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温病条辨》
【方证提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证型】
温病初起。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
银花一两(30g) 连翘一两(30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苇根(原方无剂量,后人煎汤用18g) 生甘草五钱(15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花俏惊斗牛,竹舟泊苇草。
诗意:花开得十分俏丽,惊艳了斗牛,竹舟停泊在芦苇草边。
银翘散,诗取“花翘”开头。
“花俏惊斗牛,竹舟泊苇草。”←联想→“花翘荆豆牛,竹舟薄苇草。”
诗句记熟后,直接转化为“花翘荆豆牛,竹舟薄苇草。”
对应药物:花翘荆豆牛,竹舟薄苇草。
银花、连翘、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桔梗、薄荷、苇根、生甘草。
【方解摘要】
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协银花、连翘开皮毛以解表散邪;
牛蒡子、薄荷辛凉,疏散上焦风热,兼可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芦根(即苇根)、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合牛蒡子宣肃肺气而止咳利咽;
生甘草合桔梗利咽止痛,兼调和药性。
【注意事项】
本方为“辛凉平剂”,药物均系轻清之品,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温病条辨》)的用药原则。
桑菊饮
《温病条辨》
【方证提要】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辨证要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证型】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连翘一钱五分(5g) 杏仁二钱(6g) 苦桔梗二钱(6g) 薄荷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水煎温服。
【组成巧记】
桑叶菊花俏,行舟泊苇草。
诗意:桑叶菊花都很俏丽,行舟而去,停泊在芦苇草边。
桑菊饮,诗取“桑叶菊花”开头。桑菊饮,有杏仁而无竹叶,故用行(杏)舟。
“桑叶菊花俏,行舟泊苇草。”←联想→“桑叶菊花翘,杏舟薄苇草。”
诗句记熟后,直接转化为“桑叶菊花翘,杏舟薄苇草。”
对应药物:桑叶菊花翘,杏舟薄苇草。
桑叶、菊花、连翘;杏仁、桔梗、薄荷、苇根、生甘草。
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有5味药相同)见下表:

【方解摘要】
桑叶甘苦性凉,疏散风热,清肺止咳;
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连翘透邪解毒;
杏仁苦降,肃降肺气;
桔梗辛散,开宣肺气;
薄荷疏散风热;
芦根(即苇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注意事项】
因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应适当加味,以免病重药轻。原著提示:“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方证提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辨证要点】
发热、喘咳、苔黄、脉数。
【证型】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治法】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处方】
麻黄四两(9g) 杏仁五十个(9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半斤(18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麻杏甘石汤,方名含全部药物组成。
对应药物: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方解摘要】
麻黄、石膏相配,石膏倍于麻黄,全方主以辛凉,两者相制为用,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麻黄、杏仁相伍,一宣一降,使肺气宣降有序;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又防石膏寒凉伤中。
四药合用,共奏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注意事项】
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风寒实喘而内无肺热者及虚证喘逆者禁用。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方证提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辨证要点】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证型】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治法】
解肌清热。
【处方】
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原著本方无用量)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石膏一钱(3g)水煎温服。
【组成巧记】
本方为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常用方,共11味药,温清并用,三阳同治,阳明为主,表里兼顾,重在疏泄透散。
表格记忆如下:

续表

阳明个子高,少阳柴芩草,太阳唯羌活,江舟芍药枣。
柴芩草(柴胡黄芩甘草汤,治少阳本证)
对应药物:阳明葛芷膏,少阳柴芩草,太阳唯羌活,姜舟芍药枣。
阳明:葛根、白芷、石膏;
少阳:柴胡、黄芩、甘草;
太阳:羌活。
生姜、桔梗、芍药、大枣。
请默写柴葛解肌汤11味药:

【方解摘要】
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
柴胡配黄芩、甘草,透解少阳之邪热;
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
三阳同治,阳明为主。
桔梗宣肺以利祛邪,合甘草利咽;
生姜发散风寒;
芍药、大枣益阴养血,既防热邪伤阴,又制疏散太过;
甘草调和药性。
【注意事项】
原书本方化裁:“本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证提要】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辨证要点】
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证型】
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
【治法】
解肌透疹。
【处方】
升麻 白芍 炙甘草各十两(6g) 葛根十五两(9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升葛白芍路。
对应药物:升葛白芍蕗。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注:“蕗”为甘草的别名,故以“路”借指甘草,全书通用。
升麻葛根汤,方名含升麻葛根两药,加白芍、炙甘草。
【方解摘要】
升麻辛甘微寒,辛散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辛甘性凉,解肌透疹,生津除热;
二药相配透达疹毒;
芍药益阴和营,以防升、葛升散太过;
炙甘草调和药性。
四药相合,共奏解肌透疹。
【注意事项】
麻疹已出者禁用;疹毒内陷,气急喘咳者不宜使用。
葱豉桔梗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证提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要点】
头痛身热、咳嗽、咽痛、口渴、脉浮数。
【证型】
风温初起证(风热之邪侵犯肺卫)。
【治法】
疏风清热。
【处方】
鲜葱白三枚至五枚(9g)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5g) 焦山栀二钱至三钱(6g) 淡豆豉三钱至五钱(9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5g) 青连翘一钱半至二钱(6g)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g) 鲜淡竹叶三十片(3g)
水煎服。
【组成巧记】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合甘草。辛温辛凉透邪外,清疏清泻热下导。
葱(辛温)豉(辛凉)桔梗(宣肺透邪于外),薄荷翘(清疏),山栀竹叶(清泻热下导)合甘草。
对应药物:葱白、豆豉、桔梗、薄荷、连翘;山栀、竹叶、甘草。
【方解摘要】
葱白辛温通阳,豆豉辛凉解表,二者合用,疏风散邪;
桔梗宣肺透邪,止咳利咽;
薄荷、连翘清疏风热;
山栀、竹叶清泻心肺之热,并从小便导热而去;
生甘草合桔梗以清利咽喉,又可调和诸药。