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常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一)穴位敷贴疗法
1.原理
穴位敷贴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粉而成的糊状制剂敷贴于穴位或患部,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的目的。清代名医徐灵胎从中医角度对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进行描述,认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药物各自的属性辨证用药,在相应的腧穴上进行敷贴。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药理学中称为经皮给药法,该疗法既可避免因服药剂量较大而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又可避免口服可能带来的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进而提高血药浓度。将药物敷于特定穴位时,可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表皮深层及真皮层转运,而后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用药部位皮肤应满足角质层屏障功能低,局部皮肤微循环丰富等特点,才能更好发挥药效。穴位敷贴疗法具有途径直接、药源广泛、作用迅速、使用简单、稳定性好、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用药安全、价廉高效、便于推广等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应用
穴位敷贴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咳嗽、咳痰,肿瘤相关性失眠,便秘,腹泻,肿瘤相关性厌食,骨髓抑制,淋巴水肿,癌性疼痛等。
(二)艾灸疗法
1.原理
艾灸是一种用艾绒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或艾条,在穴位上或病痛部位进行烧灼、熏灸的疗法。艾灸是灸法的一种,以经络学说为原理,采用纯中药配方,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感,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活血祛瘀、散寒化湿、消肿散结、扶正祛邪之功效。同时,艾灸还可激发和调畅机体组织器官气机。艾炷或艾条的主要成分为精油,燃烧生成物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通过灸热由皮肤处渗透进入体内。艾叶具有芳香通窍、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灸时可以渗透皮下。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独特作用是针、药等疗法所不可替代的,正如《灵枢·官能》中所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则称其为“保命之法,灼灸第一”。灸法多适用于寒证、阳虚证,而实热证、阴虚有热证多不宜施灸,因灸火易助阳助火,耗损津血阴液。
2.类别
艾灸疗法种类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1)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为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疾病。
(2)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本疗法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病。
(3)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成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与艾炷灸和艾条灸疗法大致相同。
(4)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5)隔姜灸疗法:
取厚约0.2~0.3cm生姜片一块,用无菌针头在姜块上扎数个针孔,再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更换艾炷反复施灸,一般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虚寒性疾病多可用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类似的有隔蒜灸、铺灸(以蒜泥铺于穴位上)、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灸、药捻灸等,其适应证与隔姜灸疗法基本相同。
(6)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症。
3.应用
艾灸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咳嗽、咳痰,肿瘤相关性失眠,抑郁,腹泻,肿瘤相关性厌食,鼓胀,淋巴水肿等。
(三)耳穴贴压疗法
1.原理
耳穴贴压疗法又称耳郭穴区压迫疗法,通常采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来刺激患者内耳郭腧穴及敏感反应部位,经过身体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效果。该疗法是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中医认为,耳为人体经络、宗脉聚集之处,十二经脉皆于耳部交汇,而经脉内属脏腑。因此,耳部与经脉、脏腑均有密切联系,通过刺激耳部诸穴可有效起到镇静、止痛,疏通气血、经络的作用。通过耳穴贴压疗法按摩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兴奋相应神经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末梢,这些感受器和神经末梢接收并向上传递冲动,进而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耳郭分布了丰富的神经和血管,且密切联系着内脏、大脑皮质。对患者耳部穴位进行按压,可产生良性刺激,使大脑皮质抑制和兴奋趋于平衡。该疗法操作简单,且治疗中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2.应用
耳穴贴压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咳嗽、咳痰,肿瘤相关性失眠,恶心呕吐,便秘,肿瘤相关性厌食,癌性疲乏,口腔炎,癌性疼痛等。
(四)拔罐疗法
