适当的活检程序可能引致不良的治疗效果。活检位置的选择对以后的保肢手术非常重要,穿刺点必须位于最终手术的切口线部位,以便于最终手术时能够切除穿刺道。因此建议在拟行外科治疗的医院,由最终手术医生或其助手进行活检术。推荐进行带芯针吸活检(core needle biopsy),穿刺活检失败后可行切开活检。尽量避免切除活检,不推荐冰冻活检。因骨与软组织肉瘤存在一定不均质性,故推荐行粗针活检,以尽量获得较多的组织,便于进行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