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节 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检查
一、概述
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集半导体激光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生物组织成像技术。其通过对人体进行非接触、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活体形态学检测,获得生物组织内部微结构的横断面图像。OCT主要用于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成像与检测,但也可应用于角膜、前房角、晶状体等眼前结构的生物测量和疾病研究,并可进行术中动态观察和实时显像。随着OCT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高分辨率的SD-OCT已在眼科临床上广泛使用,对于各类视网膜疾病的正确诊断、病情评估、病情发展及手术预后评估等具有深远影响。下面以眼后段OCT检查为例进行叙述。
二、适用范围
1.黄斑疾病
包括黄斑裂孔、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黄斑水肿、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黄斑前膜、脉络膜血管瘤/骨瘤、黄斑缺损、黄斑劈裂、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
2.青光眼
可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盘定量分析等。
3.视盘疾病
可探查视盘水肿、视盘玻璃膜疣、视盘小凹等。
三、检查步骤
1.患者准备 输入患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眼别),向患者交代检查的基本过程。
2.选择扫描方式 可根据临床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的扫描方式。
3.选择注视性质 若被检查眼视力0.1以上,嘱患者注视OCT镜头内指示灯,以固定眼位。若被检查眼视力0.1以下,对侧眼视力0.1以上,放置OCT外指示灯,嘱患者对侧眼注视外指示灯。或双眼视力均在0.1以下,以视力较佳眼为注视眼;若双眼视力差,均无法看到检查指示灯,嘱患者平视前方,按照OCT扫描情况改变患者注视方位。
4.患者受检姿势 让患者坐在高度合适的固定座位,患者前额需紧靠前额带,下颌位于下颌托内保持平稳。
5.根据检查目的确定扫描的方式和顺序。
6.储存及分析图像。
四、阅片
按一定顺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眼底彩照、FFA、视野检查等其他检查进行综合评估。定量信息的应用有助于OCT对生物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和疾病的发生或转归等方面进行追踪观察。眼后段OCT阅片步骤:①认清两个标志性的组织成像的光学界面,分别为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交界面、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之间的交界面;②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各亚层进行定位;③辨识各层视网膜病变的OCT特征(形态改变、连续性及完整性的改变、厚度改变、反射性);④两眼对称性综合分析。
五、注意事项
1.眼后段OCT可以在正常瞳孔大小的情况下获取图像,但一般不能小于3mm。充分散瞳可利于入射光进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产生的误差,避免入射光的瞳孔阻滞现象而造成的虚影。因此,除非患者有散瞳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否则应尽量在散瞳状态下完成检查。
2.扫描质量对OCT测量值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扫描质量的原因包括患者的姿势(头位、眼位、患者的不自主震颤等)、眼睑因素(疲累乏力、上睑下垂或眼睑痉挛等)、角膜(水肿、干眼、瘢痕或角膜表面不规则)、晶状体(混浊、脱位等)、前房与玻璃体(炎症、出血、眼内填充物等)、视网膜(高度隆起、水肿等)、高度屈光不正、固视不良。
六、应用进展
OCT在20多年来的发展极为迅速:在扫描速度上已从时域OCT(time domain OCT,TD-OCT)到频域OCT(spectroal domain OCT,SD-OCT),再到最新的扫频 OCT(swept source OCT,SS-OCT);在扫描角度上从横断面扫描B-scan已扩展至额状面扫描C-scan,即En face-OCT;在扫描内容上从结构OCT到功能OCT,其中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革命性技术,可无创地重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三维结构。OCT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为眼底病影像学诊断带来无限可能。
(刘奕志 窦国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