1.原理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外治法,以人体经络腧穴为基础,根据患者证候分型,采取辨证施治,达到疏通经络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该疗法是利用罐内负压,通过对机体体表经络及穴位的吸附与刺激,开泄腠理,将阻滞经络的病邪散发于体表,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平衡。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是一种良性刺激性整体疗法,拔罐时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或破裂,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流入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并增强其功能活动。同时拔罐疗法的机械刺激,可以通过皮肤和血管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治疗时根据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辨证施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和五脏,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2.应用
拔罐疗法可应用于抑郁等。
(五)平衡火罐疗法
1.原理
平衡火罐疗法是以王文远“平衡理论”为依据,在平衡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主要作用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平衡火罐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结合现代神经交叉和神经反馈原理,运用《灵枢·官针》和《素问·缪刺论》中交叉取穴、远道取穴原则,以自身平衡调节为核心,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的手法作用于人体。平衡火罐依据心神调控学说及中枢调控学说,以神经传导为途径,利用大脑中枢自我平衡系统,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目的达到治疗作用。平衡火罐对末梢神经的刺激作用,连续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信息,激发机体自身修复功能,调理脏腑,温经通络,祛邪外出,改善血液循环,最终使机体阴阳平衡。与传统火罐相比,其操作更具系统性,对机体的刺激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渐渗透,既可治病防病,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应用
平衡火罐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咳嗽、咳痰等。
(六)经穴推拿疗法
1.原理
(1)穴位按摩疗法: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运用按摩手法,或者借助于按摩工具在人体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区、疼痛部位等)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常用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人体是复杂的有机体,经络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个整体,它自身具备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在临床上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灵枢·经脉》言:“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穴位按摩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体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其作用机制为“外呼内应”,运用一定的按摩手法对穴位、经筋、皮部产生刺激,激发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以此达到疏经通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舒缓神经、缓解肌肉酸痛等作用。
(2)背部经穴推拿疗法:
背部有丰富的经脉循行,施以一指禅推法、法和捏脊法,以达到振奋阳气于督脉与膀胱经,使其恢复正常的流注,“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的目的。背部经穴推拿疗法可平阴阳,理气血和脏腑,有助于提高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缓解骨骼肌和主观疲劳,调节精神心理状态,逐步改善生存质量。在治疗虚性病证时辅以安神法,通过调整睡眠,引阳入阴,以助正气恢复。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疲劳和肌肉酸痛等不适,有助于调节精神和心理状态。推拿背部督脉、膀胱经等,调动机体阳气,在舒展腰背部的同时增强了肌肉、韧带的保护力量,通过相关推拿手法,以培补元气、益气固表,防治疾病。通过系统的手法刺激可以保持经络气血循环通畅,保证气血循环能够正常进行升降出入等运动,达到疏肝解郁,振奋阳气之功。
(3)腹部按摩疗法:
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手法自身特点,通过手法作用于腹部经穴,以促进经气循行流通。腹部按摩疗法通过施术于腹部的伏冲之脉以调节脾胃升降功能,进而影响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疏通经脉,调理脏腑,以扶持患者正气,培植本元,增强免疫功能。同时辨证施术,配合背俞穴及四肢相应经穴的手法操作以调达全身气机,促进病理产物排出。腹部与全身脏腑经脉均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任脉、带脉、冲脉等分布于腹部,肝、胆、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均位于腹部,故把腹部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且早在南北朝时期,《易筋经》中就有摩腹养生之述,称“摩腹三法”。《诸病源候论》记载的摩腹方法有“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佳”等。唐代孙思邈力主摩腹之术,使摩腹成为推拿一大流派。腹部按摩是通过按摩刺激,反射性地调节胃肠自主神经功能,使胃肠道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腺体分泌增加,肠道润滑,促进粪便由结肠向直肠运动,并刺激直肠产生排空冲动而达到通便目的。
2.应用
经穴推拿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咳嗽、咳痰,抑郁,恶心呕吐,便秘,肿瘤相关性厌食,癌性疲乏,淋巴水肿等。
(七)五音疗法
1.原理
