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
1.月经先期案
患者朱某,女,40岁,2017年10月4日因月经频发5个月余而就诊。患者诉平素月经提前3天来潮,量偏多。1年前因岗位调动,工作劳累,压力大,2017年4月8日月经来潮,行经3天,量偏多,色鲜红,夹少量血块,伴经前乳胀。后于4月26日再次行经,量质正常,色鲜红,5天净。患者未予重视未服用药物处理,后每间隔18~20天便行经1次,量或中或少,色鲜红后色淡,质偏稀,易疲劳。2017年6月中旬始,于当地妇科门诊就诊予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汤剂,月经情况有所好转,偶有1个月一行,但时反复,3~5天净,量少,色淡,质稀,伴疲乏、潮热,偶有头晕。现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唇色淡,偶有头晕、心悸,出虚汗,汗凉,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患者怀孕6次,生产2次,流产4次,无生育要求。末次月经为2017年9月25日,月经量少,护垫可,色淡,伴疲乏感、潮热。妇检: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分泌物量少,色白,子宫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骶韧带增粗,触痛(+),双侧附件未及异常。辅助检查:2017年9月2日妇科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右卵巢小囊肿,内膜厚6mm。尿妊娠试验检查提示阴性,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8g/L,凝血六项、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失调,异常子宫出血,中度贫血;中医诊断:月经先期,精血不足证。中药处方:桂枝20g,白芍 15g,大枣 15g,甘草 10g,牡蛎 30g(先煎),龙骨 30g(先煎),生姜 3 片,党参15g,白术1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
2017年10月28日二诊:末次月经为2017年10月20日,量色质基本同前,5天净,头晕、疲乏较前明显好转,虚汗较前量少、温汗,未见明显潮热。予原方合归脾汤加减续服。
2017年11月24日三诊:患者月经来潮第2日,量、色、质可,精神可,面色见红润,无头晕、汗出。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108g/L,予原方续服,辅以食疗滋补气血。随诊3个月,未再出现月经先期。
医案解要:
月经先期主要表现为周期的紊乱,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或约20天左右一行,连续发生2个周期或以上者,又称“经早”“经期超前”“经水不及期”“经行先期”,属西医所述异常子宫出血中的“月经过频”。病机主要为血热和气虚,治疗则多以清法、补法为主。该病案患者因工作劳累日久,损伤脾气,中气虚弱,冲任失于统摄而致月经先期而行。出血早期未损及阳,气血尚无偏颇,此时若予止血配合益气补血之法尚可起效。但患者延误病情至就诊时已失血迁延日久,阴血损耗,阴损及阳,致气血两虚、阴阳不调,成“失精家”。前期治疗以“益气摄血”“健脾补血止血”之方治疗虽可见一定效果,但病情仍反复难愈,究其主要原因,患者病机之本为失血日久,阴损及阳,已至阴阳气血失调,此时若单用止血之方固其脱或单用补益剂补其虚,均不能立刻起效,缘患者阴阳失衡而不耐止亦不耐补。因此,对于此类情况,不应急于止血或补阴血,应先补阳固脱,调和阴阳,再滋养阴血。《景岳全书·阴阳篇》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以期“阴平阳秘”。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重用龙骨、牡蛎,调和阴阳,然后再予归脾汤等补益气血之剂,注意固护调理之法。女子一生以血为用,以血为本,精血同源,故临床诊治妇科血证应从“失精家”病机入手,根据妇人失血证的临床早期、晚期的气血虚损特点进行分层论治,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灵活加减,调和阴阳,潜镇固涩,以取异病同治之功。但需注意的是,对于单纯阳盛或阴虚热象偏颇者,非所宜也,遣方用药时需详查舌脉,辨证准确,亦不可误投实证或热证。
2.崩漏案
患者段某,女,22岁,未婚,1999年9月10日来诊。自述患崩漏半年余,曾多次治疗未见好转。现月经先后无定期,淋漓不断,15~30天不净,量时多时少,以午后或夜半偏多,每次漏下前必先汗出,伴头晕心悸,身困无力,查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辨属阴阳不和,营卫失调。治宜调和营卫,补益心脾。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15g,白芍30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生姜4片,大枣6枚,炙甘草9g,黄芪30g,当归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同时兼服归脾丸。结果连服9剂而愈,经随访6个月未复发。
医案解要:
久病漏下,阴阳两虚。阴虚则阳浮而扰血,阳虚则失于固摄而阴不藏,故漏下及漏前汗出偏多。清代医家尤在泾曾云桂枝汤“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故用以作为治漏下的主方,煅龙、牡收涩止血,当归补血汤补血止血,诸药相伍,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3.女子梦交案
患者刘某某,女,18岁。于1978年10月3日就诊。其母代述,上初中三年级时与一同班男生很要好,家人怕影响学习,不同意他们交往。但此男生紧追不放,患者虽想尽各种办法,力图摆脱他的纠缠,但总也没有摆脱开,自此心神受到损害,每日担惊受怕,精神抑郁,渐渐夜晚入眠后与之梦交,开始数日1次,以后病情加重,晚上闭目即发生。由于难以启齿,患者从未告诉任何人。后家人发现其精神萎靡、卧床不起,经再三追问,患者才讲明真情。三个月来多方医治,服用中、西药,但疗效不佳。诊时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饮食,大便2~3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阴阳气血亏损,心肾不交,玉门不固。思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此证,即投方试之。处方:桂枝、炙甘草各9g,白芍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生姜3片,大枣10枚。5剂。并嘱其静心寡欲,安心调养。此药果然有效,1周后复诊,患者精神转佳,夜能安眠,梦交偶有发生,纳食明显增加。效不更方,上方继服6剂。10月18日再诊,自述1周来未发生梦交,精神基本恢复正常,面部也略见红色。为巩固疗效,前方略加化裁,又服药1周,病告痊愈。
医案解要:
女子梦交一证,临床少见。本证多由房事不节或思虑过度所致,阴血过耗,阴损阳浮,久乃阴阳失调。思则伤脾,劳则伤心,导致心肾不交,心神失守,肾气不足,疏摄失权,终至玉门不固而梦交也。该患者青年未婚,病前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肝气郁结,久则暗耗阴血,阴损及阳,心神失守,心肾不交,玉门不固而发生本病。此时若用养阴之法,则有增寒之弊,用助阳之法,则有伤阴之害。因此治疗必先平调其阴阳,阳生则阴长,阳化则阴藏。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安神固精,正切病机。阴阳调和,心肾交通则病愈。
