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巧记速记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伤寒论》

【方证提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型】

外感风寒表实证。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处方】

麻黄三两(9g) 杏仁七十个(9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一两(3g)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组成巧记】

麻黄汤可记为:麻杏甘桂汤。

对应药物:麻黄、杏仁、炙甘草、桂枝。

对比第二节辛凉解表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方解摘要】

麻黄、桂枝相须为用,散风寒,和营卫;

麻黄、杏仁相伍,一宣一降,祛邪理肺平喘;

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而不伤正。

四药合,风寒散,肺气宣。

【注意事项】

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当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对于“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或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应禁用。方中麻黄含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升压的作用,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大青龙汤

《伤寒论》

【方证提要】

1.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 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型】

1.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2. 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证。

【治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处方】

麻黄六两(12g) 杏仁四十粒(6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鸡子大(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6g)

水煎温服,取微汗。

【组成巧记】

大青龙汤即加味麻黄汤(麻黄汤加膏姜枣)。

麻黄汤倍麻黄草,减杏再加膏姜枣。外解风寒内清热,去除无汗与烦躁。

对应药物:麻黄、杏仁、炙甘草、桂枝;石膏、生姜、大枣。

麻黄汤、大青龙汤及麻杏甘石汤比较见下表:

【方解摘要】

麻黄汤辛温发汗散寒,石膏甘寒清热去烦躁,故可治疗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麻、杏宣降肺气,通调水道,麻、桂、姜发汗行水,石膏清热,故亦治表证兼里热之溢饮。

【注意事项】

表虚者,不可用,原书强调:“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本方发汗力强,谨防过剂,“一服得汗者,停后服”;发汗要求“取微似汗”及“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桂枝汤

《伤寒论》

【方证提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证型】

外感风寒表虚证。

【治法】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6g)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组成巧记】

桂芍姜枣草。

三两桂枝三两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对应药物: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解摘要】

桂枝辛温散邪、助阳益卫;

芍药酸甘而凉、益阴敛营;

桂枝、芍药等量配伍,营卫同治,邪正兼顾,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生姜辛温,助桂枝散表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甘平,协芍药补营阴,兼健脾益气;

生姜、大枣相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

五药相合,营卫同治,邪正兼顾,散中有收,阴阳并调。故柯琴誉其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来苏集》)

【注意事项】

本方的服法首先是“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以助药力。同时“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桂枝汤应用时发汗的度,否则过犹不及。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或不效,再服、缩短服药间隔时间;病重者加量服;以及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为服解表剂注意通则。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方证提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证型】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处方】

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

【组成巧记】

九宫格记法,九味羌活汤共九味药。

羌芷芎,苍辛芎,生地黄芩甘草风。

对比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本方配伍特点:主以辛温,少佐寒凉,六经分治。

九味羌活汤组成见下表:

对应药物:羌活、白芷、川芎;苍术、细辛(川芎);生地、黄芩、甘草、防风。

【方解摘要】

羌活入太阳经,祛风散寒除湿,利关节,止痹痛;

白芷入阳明经,祛风散寒燥湿止痛;

川芎入少阳、厥阴经,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苍术入太阴经,祛风散寒燥湿;

细辛入少阴经,祛风散寒,止痛;

防风祛风胜湿止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兼制辛温燥烈之品助热伤津;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注意事项】

原书用法“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提示: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且应啜粥以助药力,以助酿汗祛邪;若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即可。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证提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证型】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治法】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处方】

香附四两(12g) 紫苏叶四两(12g) 炙甘草一两(3g) 陈皮二两(6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香苏陈草。香苏散方名已含香附苏叶。

对应药物:香附、苏叶、陈皮、炙甘草。

【方解摘要】

苏叶散风寒;

香附、苏叶、陈皮理气郁;

陈皮燥湿行气;

炙甘草调和护中。

四药相合,主解表,次理气,兼燥湿。

小青龙汤

《伤寒论》

【方证提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证型】

外寒内饮证。

【治法】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

麻黄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干姜三两(6g) 炙甘草三两(6g) 桂枝三两(9g) 五味子半升(9g) 半夏半升(9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麻桂五味芍,姜辛半夏草。

记住:宣、敛、温、燥、润五字,一个“温”字和两对反义词,“宣与敛”“燥与润”。

麻黄、桂枝宣肺平喘;

五味子、芍药敛肺止咳;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半夏燥肺化痰;

甘草润肺止咳。

对应药物:麻黄、桂枝;五味子、白芍;干姜、细辛;半夏;甘草。

【方解摘要】

参考【组成巧记】。

【注意事项】

临证见外寒内饮之证,以外寒为主者,可重用麻黄、桂枝;以内饮为主,则宜重用干姜、细辛;二者俱重,则麻黄、干姜并重。阴虚咳喘者禁用。

止嗽散

《医学心悟》

【方证提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证型】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治法】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处方】

炒桔梗 荆芥 蒸紫菀 蒸百部 蒸白前,各二斤(12g) 炒甘草十二两(4g) 陈皮一斤(6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碗摆舟前借陈草。

注:《本草备要》称桔梗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故本书以“舟”喻“桔梗”,全书通用。

释义:碗摆在舟前借陈皮和甘草。

对应药物:菀百舟前芥陈草。见下表。

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甘草。

【方解摘要】

紫菀、百部化痰止咳;

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白前降气化痰止咳;

荆芥疏风利咽;

陈皮理气化痰止咳;

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兼能调和诸药。

诸药相伍理肺散邪,利咽化痰止咳。

【注意事项】

若为“外感风寒”表证显著者,用“生姜汤调下”以助解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