五音疗法是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以五行学说为核心,将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相对应来调节身体和心理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记载了“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中医学认为五音包含角、徵、宫、商、羽5种调式,分别与五脏相对应,可用于指导脏腑辨证选乐。每种调式的音乐又根据其音阶分为阴韵和阳韵,音阶从低到高为阳韵,可用于补益脏腑虚损;音阶从高到低为阴韵,可用来清泻脏腑,以此为原则根据脏腑的虚实状态进行辨证选乐。《黄帝内经》中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提到“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进一步说明了适当地选听乐曲,有利于精神舒畅、机体健康和疾病康复。中医情志即指“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喜、思、忧(悲)、恐(惊)为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五志七情合称为情志。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
2.应用
五音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抑郁、癌性疲乏等。
(八)中药沐足疗法
1.原理
中药沐足疗法是中药泡洗疗法的一种,其根据中药辨证论治原则,以归经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现代足部反射区理论为指导,对症下药,取其热水药液浸泡双足、沐浴,通过水的温热作用、中药处方的特定功效以及刺激人体足部反射区,使人体各组织、各脏腑的气血运行通畅,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而达到预防、治疗及促进康复的功效。《灵枢·终始》认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足部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中药沐足疗法通过中药的热力蒸腾和宣透作用进入肌肤腠理,可使毛孔开放,药液直接透皮入穴,进入全身组织,通过体循环输布全身,直接或间接发挥药物疗效,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使脏腑气血阴阳协调,四肢百骸舒达。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足三阳经的终点,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皆起于足部,主宰人体先天和后天之本的肾脾二经亦源于足部,这些经络联通五脏六腑,贯通全身。而足掌分布着300多个穴位、67个反射区,中药足浴能通过足部反射区尤其是大脑、小脑、脑干、额窦、腹腔神经丛等的刺激,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肌张力,疏通气血经络、改善新陈代谢。
2.应用
中药沐足疗法可应用于肿瘤相关性失眠、癌性疲乏、手足综合征等。
(九)穴位注射疗法
1.原理
穴位注射疗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将小剂量的中药、中成药或西药注入相应穴位,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具有中医针刺及穴位的作用,还有西医药物渗透压及药理的作用,三者结合,发挥综合作用。
2.应用
穴位注射疗法可应用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十)针刺疗法
1.原理
(1)揿针疗法:
又名皮内针疗法、埋针法、皮下留针法,属针灸技术范畴的浅刺法,是一种将皮内针埋藏固定于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留针的针法。由于较长时间作用于肌肤局部,使其具有引动阳气,疏通经络,祛邪外出,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揿针源于《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其以经络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确定治疗方案。针对肿瘤疾病而言,揿针疗法能够增强机体正气,实现祛邪和补正相结合的功效,还可以降低肿瘤负荷、消胀止痛、化瘀温通、抑瘤消瘤、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等。
(2)毫针针刺疗法:
作为针灸疗法的一种,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毫针针刺疗法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现代针灸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利用现代诊疗技术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在主要内容、诊疗手段、治疗原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毫针针刺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养脏腑、补益气血、纠正失衡。
(3)腕踝针疗法:
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治疗手段,是结合传统针灸及踝三针等基本理念,不断从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种创新的治疗技术。腕踝针是利用毫针沿肢体纵轴由真皮下刺入腕踝部特定进针点,针刺一定深度且无疼痛,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腕踝针针刺区为十二皮部所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相应部位,腕踝针通过刺激皮部,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止痛效果。腕踝针进针点位置表浅,位于皮下,通过刺激交感神经感受器,发挥镇痛作用,其镇痛原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将针刺信号通过皮肤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激活机体的镇痛系统,从而使内源性的镇痛物质分泌增加,作用到局部,产生镇痛作用;二是将针刺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使较多的离子转移到病灶处,从而使病灶处的离子通道加速运行,达到止痛的目的。腕踝针疗法具有镇痛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并且腕踝针进针及留针全过程均要求无痛,无针感,对机体属非伤害性刺激,避免了患者接受传统针刺的痛苦和恐惧,易被患者接受。
2.应用
针刺疗法可应用于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肿瘤相关性厌食、骨髓抑制、癌性疼痛等。
(十一)中药灌肠疗法
1.原理