4.脏躁案
患者李某,女,46岁,因潮热心烦多汗半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7年8月16日初诊。自诉潮热、面部烘热,随之汗出,一日换衣多次,盗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病程已半年,曾用中西药乏效。近月症状尤甚。现症见:面部烘热,汗出浸衣,盗汗,目赤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纳差,腹胀便溏,夜尿二三次,下肢冰凉。舌尖红、苔中白微腻,脉寸关弦细数,尺部沉。观前医病案,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予谷维素、激素替代治疗,中医投以养阴敛汗之剂,但均收效甚微,患者苦不堪言。察脉症,当属阴阳不和、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证。遂效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义。拟方: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 8g,煅龙骨 30g(先煎),煅牡蛎 30g(先煎),白术 15g,黄芪 15g,山药 15g,生姜6g,大枣10g,浮小麦30g。服药3剂后,烘热汗出减轻,诸症好转。再以原方加制附子8g,连服10余剂而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医案解要:
本案患者肾阳不足于下,心火独亢于上,肾阳虚不能蒸腾肾阴上济于心,以致心火浮动,心神不宁;逼阴液泄于外,故自汗、失眠、烦热;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然阳虚不固,阴不内守亦发;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故纳差腹胀便溏;下肢冷乃肾阳不足之明征。故本案用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桂枝、附子温肾阳,蒸腾阴液以消心火,龙骨、牡蛎潜心火以温肾水,兼以重镇安神敛汗,白芍、黄芪、山药、白术调补心脾肾,更兼桂枝汤调营卫,共收交通心肾、相济水火、调和阴阳之效,故汗出自止。
5.失眠案
患者宋某,女,51岁。2013年5月24日就诊。失眠2年,每晚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入睡困难,多梦,每于情志不畅则失眠加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月经紊乱。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肾阴亏虚,心肾不交之失眠。治宜调和阴阳,滋肾阴,降心火。拟桂枝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桂枝10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龙骨、牡蛎、黄连各20g,黄芩15g,阿胶(烊化)10g,生地黄 20g,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菊花、百合、柴胡各15g。治疗2个月后每晚已能睡6小时,且夜梦减少。随访6个月未复发。
医案解要:
寤寐由心神控制,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清代医家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认为: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在正常情况下,水火既济,心肾交通,得以维持人体水火阴阳平衡,睡眠方可正常。若心肾不交则夜寐不安。正如张景岳认为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该患者处于绝经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亏虚,冲任亏虚,精血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火,终至心肾不交。复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日久化热伤阴,则见月经紊乱,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故治疗当以滋阴潜阳、交通心肾为主。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重镇潜阳;诸药合用,调和阴阳,镇潜固涩。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黄芩清心降火,阿胶、百合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黄连阿胶汤相合,共奏调阴阳,滋肾阴,降心火之功,水火既济而睡眠得安。
6.带下案
患者王某,女,32岁。自述带下色白质稀,量多无臭,甚则日换数次内裤,近日病情加重,头晕乏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便秘,不欲饮食,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前医曾用健脾渗湿、温肾止带、清肝利湿等法,交替治疗多时,其症不减,据脉证分析,当属久带耗阴,阴损及阳,带脉失约,遂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桂枝12g,芍药12g,甘草6g,大枣5枚,龙骨30g,牡蛎30g,鹿角霜12g,芡实15g,5剂后带下量明显减少,继服10剂,带下正常,诸证消失。
医案解要:
带下一证,虽有脾虚、肾虚、湿毒之分,治带之法,亦有健脾、补肾、祛湿之异。但临证时不必过于拘泥,以上诸因,皆可损伤奇经,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久则损伤阴精,导致阴阳失调。故临证治疗带下,用常法不效时,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取殊途同归之效。
7.产后自汗案
患者宋某,女,23岁。产后2周,自汗不止,汗出湿衣,面色无华,畏风。服桂枝汤、玉屏风散等不效。刻症见:患者大汗淋漓,湿衣裹体,气短神疲,口干,面色苍白,舌淡红光剥无苔,脉虚浮而数。证属营卫失和,阴虚阳浮,大汗欲脱,急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重用龙骨、牡蛎)合生脉散。处方: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 12g,龙骨 50g,牡蛎 50g,人参 6g,麦冬 12g,五味子 15g,黄芪 30g,1 剂汗减,4剂汗止,前方出入1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医案解要:
自汗为产后常见证之一。产后的病理机制多为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营卫失调,阴不敛阳,卫阳不固而自汗。凡遇此证,可与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龙、牡镇摄浮阳,生脉散益气敛阴,黄芪扶阳固表,阴阳相济,自汗则止,诸症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