中药灌肠疗法是外治法的常用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中药灌肠疗法发展至今技术成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涤肠中秽浊、瘀滞之物,攻下邪毒。采用中药灌肠疗法能有效抑制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可以减少首过效应,避免胃肠道刺激和全身毒副反应。中药灌肠疗法常用的给药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保留灌肠法,利用注射器或者专门的灌肠器,将药物直接、迅速地注入直肠,该法适用于灌肠次数不多、身体素质较好、容易耐受的年轻人及年龄较小好动的儿童。另一种方式为直肠点滴法,采用一次性灌肠袋,在灌肠袋内注入药物,连接灌肠袋与直肠之间的导管上有调节速度的控制开关,对于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病情轻重随时调节灌肠速度,更适合多次反复灌肠、高龄、病重的患者。
2.应用
中药灌肠疗法可应用于便秘等。
(十二)中药热熨敷疗法
1.原理
中药热熨敷疗法即热敷治疗,是将加热好的中药包敷于患处,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的治疗方法。中药热熨敷疗法在古代医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其作用方式,可以归纳为传统中医外治中的熨法,早在《灵枢·寿夭刚柔》中就有“药熨”的记载:“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其主要治疗原理为:①局部温度升高能够使毛孔扩张,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炎症消退;②热熨的热蒸汽能够使中药包中的药物离子渗透至患处,发挥药效;③热能、药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加快机体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提高药效;④通过适宜温度外敷提升患者的舒适感,缓解疲劳。中药热熨敷疗法治疗的目的是借助热蒸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将药物引入体内,达到调和血、舒经、通络、祛寒等功效。
2.应用
中药热熨敷疗法可应用于鼓胀、癌性疼痛等。
(十三)中药湿热敷疗法
1.原理
将中药煎汤或用其他溶媒浸泡,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中药浸泡的敷料敷于患处,药物经肌肤毛窍、孔穴腠理,作用于全身,而达到疏通气血、软坚散结、祛风除湿等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机制主要为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的流动,使皮损渗液减少或停止渗出,炎症得以消退。湿敷与渗透压作用结合,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促使皮损充血减轻,渗出减少。通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减轻局部因炎症引起的灼热感,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减轻自觉症状,发挥消炎、镇痛、止痒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在湿敷过程中,表皮角化层膨胀,有利于药物透入皮内,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同时,湿热敷疗法通过湿热理疗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局部血流和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同时作用于免疫系统,可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湿热敷疗法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组方,药味少、药量大,药液直接作用于患处,使腠理开泄,药力直达病所,达到治疗目的。药液既能洗涤创面又不影响内服药的功效,既防止了注射或口服给药对肝肾损害,又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2.应用
中药湿热敷疗法可应用于手足综合征、放射性皮炎等。
(十四)耳尖放血疗法
1.原理
《素问·刺热》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由此可见,经针刺放血后热退病除。张从正将刺络放血视为汗法,血与汗,同源异流,邪可从汗而散,亦可随血而泄,而且刺络出血之开玄府之功较发汗更为迅捷。耳尖放血疗法是利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耳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的传统方法之一。耳尖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郭的最高点,独居阳位;外来之邪,多犯阳经阳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解热、镇静、止痛、降压、清脑、明目等作用及调节脏腑功能、传递生物信息、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由于耳尖疼痛感较低,而且血管分布稀少,没有重要器官,所以耳尖放血疗法为最常用的放血疗法之一。耳尖放血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多负担,因此安全性较高。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代医籍有“泻热出血”的记载。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针刺放血对外感发热更具有针对性,疗效确切。
2.应用
耳尖放血疗法可应用于癌性发热等。
(十五)八段锦功法
1.原理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养生功法,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独特,内容丰富。其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行所谓八段锦者”,其动作均立足于中医阴阳、脏腑等基础理论,能够同时调身、调息、调心,平衡人体脏腑阴阳,形神兼养,疏通经络和气血,调节全身气机,可有效增强患者各系统功能,防病治病的同时养生保健。八段锦功法遵从气功锻炼的固有规律,重视“意”“气”“形”的综合锻炼,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其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属有氧运动,安全可靠。八段锦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特点,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2.应用
八段锦可应用于癌性疲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